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堂考勤的尴尬与消解

2017-04-14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考勤大学大学生

冯 魁

(开封大学 思想政治教研部,河南 开封 475004)

高校课堂考勤的尴尬与消解

冯 魁

(开封大学 思想政治教研部,河南 开封 475004)

大学课堂是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神圣殿堂,课堂考勤制度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课堂考勤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却遭遇着种种尴尬。大学生逃课盛行,既有学生自身的内因主导,又有学校和社会外因的推波助澜。转变高校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名师引领、提升授课艺术、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是消解高校课堂考勤尴尬的关键。

高校;课堂考勤;尴尬;消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和学生求知增干的重要平台。然而,社会化网络环境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如今的大学课堂教学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近年来大学生课堂“逃课”现象屡见不鲜,“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是不完整的”,是大学生“时髦”生活的一种写照。逃课盛行给课堂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学生逃课为何蔚然成风,症结何在?是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懒惰到浪费青春无心学业,还是如今的大学课堂吸引不了学生?抑或别有他因?如何消解大学生逃课现象?笔者就此问题做一些探索,以飨同仁。

一、高校课堂考勤的现实尴尬

“考勤”是伴随教育史而生的基本规则。考勤制度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教学秩序和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考勤制度的执行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然而,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课堂考勤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却遭遇着种种尴尬。

尴尬一:缺失诚信的出勤。传统课堂考勤无法保证学生出勤的准确性。传统的考勤最常用的就是“点名”方法,教师亲自或委托班纪律干部按照点名册逐一“点名”或者跳跃式“抽点”,让学生答到来监管学生出勤。或者将点名册在课堂里传一圈,让出勤的学生通过签字来确认上课人数。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但耗时太长,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还存在考勤失真的尴尬。因为诚信缺失,同学之间替签、替答、雇人“替课”等现象比比皆是。

尴尬二:无效的“完美”出勤。随着科技的进步,点名手段不断翻新。很多高校纷纷“请”出了点名神器,指纹打卡、雷达点名、拍照签到、电脑摇号、扫码上课、翻转校园等全新的签到武器已经被广泛使用。其妙处在于节约时间,防止出勤作弊,保障出勤率。但现代科技考勤只能拴住人身而拴不住心,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而“神离”。没法保证出勤学生的抬头率、听课率,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刷朋友圈等,而并非专注于学业。高出勤率的完美形象,却难以保证和提升教育质量。

尴尬三:对抗冰冷的师生关系。正常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而不是疏离和对抗。维系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知识、思想情感和智慧,而不是别的。教学的本质是基于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基础上的知识技能传授、智慧启迪和情操陶冶[1]22-26。生硬的考勤把学生拴在教室里,不仅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还使部分学生心生怨恨,师生间的关系愈来愈疏远与冷漠,甚至是对抗。师生所有的智慧似乎都用在了考勤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花样翻新的考勤方式,催生出学生们的种种应对之招。师生间彼此缺乏信任,使本来很正常的课堂管理制度演变成了师生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师生关系正在慢慢异化成 “警察与小偷”。

二、大学生课堂逃课症结所在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具体分析和解决矛盾时,既要看到内因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比较复杂,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首要原因是源自学生自身的内因。作为成年人的高校学生,是具有完全独立意识的个体,在选择逃课与否这一问题上受自身意识主导。当然,外因也难辞其咎。诸如学校方面的办学体制、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等问题,对大学生逃课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具体而言,大学生逃课症结在以下各方面。

(一) 大学生自身原因

1.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

逃课的主角是学生自己,他们对所有课程都没有兴趣,厌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是快乐的,没有兴趣,学习不仅不快乐,而且相当的枯燥、无聊。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没有多少对学习主动产生过兴趣,而是在家庭的逼迫下做的任务。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极少会有学生主动学习。进了大学,当没有了中学时期的逼迫和压力时,又有多少人会以学习为乐呢?倘若学生在学习里找不到快乐,那么一切皆为负担。无论老师讲得多么用情、多么生动,学生的内心都会对来自老师的信息自动屏蔽,逃课解脱自然就成了不二之选。

