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适应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研究

2017-04-14王建东

关键词:跨文化少数民族民族

王建东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跨文化适应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研究

王建东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跨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首先阐述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方法,将跨文化适应理论应用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上的适应性,然后分析当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适应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跨文化适应理论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

跨文化适应理论;少数民族学生;内地高校;教育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国家和政府一系列少数民族教育倾斜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高校学习。2010年,普通本专科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规模达到150.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生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8%[1]。目前,内地高校已经成立了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学生本科预科、专科预科和民族班。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占内地高校学生的比例不高,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独特特点,已经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深入了解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困难,并制定有效的解决路径,已成为当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方法

跨文化适应是由互动者的文化精神引领的一种持续的博弈过程。卡如纳认为,持续的博弈不是“以赢为目的”,而是“为了无止息地玩下去”[2]。陈国明等人认为,只有从全面和谐的角度认识跨越文化差异,通过相互渗透和相互认同,交际双方才能从对手转化为伙伴关系[3]。最引人关注的跨文化适应理论是贝瑞的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文化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两个不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只不过对主流文化影响小而已。跨文化适应理论有两种基本观点是:多元文化观和文化互动观。多元文化观承认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拥有平等的地位,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多元文化观持有静态文化观点[4];文化互动观同样承认文化间的差异,提倡文化平等,但它坚持动态性的文化观念,重视在不同文化中存在普遍性,尤其强调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互动交流和融合创新[5]。

跨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型众多,其中较为认可和广泛应用的有单维度模型和双维度模型。单维度模型认为:文化适应就是个体从原有文化逐渐被完全同化入东道国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单向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双维度模型认为:文化适应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即保持自身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倾向性,以及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才能让人类互动不断地持续下去。跨文化接触是文化适应理论的核心,主要有三种理论方法:文化学习法、压力—应对法及社会认同法。文化学习法主要是对跨文化接触和变迁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强调的是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所必备的文化技能的习得过程;压力—应对法是强调文化接触与变化的情感因素;社会认同法主要关注的是认知因素,如人们感知和看待自我及他人的方法[5]。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相互交融与碰撞更加频繁,在减少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歧视、偏见和冲突,使民族文化相互兼容并和谐发展上,跨文化适应理论给出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价值,将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的本土文化理论相互融合并进一步发展,不仅拓展和深化了跨文化适应理论应用的普遍性,丰富了跨文化适应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且对于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指导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性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适应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迷茫

大学文化环境是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校内部的社会环境系统,它可以分为物化形态(如校容校貌、物质设施等)和观念形态(如价值观念、校风、校园精神等)。大学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环境和氛围,是一种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参与全过程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喜欢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视角去理解并接受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正因为这种民族意识,使他们对知识和观念的接受还有一个观察、比较、体会的复杂心理过程。加上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有时会受到狭隘的民族意识所驱使,导致对主流社会文化环境的抵触,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

(二)学习基础薄弱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

由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较为偏远的西部边陲,当地经济条件、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同时有些地方几乎不使用汉语授课,导致他们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本达不到高中毕业水平,加之高考时,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在录取分数上实行特殊政策,进入大学后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困难,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参加补考重修比例远远大于汉族学生,由此产生大学生活不适应,严重的则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是思想问题。

(三)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求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语言障碍、饮食习惯和服饰习惯。我国56个少数民族分布广,掌握汉语水平不尽相同,虽然有专门的汉语学习课程,但几乎很难达到适应大学学习的水平;个别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饮食特点,如维族学生不吃猪肉,要绝对清真的餐厅才进入,他们饮食的范围较为单一化;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求学期间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如包头巾、穿藏袍等,使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相互交往时容易产生距离感和另类感。

(四)强烈的民族宗教意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追求的迷失

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与其他学生接触中,会很明显地认识到自身与他者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其民族意识会有所增强[6]。民族和宗教密切相关,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仰中有宗教的成分,有些强烈的个人极端追求和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往往把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混淆。他们自小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区,在家庭教育下继承了先辈的品行、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随着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视野的开阔,他们对本民族更加关心和关注,对于大众的追求和内心的信仰之间,渴望被尊重和理解,但有时不能兼顾,往往导致自身心理失衡,同时部分学生盲目的民族自尊心,会使自己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

