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早期英国村庄荒废原因探析

2017-04-14

关键词:圈地蒲式耳亩产量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近代早期英国村庄荒废原因探析

吉 喆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英国的村庄荒废现象由来已久,早在中世纪晚期就已开始出现,到了近代早期尤为引人注目。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现象有其鲜明的特点:村庄虽然荒废了,但农业产量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却有了显著提高。究其根本,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现象是土地产权变革的结果,引发了新型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农场形成,使原来的村庄聚落形态发生了改变,促进了英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英国;村庄荒废;圈地运动;土地产权;资本主义农场

20世纪中叶,贝雷斯福德《消失的村庄》[1]一书问世,使近代早期英国的村庄荒废现象首次进入历史研究者的视野。在他之后,克里奇、布兰查德和戴尔等学者也开始对村庄荒废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4]。相比国外学界,国内学界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英国史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尚未以“村庄荒废”为切入点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经济及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因此,对英国村庄荒废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通过描述近代早期英国村庄荒废的表现,探究村庄荒废的原因及其对英国农业的影响,希望能够为研究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经济以及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 村庄荒废的表现

早在中世纪晚期,英国就已开始出现村庄荒废现象[4]31。到了近代早期,村庄荒废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当时就出现了许多关于村庄荒废的记载。这些记载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15世纪末沃里克郡牧师约翰·劳斯对当时荒废村庄的调查记录;第二是16世纪流行的文学作品以及流传的民谣和抱怨;第三是英国政府官方公布的圈地调查报告。这些记载详细记录了近代早期村庄荒废的表现,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最早关于村庄荒废的记载来自于沃里克郡一位名叫约翰·劳斯的牧师,他在15世纪80年代调查了沃里克郡荒废的村庄,列出了60个荒废的村庄名单[1]413。他把当时沃里克郡各村庄的情况与百户区案卷中记载的内容进行对比,发现斯顿利村在百户区案卷中记载的有19块土地,但现在只剩下一所房屋;芬海姆村以前有12块土地,现在仅剩下4、5块;克莱费尔德村以前有12块土地,现在仅有一个农场;最严重的是柴斯特顿村,该村在百户区案卷记载中有79户家庭,但现在仅剩3户;此外,尤普顿村已经成为完全荒废的村庄,巴彻斯顿村也已经什么都不剩[5]159-160。

在16世纪流行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关于村庄荒废现象的描述,其中一些名人作品具有相当影响力,最著名的就是托马斯·莫尔和休·拉提默。托马斯·莫尔描绘了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村庄荒废现象:“贵族豪绅把每寸土都围起来做牧场,房屋和城镇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作羊栏。”[6]20休·拉提默作为伍斯特主教,在他为国王爱德华六世所作的一次布道中描述了当时出现的村庄荒废现象:“从前很多家庭居住的地方,现在只剩下牧羊人和他的狗。”[7]94除了流行的文学作品之外,当时广为流传的一些民谣和抱怨也反映了村庄荒废的情况。例如,英格兰多地都在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公地被圈占,村庄被荒废,教堂变羊圈,穷人在哭泣,这就是现在……”[8]89此外,在16世纪的英格兰,经常听到人们发出这样的抱怨:“城镇和房屋被摧毁,教堂被推倒,人口不断减少,到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9]39

16、17世纪,英国政府的圈地调查报告也记载了当时的村庄荒废情况。根据1517年涉及英格兰24个郡的圈地调查报告,圈地涉及1,096个村庄,共有1,745座农舍被毁,6,931名农民无家可归;1607年,圈地委员会对沃里克、莱斯特、北安普敦、白金汉、贝德福德和亨廷顿这六个圈地程度较为严重的郡进行调查,结论是圈地涉及393个村庄,共有966座农舍被毁,2,232名农民无家可归,而在这六个郡中,莱斯特、沃里克和北安普敦的村庄荒废情况最为严重[10]581。在1578至1607年间,莱斯特郡至少有195座房屋被摧毁,沃里克郡至少113所房屋被摧毁,北安普敦郡118个教区中的358所房屋被毁[11]136。正是因为这一时期村庄荒废现象越来越严重,1597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一条关于重建废弃农舍的法令:“废弃七年以上的农舍,其中一半必须重建,在过去的七年中被废弃的农舍必须在原址重建。”[12]891-893该法令的目的在于重建农舍、制止村庄荒废,由此可见当时村庄荒废的严重程度。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近代早期英国的村庄荒废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引发了民间和政府的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近代早期英国出现如此严重的村庄荒废现象呢?