2.大学生自制力差

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前进的动力在哪儿呢?内在的自制力和外在的鞭策。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走来,一直是家长老师齐上阵,保姆式全天候监督,在高压之下,学生殚精竭虑,拼尽全力学习,追求高分;然而进入相对宽松、以自我管束为主的高校,学习生活环境骤变,习惯了高压的学生,当不再有家长和老师杀威棒逼迫,自身大解放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或茫然失措,不知何去何从,或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自制力稍差一点就会放纵自我,最终成为“逃课族”。

3.大学生对大学认知有偏差

现在的大学生多半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中学时期接受的是单一的应试教育手段,学校和家长只注重成绩,对学生进入大学必备的心理、态度等基本要素的引导置若罔闻。更有甚者,家长和老师还误导学生,中学苦一点,到大学就轻松了,大学就是天堂,就是乐园,可以纵情玩乐。致使学生们从开始就对大学缺乏正确认知。很多大学生觉得他们应该在大学里痛快玩乐,以此弥补中学时错过的玩耍时光。“此时不玩,更待何时?”“再不玩就晚了”的思想备受大学生追捧。

4.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其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份职业。无论是从身份角度上说,还是从职业层面上讲,大学生的首要职责都应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搞好学业。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称职的学生,才能谈得上未来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据《21世纪人才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逃课上网玩游戏的占37%,在宿舍待着的占22%,选择逃课处理各种事情的占16%,无所事事的占25%。可见,大学生逃课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休闲娱乐方面,而疏于自己作为学生的职责。很大一部分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追求“60分万岁,多1分浪费”,得过且过混日子,缺乏责任意识。

5.学习动机严重物化

我们必须得承认,我们正身处一个功利主义大环境中。在此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在被物化,“出淤泥而不染”者并不多见。大学生被物化突出表现在学习动机功利扩大化,不少学生上大学,不是为了胸怀天下,求真知,而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找份工作。物化的学习动机蒙蔽了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大学生极其狭隘和短视地把知识简单地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想当然地认为专业课程“有用”,公共课程“无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他们总喜欢先问“这课程有没有用”“考证有啥用”“对面试和找工作有用吗?”有用的60分万岁,无用的打入“冷宫”,弃之不睬。完全无视知识的价值是内在的,毋须体现在它的工具价值上。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需要一点一滴的垒砌,一点也不能少。

(二) 学校方面的原因

1.中高等教育有效贯通和衔接缺位,制约人才培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同等重要。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同阶段都是各管各,相互脱节,阶段培养目标没有衔接,培养方式也缺乏系统性,从而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比如,高考志愿专业选择的普遍盲目性。高中学生对高校专业设置一窍不通,根本不了解专业是什么,更不懂学科为何物,究竟要学什么,未来去向如何,一头雾水。高中学校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让学生了解有关大学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的知识,家长更是门外汉。学生填报志愿只能跟着感觉走,或者跟着专业名字走,很难把自己特长和兴趣与学科专业衔接起来。到高校之后,一旦接触又不感兴趣,自然就不愿去学习,逃课也就成了必然。

2.“严进宽出”的高校教育体制,助长了逃课之风

近年来,高校学生逃课、应付学业之风愈演愈烈,究其因教育体制难脱干系。谁都知道高中生格外勤奋努力,人人秉烛夜读、起早摸黑,可为何考进大学后不少人就混沌度日呢?这恐怕与大学长期以来“严进宽出”的办学模式与制度息息相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大门洞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严进”式的精英教育时代已成过去时,“宽进”的大众高等教育扑面而来。但原有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并没有跟随时代步伐而改变,依旧坚挺。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里,鉴于多种原因,大学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保险箱”和“安乐窝”。只要能进入大学,学生无论如何安逸度日都能轻而易举地顺利毕业,大学俨然已沦为文凭的印刷厂。这不争的事实极大地败坏了学风,“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变态”思想不断蔓延亦在情理之中。

3.大学里名师稀缺,教风饱受诟病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毋庸讳言,我国大学数量的确不少,高校教师数量更多,但素质参差不齐,名师更是少得可怜。在传统社会,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格物致知。如今,商业思维大肆侵蚀校园,很多教师把晋升职称、拼凑科研成果、开公司、跑项目等当作“本分”。绝大多数教师仅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职业,而不是事业,仅仅把教书当作维持生计的稳定工作,安于现状,不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事业的献身精神。还有些教师忙于第二职业,成为金钱利益的俘虏,无暇顾及自身专业的提升。教师一旦失去对职业的热爱与追求,不要说难以成为名师,就算做个基本称职的老师都勉为其难。在三尺讲台上,老师不是想方设法如何提升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而是固守老套陈旧的教学方法、寡淡无味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死气沉沉,教育质量无法保证。高校缺少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又没有恪尽职守的良好教风,怎么会有一流的学风?

