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治疗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2017-04-14吴建红张亚军朱颖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治疗学实训室课程体系

吴建红 张亚军 董 梁 朱颖飞

(绍兴文理学院 医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康复治疗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吴建红 张亚军 董 梁 朱颖飞

(绍兴文理学院 医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为保证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绍兴文理学院结合地方需求,通过平台加模块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前置、强化能力培养等举措优化了课程体系;采用外引内养并重、双师型师资培养、教学研究结合,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师资队伍;通过整合资源、模拟临床场景、管理自主化等手段完成康复实训中心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协同发展、学生参与专业建设、校际国际师生交流等方面也有实质性推进。

康复治疗学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康复实训中心

现代康复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已有了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疾病、损伤导致的躯体功能与结构障碍、个体活动以及参与能力受限的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提高伤、病、残人士的生存质量和重返社会为专业特征的康复医疗已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组成的康复团队是完成康复医疗的核心,其中康复治疗师是团队中保证和发挥康复治疗效能的直接执行人。参照国际平均水准,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30万人[2],因此,康复治疗师已成为行业急需、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康复治疗学专业也成为医学院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2017年全国有74所与康复相关专业的学校在浙江省招生899人,相比去年招生单位和招生数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适逢高考改革——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因此专业自身的强大成为吸引优质生源的关键点。

在政策导向和现代康复医学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绍兴文理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和发展是关系到康复治疗学专业生存的重大任务。专业建设初期围绕我校建设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提出的专业定位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康复治疗专门人才。在充分理解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借鉴国际PT/OT联盟协会及美、加、日、台湾、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康复医学教育比较成熟的先进理念,学习国内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较早院校的专业建设经验,了解面向市场、切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地方需求后,我们完成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编写、专业教材选定、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等专业建设基本工作。未来我们将致力于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更深入的筹划。

一、优化课程体系,创建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

(一)结合地方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支柱。在《绍兴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指导下,遵循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社会和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调研、岗位胜任力分析,我们将地方健康产业链的优势与特色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全面服务生源地区康复事业为核心,促进周边地区康复保健事业发展为辅助,创新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建立课程体系:以PT为主兼顾OT需要设置相应主干课程和实验项目以构建专业课程框架,理清各课程、实训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系列性,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学分、学时和开课次序,重点突出对学生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康复治疗专门技能、初步的临床康复工作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培养,同时兼顾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在基础课程中穿插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和敬业爱岗态度。

(二)充分利用“平台加模块”的优势,体现课程特色

根据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的要求,我们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全校选修课程四部分组成,分必修和选修两类。遵循“公共平台课通用、专业平台课够用、专业方向模块课管用、全校选修课程实用”的基本原则,冲破传统学科教育的课程框架,将传统的“学科导向型课程体系”转变成“专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形成的课程体系始终贯穿着专业教育这一主线。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既参考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结合学校资源和地方特色设置专业课程自身特色[3]。为此在我们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把专业方向模块改成专业特色模块,分别为“运动康复”和“特殊人群康复”,每个模块由四门关联密切的课程组成,每门课程2学分,共计8学分,这样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地方健康产业要求,也能使我们的专业在同类院校相同专业中体现自己的鲜明特色,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三)以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优化课程组合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循序渐进学习进程又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展开康复评定和评估,学生分组制订康复计划,通过师生互相评价,最后高效、有序地实现康复目标,满足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高效、协作的康复临床综合思维意识,最终促进对学生的成才,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原则。我们在每门课程中都设立自主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革和创新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的评价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过程学习习惯;实训中心仿真临床的开放式训练是为学生实习前角色转换进行铺垫,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独立思考、沟通、协作以及服务的综合能力。最后构建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康复综合思维和临床模拟”四阶段知识和技能递进式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体系。

(四)专业课程前置,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在不断实践中,发现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入专业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强化专业素养很有必要。于是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前移部分专业课程,如“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提前到第一学期;学生入学初的适当时间安排学生去康复医院现场观摩康复治疗师的工作过程;在学生一、二年级的暑假安排短期临床实践课程。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不断地调整、弥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不足。

