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17-04-14贾建梅白晓琦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新性小康创造性

贾建梅,白晓琦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贾建梅,白晓琦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深刻探讨邓小平“小康”意涵的新阐发、江泽民“与时偕行”的时代化改造、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思想升华和习近平所做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辟论断,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延绵千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①的认识和秉持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批判继承到弘扬与创新相统一、由工具理性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由强调时代性到强调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考察与审视,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历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天人协调、顺天应时。这一思想起源于远古伏羲氏画八卦时期,产生于春秋时期,形成在战国时期,对古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对现今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纵观整个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所孕育而出的哲学、艺术、发明创造等都隐含着“天人合一”的精神。

(二) 实用主义

李泽厚在他所撰写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提出,“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之中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所执着的就是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直至近代社会,在文化的构建上也未能脱离“实用理性”的思维。面对举国危难的形势,知识分子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让文化为救国救民的现实政治服务。可以看出,“实用主义”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整个脉络中。

(三) 自强和求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易传》上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概括了中国文化传统所蕴含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关系和内在结构。从自强不息引申到求新、维新,人顺应天意而自强求新的理念更深层次地贯彻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和谐思想基础上对“小康”的新阐发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主张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采取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方法“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1]333-335。邓小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定位,很快在全党达成了共识,其中最突出体现在他对传统“小康”概念的频繁使用,特别是“小康”意涵的新阐发上。“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这首诗中,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本是指不为劳役所困馁,相对安居乐业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后来,《礼记·礼运》描述了“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小康”之世。至此,“小康”作为一个政治理想国的概念正式诞生, 并成为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共同的憧憬和追求。对于这个为全体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概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提出中国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时候,毫不迟疑地来了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赋予了“小康”两层鲜明的含义。首先,在国家富强的层面,“小康”意味着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四个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2]237在这里,邓小平赋予了“小康之家”,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也即实现国家富强的新意涵。其次,在人民幸福的层面,“小康”意味着人民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他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3]161-162在这里,邓小平赋予了“小康”民生方面的新目标。可以说,正是邓小平的新阐发,“小康”这一传统文化的概念才充溢了时代的气息,获得了新生,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与时偕行”的时代化改造

众所周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是与时俱进,而“与时俱进”这个概念的源头就在有着“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之誉的 《周易》 这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中。打开《周易》,“与时偕行”不时会映入眼帘,比如该书的 《乾卦·文言》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损卦·彖辞》云 :“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益卦·彖辞》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等等。此外,《周易 》中还几次出现“与时行”等类似的说法。两相对照,“与时俱进 ”与“与时偕行 ”不仅彼此的前两个字完全相同,而且后两个字意思也无限接近——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人部》对“偕”字的解释是:“偕,俱也 。”而对“俱” 字的解释则是:“俱,偕也。”直接用“俱”和“偕”两字互训;“行”“进”两个字,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姿容》云:“两足进曰行。”三国魏张揖所撰《广雅·释诂》云:“进,行也 。”两书也是把 “行” “进”作为同义词来看待并相互训释。显而易见,“与时俱进”源出于《周易 》中的“与时偕行”,是对“与时偕行”的时代化改造,而改“偕行”为“俱进”,命意虽未发生任何变化,但从字面上看却更使人感到通俗易懂,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可以说,与时俱进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三)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本”的思想升华

进入2 1世纪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系统阐发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 ”这四个字也是有渊源的。具体说来,其初源就在于《管子》一书。该书《霸言》篇明确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科学发展观一字不易地借用了《管子》书中的成句,本身就生动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高度重视、积极传承、大力弘扬的立场和态度。当然,这种借用并非是拿来主义式的移植,而是古为今用、老话新说,虽然语言外壳相同,但是思想意涵却已迥然有异。具体说来,《管子》书中所讲的“以人为本”,旨在强调统治者要充分认识人民所具有的“载舟覆舟”的能力,从而重视并加强对人民的治理,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显然,这是基于“家天下”的思维而提出的一种治国策略,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科学发展观所主张的以人为本则与之形成强烈的 反差。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里,“以人为本”不再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成为所要实现的目的本身,不再是统治策略而成为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可以说,正是因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明显历史局限的概念和观念才实现了思想意涵的蜕变和升华。

(四)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根本目标和任务,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丰富论述,指明了新形势下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的精辟论断。

正确看待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对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汲取其中所蕴含的精髓,并进行借鉴和提升。习近平在强调继承的同时也提醒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是从批判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糟粕性的东西。

从实践出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创造性转化的角度,一是在现代文化相适应的前提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加以丰富和完善,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二是根据时代特点要求,“包装”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外衣”,使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互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推广。从创新性发展的角度来说,一是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这与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平等、公正、法治、民主、文明、和谐、诚信”等不谋而合。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二是面向世界,继往开来。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有益成果,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一,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秉持教条主义,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照搬照抄,主张用儒学思想替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取代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态度会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贬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主张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同样是非常错误的。党在发展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说明,对待传统文化要以理性、辩证、扬弃的态度去审视。继承和发扬有益的、好的传统文化,对负面的、不好的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发展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深深烙有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性和互融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面向世界不断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世界各民族文化各异、互有长短,取长补短、洋为中用,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建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注意对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第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在保有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的先进面和活力面,不断革新。在创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前提下,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

总之,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潜力,迈向文化自强,在参与国际文化建构与交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人民一道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想。

注释:

① 传统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应指以前的一切文化遗产,包括现代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崭新的优秀文化;狭义的则仅仅指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里所创造出的文化传统,本文所论及的是后一种意义上的传统文化。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N].人民日报,2014-02-26(1).

D61;G122

A

1671-8127(2017)05-0007-03

2017-02-11

贾建梅(1957- )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白晓琦(1991- ),女,辽宁海城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责任编辑郜春霞]

猜你喜欢

创新性小康创造性
我家的小康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小康之路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