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探究
2017-04-15孙长安
孙长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64-02
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是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技术科学都会以数学作为基础理论。数学课题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课题的研究呢?我们通过研究,试着为推进农村初中数学课题研究的进程,做一份贡献。
一、农村初中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困境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
课题学习不仅要求老师具有解决课题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了解课题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求老师有较全面的多学科知识,同时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高要求给教师相当大的压力,且大部分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没有参加过课题学习教学的培训学习,对课题学习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进行课题学习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在摸索中进行,没有有效的理论来指导,极易囿于传统,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推进者,在具体教学中连数学教师对课题学习都畏惧、把握不准,又怎能开展好呢?
(二)学生自身的经验有限
农村初中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较窄,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很难想象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的学生,在课题学习上会很好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是数学程度好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心理,其思维也往往陷于课堂所讲知识,课外阅读量小,思维难于开阔,偶尔有点新奇想法,恐怕在“神圣”的教师面前也不敢表达,唯恐出错挨批。
二、农村初中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对策
(一)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要将学生始终作为教学的中心点。将过去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实现角色转换,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会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的快感。这种更加轻松、民主、平等的課堂气氛,才是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而课堂中作为引导和组织者,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深入学生集体中,创作师生和平共处的良好氛围,课堂上多沟通交流,课下与学生做朋友,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不要否定学生的想法,要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尽力使课堂活跃而和谐。
(二)合理选择课题素材
素材的选择是课堂学习开展的前提与关键,为了保证学习探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师应当选择具有探究价值与探究意义的素材,以便于学生通过实践将问题解决,素材的选择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脱离实际。要将生活作为素材的主要来源,例如,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章中就以玩摩天轮为背景设置相关题目,从而加深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与理解。
(三)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在农村初中数学中要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就应该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名农村的初中数学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般这样做:我尽量创造些问题情境来供学生进行探究,同时也会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把农村的些资源融合到情境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方程”这数学概念的时候,我会利用农村地区的实际资源创造出类似天平的教学工具,设置些问题如“天平为什么能够保持平衡”“怎么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关系”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探究数学问题。如此来,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利用“数学实验”开展课题学习活动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习方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课题
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课题的选择是关键。教材上编有一些课题,有些不适合农村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引导学生选择类似的熟悉的问题进行探索,否则由教师按照课本形式主义地解释一番,等于徒劳。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课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选题制约着探究的时间和进度,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恐怕教学时间不容许,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探究进度比较慢时,学生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停止探究,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题,注意现实性、综合性、挑战性和可行性。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