APP下载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017-04-15李新文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启发性教学情境

李新文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桥梁,数学教学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我要学”、“我会学”是一种学习态度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教学情境 启发性 学习兴趣 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116-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桥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喜爱,是一种发自內心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根本性的转变。教学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有“动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求解,方可进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一些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学生有了疑问,便有了解疑的欲望,学生就能集中精力,投入释疑的学习中。

在讲《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一节课时,我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提出疑问句,我说:“在我班有一个同学,个子很高,人也很帅,学习成绩良好,乐于帮助别人,这个人是谁呢?”大家回答:“张萌”。我又说:“张萌是一个个子很高,乐于助人,学习优秀的同学。”老师的这两句话哪一句是判定,哪一句是性质呢?同学们都回答第一句是判定,后一句是性质。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平行线的判定》,学生积极性很高,急切地想要学会这方面的知识,这一节课学生掌握的很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习,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由于问题情景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加上同学们的争强好胜的本能,问题很快有了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知识的同时,内心也有满足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桥梁”

数学缘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把数学植根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产、生活、科技中都离不开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学生身边的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去。我在讲授“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这样导入:“你能对日出时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做一说明吗?”学生对贴近日常生活的这些现象是非常熟悉的,很容易想到有三种关系,这样自然导入新课,学生就能自主揭晓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讲三角形全等的第一课时(角边角公理)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议一议,某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摔成三块,他们决定到市场去配一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应该怎么办呢?

问题1: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三片,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三块都带去?

问题2: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

问题的提出立刻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交流,气氛热烈,不一会儿有的同学举手回答带第三块玻璃,因为它包含了原三角形的三个元素, 从而引出这节课所要讲的判定公理.所有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掌握学法,让学生学有“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要学好初中数学要重视以下几点:

1.突出一个“勤”字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勤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突出一个勤字。怎么突出“勤”字呢?要求学生要做到五勤。

“耳勤”“眼勤”:耳朵听,眼睛看,接受信息;“口勤”:讨论,回答问题,消化信息;“脑勤”:善于思考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吸收、储存信息; “手勤”:动手多实践。

最大的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这是根本,回家先复习再做题。

2.学好初中数学还有两个要点

学好数学的两个要点,一要动手,二要动脑。动脑就是要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动手就是多实践,多做题。动脑又动手,才能最大地发挥大脑的效率。

3.做到“三个一遍”

上课要认真听一遍,动手做一遍,动脑想一遍。

4.重视“四个依据”

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

记好一本笔记 ——它是教师多年经验的结晶;

做好做净一本习题集——它是使知识拓宽;

记好一本心得笔记,最好每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集。

我们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还要在读、议、思等方面给以指导。

1.教会学生“读”。精心设计课本填空和问题设计,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学会归纳整理。

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结论,就积极引导学生议。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准确表述.

3.引导学生“思”。思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要思自己的思维过程,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各种方法的优劣,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

教学实践表明:個人有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特点及需求的巨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进入想学、爱学、乐学、会学的最佳学习境界。

(责任编辑 楚云鹏)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启发性教学情境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