二 村庄荒废的原因

中世纪晚期,由于受到黑死病的影响,英国人口持续减少,在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中叶的这段时间,大多数村庄都减少了一半人口。与此同时,由于领主的控制权减弱,人口的地理流动趋势加强,导致了村庄的自然荒废[4]31。近代早期英国村庄荒废的原因不同于中世纪,需要从英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中来探究。

中世纪,英格兰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保有制与敞田制的结合。自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格兰开始实行封建土地保有制。封建土地保有制是指土地的持有人以向其领主提供特定的劳役或服务为代价而持有领主土地的制度[13]37。根据封建土地保有制,全英格兰的土地最终都是向国王领有的,国王是全国土地名义上的所有者。土地保有人从上级领主那里保有土地,而他又可以另外设定的条件把该土地再转封给另一个人,并且还可依次转封下去,三、四级阶梯是常见现象。土地如此层层封受,导致几个不同的人持有同一块土地,一块土地上凝固了多种权利与义务,多重所有权混合在同一块土地上。诺曼人在实行封建土地保有制的同时,以敞田制作为农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敞田制要求整个村庄的土地实行统一的耕作与休耕,对每块土地的用途予以限制,哪块地耕种,哪块地休耕,播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播种,村民大会都作了具体的安排,个体农民必须按照计划行事。此外,敞田制还造成土地的个人占有权和公共使用权混合。一方面,在开始耕种直到收获的这段时间内,耕地上的条田是个人所有的,条田上收获的农作物也归个人所有;另一方面,在收获之后和耕种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条田作为放牧地区是公共所有的,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在他的条田上放牧。也就是说,虽然村民拥有对条田的实际占有权,但使用权却是公共的,村民的占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14]34。这种情况下,敞田制不仅限制了个体农民使用土地的自由,而且导致个体农民的土地产权归属模糊。由此可见,英国中世纪土地产权是一种混合产权,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对他所占有的土地并不享有排他性的权利。

随着近代早期圈地运动的兴起,对中世纪的混合土地产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圈地在自然意义上是指用篱笆封闭一块土地,在法律意义上是指消除土地上的公共权利并把这块土地转变为单独占有的地产[15]1。圈地是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圈地后个人能够排他的占有和使用土地,土地产权也因此得到了明晰的界定。明晰的土地产权是新型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农场兴起的安全保障,能够充分调动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使其行为的收益或收益预期与其努力程度一致。在土地产权明晰的保障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资本主义农场制经营方式。16世纪,资本主义农场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业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根据托尼的统计,16世纪,英国16个庄园中,有11个庄园的耕地一半以上是农场制经营,有8个庄园70%以上的土地属于农场制经营,以资本主义农场制方式经营的平均占58%[16]259。

除了引发土地产权变革之外,圈地还促使传统的村庄改变了原有的聚落形态。圈地之前,教堂、领主的庄园房屋以及佃农的农舍是村庄的主要建筑,农民的房子都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每一所房子都被夹在邻居们的房子中间[17]53。圈地之后,传统的村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村庄的教堂被毁。例如,沃里克郡乡绅亨利·史密斯因圈地毁坏了教堂,使教徒无法再在教堂中进行神圣的祈祷,荒废的教堂成为了牛羊在风雨天气的庇护所,教堂院落成了平时圈养牛羊的地方[1]64。此外,原来的佃农农舍大多被拆毁。例如,约克郡的伊斯特本村自古以来就由许多农舍组成,17世纪上半叶,一个名叫约翰·赫伦的乡绅摧毁了该村所有房屋,并把这片土地全部变成草地[1]326。又如,沃里克郡斯特顿庄园1494年共有12所房屋和4个茅舍,乡绅亨利·史密斯把这些房屋全部推倒,并把村庄土地全部变为饲养牲畜的牧场[1]64。圈地者在这些被毁坏的教堂和农舍原址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农场,以北安普敦郡为例,弗斯利百户区、沃特福德百户区、格林诺顿百户区以及卡农阿什比百户区的四个大农场正是荒废的村庄所在地[18]50。

由此可见,近代早期英国村庄荒废现象是由土地产权变革造成的,引发了新型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农场出现,把原来集中拥挤的村庄变成了分散的农场。因此,所谓的村庄荒废,实际上是村庄聚落形态的改变。

