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幻想
2017-04-15刘吉同河南新乡
文_刘吉同(河南新乡)
武则天的幻想
文_刘吉同(河南新乡)
武则天
公元699年,武则天已75岁,她知道自己不可能“万寿无疆”,而又深惧死后李氏与武氏两大皇族之间同室操戈,血洗对方,于是召集太子、相王(即后来的唐中宗、睿宗)、太平公主和堂侄武攸暨(太平的丈夫)等人,让他们拟定“团结一心”誓词,然后“告天地于明堂”,并将誓词“铭之铁券,藏于史馆”(《资治通鉴》卷206)。在武则天看来,如此这般就可以安心龙御归天了。
然而,这只是个幻想。专制权力下的官员多人格分裂,“接班人”也不例外,再不可一世的独裁者,都无法管住死后。秦始皇做梦也想不到,他心目中要传万代的锦绣江山,竟“二世而亡”,子孙几乎被斩尽杀绝。刘邦也想不到他的江山差一点改旗易帜由刘变吕。李世民更不会想到当年身边的一个小小武媚娘,竟将李唐改朝换代。武则天呢?同样无法逃脱这一历史规律,人未死便被赶下龙位。死后呢?家人也很惨,儿子李显被妻女毒死,朝廷很快又爆发了“唐隆政变”“先天政变”,武氏一族被杀得七零八落,武三思遭开棺戮尸,连武后极为欣赏的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也都被斩杀。铁券之类,纯为笑谈。
那么,武则天何以还执意去铸什么铁券呢?可能是太迷信自己的“崇高威望”和无限权力了。武则天秉政近五十年,深知权力的威力和神妙。她叫谁死,谁就必须死,包括像长孙无忌、褚遂良那样的开国元勋和顾命大臣。她可以随时制造恐怖,豢养的酷吏仅周兴、来俊臣几个,就能令满朝文武乃至天下苍生不寒而栗,包括像狄仁杰、魏元忠那样名满天下的重臣名相。她可以一脚踢开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公开包养薛怀义、张昌宗等男宠。她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杀、废、立、辱、贬,全在其一念之间。她杀了武攸暨的妻子,干什么呢?为了让太平公主“填房”。或许正是这种“无所不能”的“权力观”,才令她坚信,只要朕让他们对天盟誓,尔等在她死后就一定会做到“团结一致向前看”。然而,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以武则天过人的智慧、见识和阅历,我想对权力“死后作废”的道理不可能不清楚,但她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去搞这种“笑料”呢?我看只能用无可奈何来解释了,或者叫“死马当做活马医”。皇权制度因其自身的落后和腐朽,故它有很多胎带的、无法解决的“千古难题”,选不好“接班人”就是其中之一。
嬴政死后,赵高走了“邪路”,把太子由扶苏掉包成了胡亥。周勃、陈平铲除了吕家势力后,后少帝被杀,远在代州的刘恒捡了个皇帝。汉昭帝死后,刘彻众多的皇子皇孙犹如一筐烂杏,霍光无奈之下选了个“海昏侯”。汉宣帝最为欣赏的是“聪达有才”的皇子刘钦,但最终只能选择昏庸的刘奭做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大汉自他一路下滑直至亡国。晋武帝挑来挑去,最后挑了一个傻子。唐中宗的儿子李重俊在太子位上被迫“起义”,最后掉了脑袋。朱元璋晚年,不会不知道手握重兵、野心勃勃而又桀骜不驯的燕王对未来年轻的建文帝意味着什么,但最终还是把大位传给了长孙,由此酿成一场持续四年、死伤无数的内战。明光宗在太子位上如履薄冰苦苦熬了二十年,继位一个月便蹬腿了,死前期望儿子朱由校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明君,但儿子几近弱智,登基后不问朝政,魏忠贤恣意妄为,政治一片黑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武则天晚年同样深陷这样的无奈之中。想选侄儿做太子,狄仁杰说:“姑侄之于母子孰亲?”想选儿子做太子,武承嗣劝她:“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她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最后还是听了狄仁杰的建议。她估计死后李、武两家会水火不容,于是把两拨人召集到一块,让他们对天盟誓,保证她死后要“戮力同心”。然而,这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