(三) 社会方面的原因

1.不良社会风气严重污染大学学风

在物欲的驱使下,当前社会上存在很多的不良风气,坑蒙拐骗、行贿受贿、钱权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层出不穷。种种不劳而获的事例让大学生认识不到学习成绩与能力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就业前景渺茫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一,在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暴增,但社会上提供的工作职位却相对不足,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日益普遍。这使大学生觉得学与不学、学好学差没啥区别。其二,目前,我国的择业机制还不健全,求职过程中任人唯亲等不合理、不公平的事件屡次发生,有没有“门路”是能否找到好工作的关键因素。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屡遭碰壁,实力竞争不能得到很好体现,这严重挫伤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大学生就业薪酬差,知识价值遭质疑

近些年,“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的字眼已失去了魅力。自愿放弃上大学的人在增加,原因在于“读书贵、就业难”。高额的教育收费和大学毕业生大面积失业,导致上大学的功利吸引力减少。即使找到工作,薪酬也不高,一些地方大学生的薪酬甚至不如农民工。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世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不读书一样赚大钱”,“读了书照样穷光蛋”,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学习当作副业,把玩乐当成主业。

三、消解高校课堂考勤尴尬的对策

(一)转变高校教育体制,实行“宽进严出”管理模式

欧美等西方发达的国家,宽进严出的制度在高校广泛实行,效果极佳。我国高校也应因势而变,转变高校教育体制,实行“宽进严出”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普及高等教育,提高高校入学率,改变高考指挥棒,使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实行“宽进严出”,通过一定比例的淘汰率,督促大学生刻苦学习,有效遏制混文凭的不良现象。再一方面,“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要求高校必须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较大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上课时间和授课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甚至可以自主安排毕业时间。这种激励机制既能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形成良好学风。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衔接中高等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茫然,大学教育对中学教育漠然,彼此没有交流和沟通。这使得两者的关系相当僵化:中学只管输出学生到大学,而大学只是接受学生来读书。原本是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地撕裂、隔断,造成中学和大学只有表面上的业务往来而无实质性的贯通和衔接。这就导致学生进入高校后不适应学校学习生活,或失意、或迷茫、或颓废,进而堕落“游戏人生”,荒废学业混日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需要各级教育之间要加强沟通衔接、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发挥各种教育资源育人功能,构建起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贯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社会适应性

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首先要把课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而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社会适应性。其一,制订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合理布局学科专业。其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急需相关专业,调减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专业,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国家、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汇聚。其三,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提高高校优势特色专业集中度。

(四)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授课艺术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既有学历,又有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教师职业素养不高,安于现状,无事业心,不重视自身专业发展,缺乏事业的献身精神,仅把教学当作谋生手段,那么无论学历多么高,能力多么大也无法展现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丝毫的激情,所讲内容平淡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使学生感到失望,又怎会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听课学习!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现代大学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信息化教育,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2]15。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潜心研究教学规律,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授课艺术,让学生“乐学”[3]22。

(五)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毋庸置疑,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是导致大学学风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中学的教育体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许多学生以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一旦上了大学,目标得以实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奋斗方向,又受到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大学生极易导致理想信念迷失。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为人生奋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助于促成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社会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在实践中体验,自主构建起崇高理想,勇于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

(六)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塑造用人唯贤良好风尚

社会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学生做什么人,怎样做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树立正确用人理念,破除就业当中的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建立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让大学毕业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坚持德才兼备,用人唯贤,塑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大学生坚定信念,奋发有为,读好书,做好人,办好事。

[1] 龚一鸣.高校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2]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 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G472

A

1671-8127(2017)05-0064-04

2017-07-15

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16JDSZK093)

冯 魁(1974- ),男,河南睢县人,开封大学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乐知]

猜你喜欢

考勤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考勤应用研究
智能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浅谈电子考勤的优势及简介
大学生之歌
便携式指纹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