三 村庄荒废对英国农业的影响

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现象对英国农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村庄荒废的同时,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单位亩产量、劳动生产率以及羊只数量、羊毛和羊毛制成品等农业指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中世纪晚期得到了显著提高。下面笔者将对这些农业指标进行具体考察。

自20世纪初开始,国外学界对中世纪以来英国农作物的单位亩产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层出不穷。1923年,米尔顿·怀特列对12至19世纪英国小麦亩产量作了估算,根据他的统计,13世纪小麦亩产量为5.25蒲式耳,14世纪为6.75蒲式耳;此外,他还根据1922年农业部年鉴中关于1909-1913年数据的平均值、圣彼得堡国际数据大会中统计的英国1873年亩产量、詹姆斯·凯尔德统计的1850年和1868年英国小麦亩产量以及阿瑟·扬统计的1770年英国小麦亩产量,推算出1650年英国小麦亩产量为12蒲式耳[19]322。根据怀特列的估算,英国小麦亩产量在17世纪中叶比14世纪有了显著提高。

1935年,班纳特在《英国七个世纪的小麦亩产量》一文中用计量方法统计了英国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七个世纪中英国小麦亩产量的变化:1200年小麦亩产量平均约为8蒲式耳,1450年约为8.5蒲式耳,在两个半世纪中平均亩产量增长0.5蒲式耳;自1450年至1500年,亩产量在50年内增至9蒲式耳;到了1650年,平均亩产量为11蒲式耳[20]。由此可见,在1450年后的两个世纪中,小麦亩产量增长2.5蒲式耳。以1200年至1450年间的增长幅度与1450年至1650年间的增长幅度相比,后者增长幅度要远远大于前者。由此可知,近代早期英国小麦亩产量有了明显提高。

20世纪中叶,巴斯对中世纪一直到近代早期西欧国家的农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并对13至17世纪小麦、裸麦、燕麦和大麦这四种农作物种子与产量之间的“收获比例”作了详细的计算。这四种农作物是英国最基本的农作物,对它们的研究数据可以代表英国整个农业种植业的数据。根据他的研究,英国在1200年至1249年间,这四种农作物的平均“收获比例”分别为1:3.7;在1250至1499年间,这一比例为1:4.7;到了1500年至1699年间,这一比例已达到1:7[21]78。巴斯的研究表明,在13至15世纪期间,英国农作物亩产量处于平稳增长状态,到了16和17世纪,农作物亩产量迅速提高。

在巴斯之后,马克·欧弗顿也对小麦、裸麦、大麦和燕麦这四种农作物的亩产量进行过研究。根据他的统计,在1300至1380年间,这四种农作物产量均出现了负增长;在1380至1600年间,除了大麦之外,其余三种农作物亩产量都比1380年有了提高,其中,小麦亩产量从10.5蒲式耳增长至11.7蒲式耳,裸麦亩产量从9.7蒲式耳增长至11.0蒲式耳,燕麦亩产量从11.4蒲式耳增长至15.4蒲式耳[22]40。

除了上述四位学者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对16世纪英国农作物亩产量进行过研究。德马达莱娜根据巴斯的研究,估算出16世纪前半叶英国和荷兰小麦平均“收获比例”是1:8.7[23]297。克里德特也对英国16世纪农作物种子与产量之间的“收获比例”做了研究,认为英国在1500至1549年、1550至1599年的“收获比例”分别为1:7.4 和1:7.3[24]22。按1英亩需2.4蒲式耳种子常规计算[25],根据巴斯统计的1500年至1699年间“收获比例”为1:7,得出每英亩产16.8蒲式耳。德马达莱娜和克里德特所估算的“收获比例”要高于巴斯,因此,亩产量也要高于巴斯。此外,艾伦以16世纪遗产清单为依据,估算出1575至1599年间牛津郡小麦亩产量为15.0蒲式耳[26]123;波梁斯基认为16世纪最高亩产达35.4蒲式耳,每英亩16蒲式耳还是比较普遍的常量[27]46;富塞尔也认为,到16世纪晚期,英格兰小麦平均亩产大概可达16蒲式耳[28]94。

以上几组关于英国近代早期农作物亩产量的数据表明,在16、17世纪,英国农作物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中世纪以来的缓慢增长阶段。在亩产量提高的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否也在提高呢?

