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新闻互译中的文化因素考量

2017-04-14郑欣蕾

关键词:政治语言过程

郑欣蕾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0625

英汉新闻互译中的文化因素考量

郑欣蕾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0625

目前,新闻翻译活动虽日趋成熟,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试通过对现存的新闻翻译文本进行分析,以此讨论新闻翻译过程中由文化因素所引起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事实性障碍,逻辑性障碍以及信息理解障碍。并对此试以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为基础,提出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政治文化立场的把握、信息的整合以及说明以供参考。

英汉互译;新闻翻译;文化因素

新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共享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各类社区门户网站,应用软件平台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新闻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信息网络,将世界各地连接起来,实现了信息的互通有无。而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日益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越加重视,汉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国际意义的语言,英汉新闻互译也成为了一种必要的趋势。现如今各类媒体、网站上,英汉新闻的翻译乱象丛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错译、误译等现象。准确性是新闻翻译的重要标准,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够打破两种语言的“文化障碍”,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导致信息的缺失以及读者对信息的误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因素不容忽视,要在适当的文化背景下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此提升新闻翻译的质量。

一、英汉新闻翻译中的主要文化因素

汉英两种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决定了新闻翻译并不只是简单地两种语言间的文字互译,而是要将语言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做到既跨语言又跨文化地交流,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1]。根据奈达所提出的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翻译其实是不同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与转换,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还要掌握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加重要。新闻翻译亦是如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英汉两种新闻语言的文化内涵。

(一)政治文化意识

从广义上讲,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包括对政治的认知、态度以及对政治意识的把握等心理层面的因素。新闻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文化群体的信息门户,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在其翻译的过程中必定涉及一个问题,即会受到政治倾向、态度、认知等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会对新闻翻译的过程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得新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与某一国家政治政策或是意识形态相关的词汇,而对于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词汇来说,措辞上的细微差别也表明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对某一特定政治文化群体中的政治立场的不甚了解可能会导致不实报道,甚至会引起政治冲突。可见,新闻翻译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动,而是一种包含政治文化在内的多元进程。因此,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要谨慎对待政治性词汇,把握政治立场,避免政治事故的产生。

(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主要是指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所形成的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等,在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语言上的不同。这种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逻辑上的差异是新闻翻译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首先,英语国家属于直线型思维,语句相对简单直接,且注重形合。而中国擅长弧形思维,语句上则更偏向长句,难句,多重复,用词华丽,在表达方式上较为含蓄,注重意合。再者,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而英语国家文化注重个体主义,所以英文新闻当中感情色彩相对浓烈,常常会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意愿,而汉语新闻情感相对内敛,立场相对中立。对于新闻来说,在翻译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不同思维模式下的语言特点,能最大程度地克服这种差异,让译文的读者在阅读中不产生理解的偏差或困难[2]。

(三)语言底蕴

语言底蕴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文化群体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和特定文化内涵的知识体系以及语言体系,可表现为惯用表达,典故或谚语等形式。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语言是与文化共生共长的,不存在脱离社会习俗、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的语言[3]。汉语新闻中常常会使用四字成语(例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以及一些其他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是典故、习语、谚语等,同样在英语新闻中,也会出现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词汇,还会经常使用一些俚语,同时,由于英语国家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在新闻中也会出现一些宗教用语。可见语言是被冠以“文化”属性的,具有“文化”身份的。

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决定了不同的文化轨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也随之不断进步,语言体系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而新闻又具有“时新性”的特点,因此在新闻中会大量出现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可见,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身份,避免因此造成的信息误读。

二、文化因素对新闻翻译造成的障碍

新闻的本质就是传递信息,其报道的种类多种多样,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目前的新闻翻译工作中,如译者不能够掌握两种新闻语言间的文化差别,就会产生翻译障碍,导致新闻翻译质量好坏参半,进而影响新闻信息的传递。具体来说,现存新闻翻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事实性障碍

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没能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对某些带有政治性质的词汇并没有采取正确的译法,导致事实上的错误。

例:“春晚实际上是一种宣传活动,”工程师苗洋(音)接受采访时说。

译文:“The Chunwan is really a kind of propaganda,”Miao Yang,an engineer,said in an interview.

Propaganda这一词多指带有散播虚假信息性质上的宣传,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讲,意思相对敏感,春晚是传播政治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该译文可能会使外国读者认为春晚是一场带有不真实信息的宣传活动,造成事实理解上的偏差。

例:European Commission spokesman MargaritisSchinas reacted to the comments.

译文:欧洲委员会发言人马加里蒂斯·斯希纳斯(MargaritisSchinas)对该言论做出了回应。

译文中将European Commission错译为了欧洲委员会,欧洲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分别行使不同的职能政权,例句中的译法造成了明显的事实性错误。

综上,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政治文化背景知识可能会导致事实性的错误。

(二)逻辑性障碍

中西方逻辑思维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环境的差异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风格以及叙事结构,也进一步影响了新闻的翻译。

例:In recent years,officials have launched a crackdown on those helping students cheat during the‘gaokao’,the annual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译文:近年来,官方已经开始对在高考中帮助学生作弊的行为展开打击。高考是一年一度的大学入学考试。

在汉语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是先因后果,例句按照原文结构直接对译,汉语读者会觉得逻辑混乱,使文章内容显得空洞而失去实际意义。很明显,译者并没有考虑到中西方语言结构的差别,并没有对文字顺序和信息结构进行调整,导致译文并不符合译入语受众的阅读习惯,可能会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

(三)信息理解障碍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并不“对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带有某一“文化”属性的词汇的直接翻译,会影响信息的传递,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90年代,市场化定价改革和“铁饭碗”终身就业制度使数以万计的国有中小企业倒闭,此前这些企业经营着从工业锅炉到婚纱照的各行各业。

译文:The dismantling of market pricing reforms and the“iron rice bowl”system of life-long jobs in the 1990s eliminated thousands of state-owned small or medium-sized enterprises,which specialised in everything from industrial boilers to wedding photographs.