(五)心理问题的产生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和谐

袁琳通过问卷调查显示,982名少数民族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偏执、恐怖、焦虑均高于国内青年常模[7]。在面临学习负担、交往困难等问题时,少数民族学生极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紧张,产生心理困惑后,自我意识模糊,自我认知偏颇,社会支持系统匮乏,导致恶果的产生。他们中还有些个性较强,骨子里有种少数民族的优越感,倔强、粗暴、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事不够沉稳,当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时,极易发生群殴的恶性事件。

(六)经济困难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压力负担较大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祖国的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来到大城市后,消费水平提高,加上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负担很重。他们自尊心很强,在学校紧衣缩食,还有同学通过勤工俭学填补生活费,但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他们,几乎不能解决太大的问题。

三、跨文化适应理论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跨文化适应理论中文化互动观提到要给不同文化差异的人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在文化适应策略的选择上,主要有同化、分离、整合、边缘化,其中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整合策略往往是最佳的文化适应策略[5]。当个体既注重保持自身特有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又重视与其他群体的互动交往时,运用整合策略效果最好。少数民族学生肩负着来自社会、家庭、民族的期望,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强烈的民族情感引导到、融入到爱国主义情感上,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和民族观的理念,把爱祖国和促团结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在工作中要关心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又要服务于民族团结工作,充分发挥“思想库”和“大熔炉”的作用。

(二)搭建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利平台,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是动态的。跨文化适应结果包括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对新文化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规范的敏感度,以及跨文化交际技能的习得等。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他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学校要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减少他们进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后的诸多“不确定性”和由此引发的心理“焦虑感”。增强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他们由需要学、必须学转化到愿意学、乐于学,缩小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的能力水平差距,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平台展现自身民族优势,正确对待新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实现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共同繁荣的目标,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境界。

(三)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向上的乐观品格

跨文化接触中压力—应对法强调文化接触与变化的情感因素,认为跨文化接触中的压力是当个体面对跨文化适应困难,并且认为这些文化冲突和难题无法通过简单的行为变换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压力反应[8]。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是从本民族聚居区来到多民族聚居区,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多元文化环境中,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型。研究指出:与实际经历一致的期望有助于人们进行调整,而期望与实际经历差别越大,心理调适和心理压力问题就会越大,这些客观条件,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应具备比普通学生更高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高校要开设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如体验式学习、沙盘游戏、团体训练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和自我调节水平,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即有计划、主动积极地寻找解决适应压力的途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尤其是在有压力的情境下,社会支持的缺乏很容易导致个体一系列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惑和生活满意度的降低,甚至是严重的心理疾病[9]。高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层级网络圈,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朋友、老师、同学,本民族的朋友圈,周围伙伴的同学圈,熟悉前辈的师长圈,专业机构的老师圈。这些圈子的建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疏导、早期治愈是高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通过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使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背井离乡的思乡之苦、高消费的经济压力、汉语环境的不适应、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跨文化适应理论提到当个体在文化上和社交上都有充分的准备时,他们就有信心和能力在新的文化社会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和谐社会关系,取得学业或职业上的成功。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如入学初,通过解读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和学校校规校纪,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日常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把握大局观,引导他们对大学生活有合理规划,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建立少数民族学生资助服务体系,以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勤工助学、特设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等奖、助、贷、补的综合配套体系,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切身困难;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做到一生一策,有针对性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能力。

[1]刘远,陈万明,朱广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调查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4(4).

[2]Carse,J.P.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M].New York: Ballantine,1986.

[3]陈国明,余彤.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1).

[4]Henry Louis Gates Jr.Goodbye,Columbus?Notes on the Culture of Criticism[J].American Literacy History,1991(3).

[5]谭瑜,常永才.西方跨文化适应理论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6]赵锐,胡炳仙.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Z民族院校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7]袁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文化学分析——以湖北省三所民族院校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

[8]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Springer Pub Co,1984.

[9]丹·兰迪斯.跨文化培训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武亮)

2016-12-05

G647

A

王建东(1983-),男,山东莱州人,大连海洋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需要理论视域下重点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15DB057);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ZS2015004);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党建、思政、统战和文化研究课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的视角”(项目编号:zd20160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跨文化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