劳动生产率,即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通常是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计算的。由于中世纪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家庭人口数量又大抵相等,有较强的可比性,因此我们拟取值单位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这里所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一个典型的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多少农产品[29]45。据侯建新教授统计,13-14世纪,英国一般农户持有地的实际耕种面积约10英亩,单位亩产量约为10.3蒲式耳,这一时期英国一般农户的劳动生产率为10.3蒲式耳×10英亩=103蒲式耳;到了16世纪,尽管存在着或高或低的数据,每英亩产16蒲式耳还是一个较为适中的估算,这一时期一般农户持有地的实际耕种面积约15英亩,因此,劳动生产率为16蒲式耳×15英亩=240蒲式耳,比13-14世纪大约提高1倍以上[29]57-58。

粮食作物的耕种并不是英国农业生产的全部,英国还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国。英格兰位于北纬50-55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潮湿,有大量空旷的白垩地,适宜牧草生长[29]60。因此,养羊业在英格兰历史悠久。从13世纪末期起,养羊业达到了中世纪早期所不曾有过的发展程度[30]249。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养羊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这一点可以从英国羊只数目的增长得到证明。侯建新教授在波斯坦研究的基础上对13世纪末平均每户存栏量进行了估算,认为13世纪末绵羊总数为1650-1980万只[29]63;1300年不列颠人口为300-366万,以农村人占93%,并以每户4.5口计,可得知13世纪末平均每户存栏为22-26只[29]63。至于15、16世纪农户养羊的存栏情况,托尼的抽样统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托尼对15世纪英格兰南部农耕地区的佃农的养羊数量作了抽样统计,其结论是英格兰南部6个庄园112户佃农共养羊7440只,平均每户养羊66.5只[16]113。由此可见,15、16世纪平均每农户存栏量比13世纪末有了较大增长。除此之外,英国历史学家查特斯曾对15至17世纪英国全国的羊只数目作过统计,他认为17世纪末的羊只数目比14世纪初增加了3倍多[31]。查特斯的研究再次印证了近代早期英国羊只数目的增长。

除了羊只数目之外,羊毛及羊毛制品的产量也反映了英国养羊业的发展状况。英国向来出产高质量羊毛[32]170,再加上羊毛比较轻便、运输开支较小[33]613,使英国成为一个重要的羊毛出口国。根据波斯坦的研究,14世纪中期,英格兰每年向国外输出30,000多袋羊毛,呢绒出口4,423匹;到了1392至1395年间,呢绒产量平均每年43,000匹,与此同时,羊毛出口降为平均每年19,000袋;到了15世纪中期,呢绒出口增加到平均每年约54,000匹,羊毛出口减少到8,000袋,此时英格兰已由一个羊毛出口国转变为呢绒出口国;到了亨利八世早期,呢绒出口达到84,000匹,到他的统治末期突破了120,000匹[34]565-566。此外,鲍顿的研究也证明了16世纪呢绒出口量的增加,16世纪从伦敦出口的短毛呢绒数量逐年上升,1500至1502年间从伦敦出口的短毛呢绒数量为49,214匹,到了1550年出口数量多达132,767匹,由于1551年英国政府提高了外汇率,呢绒出口量自16世纪60年代起在波折中不断增长,到1606年出口量达到126,022匹[35]117。

从羊只数目、羊毛以及羊毛制品的产量可以看出,近代早期英国农业生产领域内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诺斯等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增长,实际上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工业革命前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36]45。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使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均产量的增长,被诺斯称为“真正的增长”[37]1。在1500至1700年的两百年时间里,英国人口、GDP和人均GDP都实现了增长。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500年英国的GDP为28.15亿国际元,1600年GDP为60.07亿国际元,1700年GDP为107.09亿国际元;此外,英国人口在1500年为394.2万,1600年为617万,1700年为856.5万;由此可以算出英国人均GDP在1500年为714国际元,1600年增至974国际元,1700年时已达到1250国际元[38]244。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英国第一次能够持续向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不断攀升的生活水准,使英国突破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不仅为养活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提供了保障,而且释放了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由此可见,英国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不但没有造成农业的萧条,反而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为日后英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所谓的村庄荒废,其实质是把原来集中拥挤的村庄变成了资本主义农场,使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改变。英国近代早期的村庄荒废现象是由土地产权变革造成的,引发了新型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资本主义农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37]1,它的出现为英国农业从封建小生产向资本主义大规模经营的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英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BERESFORD M W.TheLostVillagesofEngland[M]. London: the Lutterworth Press, 1998.

[2]KERRIDGE E.AgrarianProblemintheSixteenthCenturyandAfter[M]. London: Routledge, 1969.

[3]BLANCHARD I. Population Change, Enclosure, and the Early Tudor Economy[J].TheEconomicHistoryReview, 1970,(3).