在汉语中铁饭碗代表稳定的职业以及收入,而译文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并没有指出其真正含义,造成了信息的缺失,从而导致了新闻信息理解上的障碍。

三、翻译适应选择论文化维度下的新闻翻译原则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胡庚申教授所提出来的,该理论从“适应”与“选择”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过程,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并指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进行多维度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主要为语言、文化、交际三大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其中“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要在翻译活动中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减小或消除源语言文化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避免从某一特定文化群体的角度出发解读信息。总之,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4]。本节试从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视角出发,提出三种翻译策略。

(一)把握政治文化立场

在新闻翻译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把握好政治文化立场,换而言之就是要充分掌握好源语言国家政治文化内涵和译入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内涵及其差别,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心理,才能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对于一些带有文化色彩或者具有一定敏感性的词汇时,不能滥译误译,根据不同的政治文化语境,选择正确合适的翻译策略,适当用词,不能够使用任何带有偏见、歧视或者个人主观色彩过重的词汇。在译入语文化的范围内,进行信息的传递。例如politician这一词,既可表示政治家又可表示政客的意思,一褒一贬,要充分考虑译入语政治大环境,慎重取义。再如said一词,既可以译为“说”又可译为“承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认真揣摩其政治文化内涵,选择合适的语意,以免造成误解。因此,在新闻翻译当中,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文化意识,把握政治文化大环境,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

(二)整合文本信息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习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叙事结构以及叙事风格[5]。因此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群体中受众心理,对新闻内容进行整合即语序的调整、信息密度和逻辑顺序的调换以及语言风格的转换,使之符合并适应译入语文化群体的表达习惯,思维逻辑以实现跨文化信息传递[6]。

例:Weibo,a Chinese Twitter-like service,has been punished for spreading pornography,as part of a nationwide crackdown,the anti-pornography authority said Friday.

原文句子结构充分体现了英语新闻当中的语言思维特点——结构和信息相对分散。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梳理整合,使之适应汉语表达习惯。

可译为:周五,反兴奋剂机构表示,中国微博,这个与推特类似的服务账号,已经在全国严打行动中因传播色情作品受到惩处。

在例如:五月,是火红的代表,在这个季节里,草长莺飞、花红柳绿,风和日丽、生机盎然。五月,在徐州市开发区高级中学的校园里……

该条新闻大量使用四字成语进行修饰,且意思相近,而一般来讲,英语中并没有冗余的修饰成分,为了适应译入语群体的语言习惯,并不需要逐字翻译,可以对修饰语有选择地进行划分整合。

可译为:In this sunny and animato May,at the campus of Xu Zhou Senior School….

不光完整地传达了原文信息,还避免了语言冗余。

因此,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保证原文中的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的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使译出的语句通顺流畅,符合并适应译入语受众的表达习惯及思维逻辑,尽可能地避免“生掰硬套”“杂乱僵硬”的翻译。适当对语言进行有选择性的整合能够帮助受众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

(三)说明文本信息

为了增添新闻的生动性、趣味性,使报导更加诙谐,吸引更多的读者,一些新闻文本总是会引用一些典故或是其他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词汇。对于外国受众来说,难以理解其隐身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加以处理——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说明。

例如:民营企业家“三顾茅庐”约来华为百度员工加盟。

三顾茅庐是中国著名的典故,用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并不是一个确数,如果按照上述译法,即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可能会使受众对信息产生误解,为了适应译入语受众的需求,应该予以进一步的信息说明。

可译为:Private entrepreneurs go to the cottage forthreetimes(calling on the talent with sincerity)to invite the employees of HUAWEI and Baidu to joinin.

可见在新闻翻译中,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好对其进行解释说明,适当增加一些简短的背景材料介绍或说明,帮助译入语受众更好的理解文章,减轻读者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光需要语言层次上的转换,也需要“适应”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系统。

四、结语

上文阐述了新闻翻译中由于译者对文化因素考量上的欠缺所引起的三种主要问题:事实性障碍、逻辑障碍以及信息理解障碍,并据此提供的相应的翻译策略。

可见,新闻翻译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两种语言或者是文字之间的转换,而是两个国家,两种文明之间的沟通。新闻翻译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削除两种语言或是两个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从而削除或缩短两种文化或是文明体制中的障碍和距离,以此来增强源语言文化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可理解性,实现真正的信息交流。因此,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更加注重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差异的思考,进一步提高新闻翻译的质量,改善当前新闻翻译中错译、乱译的现象。此外,在当代信息社会中,文化交流日趋重要,新闻报道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肩负着文化输出的重担,强化新闻翻译当中的文化意识,不光能够提高新闻翻译的质量,促进新闻翻译事业的发展,还可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

[1] 赵琳红.对外报道新闻翻译中的文化问题[J].新闻爱好者,2009(13).

[2]杨雯.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报业,2015(6).

[3] 李延林,夏志明,谢孝兰,等.论英汉文化翻译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4]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 杨洋.析国际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2012(1).

[6] 和静.不可译论的女性主义重释[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

(责任编辑:武 亮)

郑欣蕾(1993-),女,辽宁沈阳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研究。

2017-06-04

H315.9

A

猜你喜欢

政治语言过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语言是刀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