二、逐步建设并完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专业能否办好、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把建立一支个人胜任力强、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师资队伍作为建设的整体规划目标。虽然康复医学在我国属于新兴的医学学科,起步晚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造成从事康复医学教学的师资缺口大,尤其是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但我们借力我校百年医学办学经验,完整的专职医学教学师资体系,积累的大批兼职“双师型”教师,开启多途径、多举措、多层次全方位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一)依托学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外引内养”的力度和广度

师资队伍建设的通用原则是引进与培养并重。通过学校诚聘英才计划和公开招聘紧缺岗位、急需岗位师资计划,市政府的人才引进统招统考模式等多种外引途径,有计划分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建设核心人才。同时积极为学院内部教师创造进修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基础和兴趣选择某一系统疾病康复为主攻,如肌肉骨骼疾病康复、内脏疾病康复、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等,有针对性地培养以能胜任主讲系统疾病康复为未来发展目标的教师。

(二)积极合作,加快“双师型”师资培养速度和胜任力

附属医院是康复医学“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巨大资源,我国康复医疗团队里康复医师大部分由原来的中医师担任,他们有很丰富的传统康复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相对于现代康复医学还需综合西医康复理念;而医院康复治疗师是一支相对年轻化的队伍,他们已经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康复专业知识学习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但缺乏康复医学教学经历。因此在“双师型”师资培养上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和专业未来发转趋势培养PT、OT、ST、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等亚专业师资[4],再以同一系统疾病康复治疗为侧重点,从面到点的“双师型”师资覆盖,最终建成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符合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实现在康复医疗岗位和康复医学教育双向互赢。

(三)教学改革和实践,快速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胜任力

积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相关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就新专业新课程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进行专题研讨,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集团队之力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鼓励专职教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到康复医疗机构顶岗实践,不断积累临床康复工作经验,以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既服务于社会,又积累实践经验,增加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真实案例,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积极鼓励和提倡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考试,提高自身实力。

(四)邀请业界精英进课堂,扩充师资来源

百年办学历史,我们已积聚了一批业界精英校友,为此我们每学期邀请2~3位业界精英来校,以问题或案例教学形式开展课堂活动,专业教师随堂听课,观摩学习受益匪浅。

三、整合资源,建设并完善康复实训中心

(一)康复实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未来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各种康复治疗技能的熟练应用和对功能障碍者自我康复的精准技术指导。胜任岗位需要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康复治疗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康复治疗专门技术和职业素养。在培养方案制订时,专业平台相关课程实验学分占比达50.4%,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训练层次,旨在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能力提升层次,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核心专业知识的能力;综合创新层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实验实践项目时力求达成每个环节的效益,增强课程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特别重视对康复专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良好的硬件设施是保障培养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康复实训中心的建成是培养出优质应用型康复治疗学人才的重要平台。

(二)建设康复实训中心有利条件

依托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我们现有康复功能评定实验室、运动疗法实验室、作业治疗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四个专业实验室,占地面积近350m2,各种配套设备投入近160万;另外我校体育学院还有为培养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购置的近500万康复设备。从2016年起运动康复专业和康复治疗学专业合并康复治疗大类招生,因此我们有非常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建成与医院康复中心接轨、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康复实训中心。

未来一年,我们将建设总面积近1000m2的康复实训中心,建成包括康复功能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物理因子疗法实训室、作业疗法实训室、言语治疗实训室、传统康复治疗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等不同治疗功能区的康复实训室,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在这里接受各种模拟临床康复的技能实践和训练,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建立开放型的综合实训室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包括不同方向的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的临床知识、康复评定技能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专业课程教学中,很多的操作技能通过单纯的理论课讲授和有限的实验课是很难收到较好效果的,需要在实训室对各种操作技术进行反复训练,学生才能学会制定高质量的、具有循证医学支持的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传统康复疗法等康复治疗方案。我们建立开放型的临床模拟综合实训室,有效提高专业设备等资产的利用率,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精神,模拟各种功能障碍病人,再现临床康复治疗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环境。实现培养符合国内专业人才需求标准的、高素质的康复治疗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四)康复实训中心管理自主化

