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2017-04-14梁晨晨张晓群
梁晨晨,张晓群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梁晨晨,张晓群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期,需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对中国古代、西方近代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探索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生态伦理;启示
一、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渊源
(一)中国古代优秀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家伦理思想为代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派别,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理论成果,其中优秀的传统生态思想是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如周朝《周易》中提出:“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视天道、地道、人道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倡导自然主义,他认为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不破坏自然环境,即“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观念。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毛泽东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是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马恩经典著作中关于生态的思想对于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看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后果,阐释了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尊重和善待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积极思想,以中国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为依托,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生态实践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态伦理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西方近代伦理思想
生态学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海克尔将其创立并发展。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海克尔的生态学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将海克尔列为影响其世界观形成的四位德国人物之一,可见其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之大。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学习了德国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所著的《伦理学体系》一书的译著《伦理学原理》。此书对毛泽东影响极大,是毛泽东伦理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里程碑。毛泽东对此书曾写过12 000多字的批注,认为“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则之支配”,承认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来源于自然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并有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改造世界。
二、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
1956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的口号,并且要求实现大地园林化。所谓大地园林化是绿化的高级阶段,即实现绿化、美化和富化。1958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讲话时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1]2并指出在各方面建设国家的同时要 “有规划,搞得很美,是园林化”[1]8。森林不仅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林业产品,美化环境,绿化采用的经济林木和油料作物既促进生态平衡健康,又能为农林业创造收入,兼具经济、生态、社会多重效益。可见毛泽东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的思想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更是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毛泽东生态思想的远见卓识。
毛泽东不仅提出绿化祖国的思想,更加重视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与成效。1932年,签署《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对植树运动的决议》,制定了植树绿化当地荒山的五项办法,鼓励群众广泛植树。并在1934年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发起“植树运动”,使农村的百姓“每人植树10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1956年到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提出要发展林业,绿化一切可以绿化的荒地荒山。从思想初步萌发到实行制度保证,毛泽东的绿化思想是逐层递进发展着的,他不仅重视提高人们的植树绿化造林意识,更加注重绿化山林的实际成效,在进行绿化建设的实际中也对它的多重效益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考量。正如《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将“地上的森林”形容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毛泽东的植树造林的绿化观念对当时保护森林资源、调节生态环境起了有益的作用。
(二)兴修水利,治水安邦
我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兴修的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兴修水利在历史和现代都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毛泽东深知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始终关注着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这两个重要方面。1934年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著名论断,将水利工程的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可见兴修水利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在治理水患的时候,毛泽东坚持实地调查,总结历史上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因地制宜从流域综合治理和兴修水利设施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治理水患。1950年初夏时节,淮河流域洪水涌泄,毛泽东当机立断,做出批示要求治理淮河水患,提出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的创新型治理方案,历经8年,到1957年冬季,治理淮河工程基本完成任务,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防洪体系。毛泽东一向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更是身体力行。在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毛泽东亲自去长江,与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林一山研究南水北调以及长江水灾频发的成因、修建三峡工程的造价、工程预期等问题。在此之后,又几次面见林一山,探讨三峡工程的详细建设问题。随后在1970年,决定在湖北的葛洲坝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毛泽东认为南方水多,应大力发展水电,减少煤发电,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宝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勤俭建国,厉行节约
节约思想,不管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都是毛泽东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古代的传统“节俭”思想进行了扬弃性的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34年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曾深刻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为战争和革命事业要节省每一个铜板。毛泽东的节约思想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是节省,而且更加反对铺张浪费,节省粮食等生活资料的同时也要节省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勤俭办社”的思想传播到全国的各个合作社。毛泽东指出:“勤俭经营应当是全国一切农业合作社的方针,不,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2]491十分重视勤俭节约的持续性,不仅当下建国的几十年需要勤俭,“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此时的节约原则已经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1955年《中共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批评了社会各界存在的浪费现象,重申了厉行节约的方针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规定了基本建设以及各经济部门、机关学校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行节约的方针政策,加速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7年中央发出了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将节约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来,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等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
毛泽东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中也诠释着勤俭节约的真谛,毛泽东一生生活简单清贫,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与高尚,不屑于物质享受,毛泽东的一件睡衣穿了20年,上面的补丁有73个,袜子上也是补丁上面压补丁。毛泽东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推进了国家的各方面建设发展。
三、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的启示
(一)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来源并依赖于自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提倡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合理的改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农业为例,曾多次强调要建立“合理的农业”,要求对土地进行“自觉的合理的经营”,并将劳动看作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精髓,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发展。在对自然的改造方面不仅遵循自然规律,而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不同的改造方案。如在兴修水利时期,毛泽东提出将其“同流域规划相结合,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保证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旱灾”[2]480。将水利设施的修建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水患灾害,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为超越功利主义的自然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参考
毛泽东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有着现实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更蕴含着丰富的超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植树绿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思想由单纯的绿化荒山向美化家园逐层递进,由简单的提高生产增加收入的物质层面过渡到改善环境提高舒适度的审美层面。他在提倡基础绿化的同时强调要改变自然面貌,使得到处都美丽起来,也就是实现大地园林化。自然的美化可以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与品质,使得人们对自己美好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大增加。毛泽东的大地园林化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此时毛泽东的生态伦理思想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功利主义而转向了满足大众审美舒适需求的超功利主义自然观。
毛泽东本人也是一位革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无不透露对祖国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等。在毛泽东的笔下,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具有了活的灵魂和精神,将他心中的斗志与理想寄托于祖国的山川江流中,成为他抒发胸中豪情壮志的艺术载体,将自己的情感与如画的风景相融相通,体现了他对自然风景的超功利价值的认识和发挥。
(三)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宝库
毛泽东在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是当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而且指导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式和各种严峻挑战,为了顺应新时期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3]134。绿色发展仍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实际上,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条件下对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植树绿化仍是当前的重要生态建设任务;环境问题就是民生问题,追求环境优美,实现大地园林化仍是民众的价值诉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歧路,是毛泽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延续。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B82
A
1671-8127(2017)05-0010-03
2017-02-11
本研究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7RW006)”资助
梁晨晨(1993- ),女,山东烟台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晓群(1968- ),女,四川阆中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郜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