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元智能,实施因材施教
2017-04-15蔡艳丽
蔡艳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43-02
一、多元智能的概念
智能是指人的智慧和行为发展能力,它是一种整合人性的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性的学习观,在教学本质及特点的理解上,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相同之处。即都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建构对事物的认识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差异对教学的意义。在加德纳看来,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又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多元智能理论可让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性向,客观公正地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让在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与他人的尊重认同。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立足统一培养目标。
第一,重视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比如:有一次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二,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论语·阳货》)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三、多元智能可以让我们真正因材施教
1.多元智能便于我们发现和区分个体智力差异,采取相应措施,扬长避短,实施因材施教。
2.多元智能理论是因材施教的发展,他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把智力结构看成多维和开放的。
多元智能在班级建设中的运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感觉,使心智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注重学生学业上成就,基本上不重视其他智能,浪费了学生潜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的任务就应该是促使个体尽快在其所具备的天赋智能渠道里充分发展,同时又提供机会,以促使其较为薄弱的那些智能得到提高,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四、应用多元智能因材施教应当做到
1.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具有各种智能的基础,不同的学生智能特征不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在那一種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心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可能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不同智能领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享受智能公平。
2.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程设计
多元智能创意课程目标就是要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课程的价值。在过去的课程中,语言和数学受到了人们的偏重,而且以掌握语数的知识作为评量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成为升学、就业的“敲门砖”。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课程也应该为人才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八大潜能对于社会对于人的自身发展都是有价值的,课程应该体现能引发并促进每个儿童自身潜能的发展,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正是要努力发挥儿童的多元智能。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