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不仅要建立实现教学目标的专业实训室,而且要对实训室进行现代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持续加强实训室的硬件设施和内涵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6]。我们将在制订合理的管理制度前提下,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实训室,既发扬学生主人翁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未来希望能建成面向社会服务的康复实训中心,既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以实现院校结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四、做好学科建设,助力专业发展

(一)凝聚学科发展方向,助力专业发展

学科建设是围绕本学科科学研究及教学内容展开,以提高学科水平为主的一个系统性综合工程建设,集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于一体,是专业建设中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点。我们成立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学科为临床医学下属二级学科,人员有学院和附属康复医院相关人员组成,人员来源较杂,各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有些是因为遵循学校人人进学科的原则被动归入学科,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归集学科资源、抓住重点、强化特色,凝练出与专业特色相应的研究方向,集中学术力量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最终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科的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专业和教学的发展。

(二)相辅相成,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共同发展

没有专业建设的学科建设是空洞的,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最终发展方向,因此两者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7]。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正在稳步向规范化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今天,学科的纵向和横向发展步伐也需要不断加大。未来我们将积极鼓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全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通过扩大学科和专业外延,做实内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整合分散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共同发展。

五、学生参与、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为了充分突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建设过程力所能及的参与,让学生增强了主体意识,充满职业自豪感。如从学生视角拍摄招生宣传视频,让学生参与专业招生宣传,使专业招生宣传更有说服力;又如让学生参与康复实训中心的文化建设:实训中心Logo标志设计、实训室的功能说明牌和规章制度标牌设计;让学生参与简单实验项目设计:如6分钟步行功能测试道的建设等。

六、加强校际、国际交流,提升专业影响力

校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是专业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途径。康复医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已日趋成熟,形成了规范的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因此新办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既可以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康复教育理念,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还可以开展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校际和国际交流合作,以便快速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通过实行多层次多渠道校际交流、国际交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互惠双赢”的长效资源共享[8]。

我们已与温州医科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学校以整体学分认定或单科学分认定的方式认定学生交流期间取得的学分。我们正在与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洽淡师生短期交流学习项目,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未来会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相关学校开展深入长期的交流合作。

另外,积极参加国际权威课程认证,追踪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让学生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际规则与标准,可以培养他们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康复治疗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与预防医学、治疗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康复治疗这个新专业建设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依托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百年医学人才培养经验积淀,完全有信心把它建成特色专业,培养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康复专业领域内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佚名.卫生部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89-491.

[2]马晓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满足群众康复医疗服务需求[R].卫生政务通报,2012.

[3]余许友,高艳军.地方普通高校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12(1):113-116.

[4]潘翠环,于瑞,李胜活,等.康复治疗专业教师专业化培养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1098-1100.

[5]陈艳,潘翠环,叶正茂.实验室开放与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107-110.

[6]潘爱华,胡黎平,陈省平,等.浅谈康复治疗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23-225.

[7]张艳萍.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定位[J].北京教育(高教),2012(2):54-55.

[8]郑珏,陆晓庆,乔学斌.对高校学生校际交流新举措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424-427.

(责任编辑鲁越青)

On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RehabilitationTreatmentSpecialty

Wu Jianhong Zhang Yajun Dong Liang Zhu Yingfei

(Medical School,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the rehabilitation talents, Shaoxing University attempts to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needs in the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y taking steps in th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in the front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mbining the measures on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external talents introduction and internal talents cultivation, on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cultivation an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 competency-oriented teacher team was buil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imulation of clinical scenarios, and management autonomy, etc.,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enter was constructed. Additionally, a substantial leap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training of personne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enter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2.005

R1

A

1008-293X(2017)12-0026-06

2017-08-11

吴建红(1968- ),女,浙江诸暨人,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康复。

猜你喜欢

治疗学实训室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