[4]DYER C. Deserted Medieval Villages in the West Midlands[J].TheEconomicHistoryReview, 1982,(1).

[5]PAGE W, DOUBLEDAY H A.TheVictoriaHistoryoftheCountyofWarwick,Vol.2[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6]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WATKINS J.TheSermonsandlifeofHughLatimer,Vol.1[M]. London: Aylott and Son & Paternoster Row, 1824.

[8]CURTLER W H R.TheEnclosureandRedistributionofOurLand[M].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0.

[9]JOHNSON A H.TheDisappearanceoftheSmallLandowner[M].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09.

[10]GAY E F. Inclosures in Englan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1903,(4).

[11]MARTIN J E.FeudalismtoCapitalism,PeasantandLandlordinEnglishAgrarianDevelopment[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83.

[12]TheStatutesoftheRealm,Vol.4[R].Buffalo: William S. Hein & Co., INC, 1993.

[13]高富平,吴一鸣.英美不动产法:兼与大陆法比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4]赵文洪.私人财产权利体系的发展:西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5]ROGER J P, KAIN J C, OLIVER R R .TheEnclosureMapsofEnglandandWales1595-1918[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TAWNEY R H.TheAgrarianProblemintheSixteenthCentury[M]. New York: Burt Franklin, 1912.

[17]克里斯托弗·戴尔.转型的时代:中世纪晚期英国的经济与社会[M].莫玉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8]MARTIN J E. Sheep and Enclosure in Sixteenth-Century Northamptonshire[J].TheAgriculturalHistoryReview, 1988,(1).

[19]WHITNEY M. The Yield of Wheat in England during Seven Centuries[J].Science, 1923,(1504).

[20]BENETT M K. British Wheat Yield Per Acre for Seven Centuries[J].EconomicHistoryReview, 1935. 转引自:吴于厪.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J].世界历史,1987,(2).

[21]CIPOLLA C M.BeforetheIndustrialRevolution,EuropeanSocietyandEconomy, 1000-1700[M]. Newyork, 1976.

[22]OVERTON M and BRUCE M S. Campbell,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English agriculture 1086-1871[J].HistoireetMesure, 1996,XI-3/4.

[23]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2卷[M].贝昱,张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4]KRIEDTE P.Peasants,LandlordsandMerchantCapitalists:EuropeandtheWorldEconomy, 1500-180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5]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J].世界历史,2006,(4).

[26]ALLEN R C. Inferring Yields from Probate Inventories[J].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 1988,(1).

[27]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资本主义时代[M].郭吴新,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8.

[28]FUSSELL G E.FarmingTechniquefromPrehistorictoModernTimes[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6.

[29]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30]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时代[M].郭吴新,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8.

[31]毕道村.英国农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J].历史研究,1994,(5).

[32]PALLISER D M.TheAgeofElizabeth:EnglandundertheLaterTudors1547-1603[M]. London: Longman, 1983.

[33]THIRSK J.TheAgrarianHistoryofEnglandandWalesVol.IV. 1500-1640[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34]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二卷[M].钟和,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5]BOWDEN P J. Movements in Wool Prices, 1490-1610[J].BulletinofEconomicResearch, 1952,4(2).

[36]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8]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凌兴珍]

TheDesolationofVillagesinEnglandduringtheEarlyModernPeriod

JI Zhe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

First appearing in as early as the late middle ages, the desolation of villages in England has been a long time. The desolation of villages in England during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was especially striking. It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villages had been desolated but the agricultural yield an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all, the desolation of villages in England during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was caused by the reformation of the land property rights, which gave ris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form, i.e., the capitalist farm. The formation of the capitalist farm made the original village settlement shape changed and promoted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of England.

England; village desolation; enclosure movement; land property rights; capitalist farm

2015-12-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4年度一般项目“议会圈地与农民土地权利”(14BSS02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青年项目“英国圈地运动与土地产权变革”(2016-QN-070)产出成果,并获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项目启动基金资助。

吉喆(1986—),女,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史研究。

K561.4

:A

:1000-5315(2017)05-0155-06

猜你喜欢

圈地蒲式耳亩产量
英国议会圈地与乡村景观的重塑*
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对比试验
王子“圈地”记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谈山西蒲县烟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国际酒店的中国“圈地运动”
美国:苹果库存增长8%
种蒜达人:亩产轻松超过2000千克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3~2014年度美国饲用粮产量将创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