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慕课平台提高听障大学生信息素养
2017-04-14阚莹莹
阚莹莹
(绥化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绥化 152000)
浅谈如何利用慕课平台提高听障大学生信息素养
阚莹莹
(绥化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绥化 152000)
随着大数据浪潮席卷全球,经济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信息化的广泛影响,信息化时代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准确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也对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因其自身生理局限,听讲、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文献检索课日益显露出缺乏针对性、教学与实践相分离、教学设计以偏概全的弊端,探索适合听障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严肃的课题。
慕课;听障生;信息素养教育
一、培养听障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将人们裹挟在信息碎片化的浪潮之中,信息时代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在数量巨大、真伪难辨、众说纷纭的数据资源中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也是大数据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信息能力提出的要求。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素养定义指出,“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掌握如何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知道如何发现信息、组织信息和利用信息完成相关研究,这是终身学习需要必备的一项技能。”[1]
听障生由于先天生理方面的弱势,通常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在群体交流、心理意识方面也较健全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信息素质能力不仅是学习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技能,也是其学好其他专业课、与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达到对各科所需知识的积累选择、加工处理、复习应用、总结归纳。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数据信息的更新速度日新月益,新的信息层出不穷而且转瞬即逝,缺乏信息素养的听障生将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可以说,提高信息素养是培养与时俱进、全面发展、自主学习的听障生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慕课平台提高听障生信息素养是必然选择
(一)信息检索课的困境。目前国内高校的通常情况是将图书馆作为培养听障生信息素养的实践基地,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开设“信息检索课”。综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技术这几种学科的文献信息检索课,为提高听障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目前该课程以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日渐丧失了原有的吸引力,显露出种种弊端:
1.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信息检索课开设在新生入学阶段,在整个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衔接,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偏重于数据库、文献知识的介绍,忽视对文献利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听障生在面对科研课题和学习任务时无从下手。[2]
2.现有信息检索课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高校信息检索课的师资队伍构成分两部分,一是由负责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的教师兼任,二是由图书馆信息部的馆员兼任,教师本身的知识底蕴和科研能力决定着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效果,这两类教师通常存在这样的不足: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科研根基和深度尚浅,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二)听障生自身特点。由于听障生特殊的身体缺陷,他们在心理意识、理解能力、群体交流等方面与健听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异导致其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由于听力较弱,听障生的视觉因为长期锻炼相对敏锐,对于画面和色彩的捕捉和记忆能力较强。视觉认知的突出使他们形成图形化的认知习惯,即将图形作为识别和联想的媒介,用以形成对一般概念的区分,所以对听障生来说,富有画面感的教学方式是最为适合的。
听觉缺限导致听障生语言学习困难,一般表达能力较弱,理解能力偏低,他们很难用语言概括和认识事物,对于事物逻辑上的联系也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他们的概念意识模糊,很难理解抽象的事物,语言的缺陷对其他知觉的发展和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3]
听障生无意注意的敏感度低,有意注意的持久性较差,需要通过某种活动不断的激起和维持,语言和符号类的注意较难保持,而活动性和形象化的注意引导效果较为明显。对于记忆来说,听障生的图形化记忆能力较强,对于有形象关联的和直观形象化事物的记忆较为持久,基于以上特点,一成不变的讲授式信息检索课对听障生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一种全新的生动而形象化的教学形式是听障生当下真正需要的。
(三)慕课资源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慕课以博大精深的数据库资源作为开发背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采取网络互联的教学模式,使线上线下的互动成为可能。另外,慕课的内容页面具有很强的设计自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案,并且网上答题、随堂练习都具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可以做到边学边练,即学即会,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实现可能[4]。由于慕课系统课程设计、内容表达、考评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给信息素养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为教学方案的个性化和教学方式的互动性提供了实现的基础。
三、现有慕课资源存在的问题
慕课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既能够依据课程设计的阶段性,又能符合受众的学习进度,同时,在课程设计的个性化方案和教学相结合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目前现有的听障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慕课资源却存在着如下不足:
(一)缺乏专门针对听障生的相关资源。网络上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真正适合听障生使用的寥寥无几。比如,很多教学软件都是以声音讲授为主,视频里没有相应的字幕,听觉缺陷的听障生很难单独依靠视觉理解视频中的全部内容;大部分的资源素材在描述知识内容时都以为文本为主,这对于擅长通过图形和画面进行理解记忆的听障生来说,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抽象的字符和英文版本的软件无形中增加了听障生的学习负担,抽象的文字符号是听障生不擅长的,再加上晦涩难懂的外文语言,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二)缺乏足够的辅导和监督。众所周知,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往往能在主体交流讨论中得到解决,但由于听障生社会交往能力差,交流范围常常局限在听障生之间,因此缺少交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辅导,问题的积累往往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听障生自我调节能力差,对行为的自我认知不足,在学习中通常表现出行为缺乏约束,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不善于时间管理,也不善于自我监控和调节,学习整体上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现有慕课资源以课程章节为内容,缺少互动和监督指导环节,加之听障生在学习中缺乏信心和耐心,他们很难按时按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利用慕课切实提高听障生信息素养策略
慕课平台的革新不仅表现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更主要的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突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学能力。依据每次教学目标和内容,联系检索工具的特点,针对听障生特殊的理解需求和学习能力,为听障生有针对性地设计慕课资源,并探索适合听障生的互动教学模式,是促进听障生信息素养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增加慕课资源的实践环节设计。慕课资源的建立和数据库客户端的私人化为今后个性化教育模式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问题。慕课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使课上课下更好地衔接。慕课课程讲授过程中增加测试和实践的环节,在学习检索理论方法的同时得到了实际操作机会,锻炼了应用技能,切实提高了听障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二)为听障生量身定做慕课视频资源。根据听障生对图形的理解和记忆优于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这一特点,可以在信息素养课的视频资源中添加动画元素,增强画面所占内容比例,增加教学互动环节的设计,使听障生扬长避短,发挥他们视觉敏锐性的优势,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针对听障生有意注意缺乏稳定性的特点,设计课程的停顿和章节,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动画剧情中讲知识,在人机交互中用知识,运用生动有趣的动画页面把整套课程联系起来,并在每一个微动画中渗透知识点,减少了大段文字的枯燥传授形式,使教学过程灵活生动,使听障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所学理论更易于理解和吸收。[5]
(三)提高信息素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随着文献检索课的弊端日益显露,慕课资源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在慕课平台基础上,形成与现代信息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通过自学、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针对听障生理解能力偏低、不善与人交流的个性特点,教师应更加注重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及时解答问题,使师生交流渗透于每一个环节。[6]将教师的远程在线辅导纳入课堂内容补充体系,并尝试根据学生个人需求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加大对每一节课学习效果的测评监督力度,探索适合听障生的监督和考核方式,从而弥补慕课过程中听障生交流对象和监管主体的缺失。
五、结论
大数据和慕课时代听障生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多于挑战。基于影响听障生信息素养的内外因素视角,从听障生自身角度与慕课平台角度出发来探究影响听障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所在,从而切实提高听障生信息素养,提升综合竞争力。
[1]潘燕桃,廖晙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新视野,2014(4):21-27.
[2]李迎迎,王娟,郑春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4(3):192-197,142.
[3]孙晶华,许谭.高校听障学生学习模式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4-136.
[4]杨丽,赵冬生.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9.
[5]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研究———以北京地区残疾大学生为例[J].教育探索,2011(7):34-39.
[6]李拉.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0):56-60.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762
A
2095-0438(2017)10-0065-03
2017-06-01
阚莹莹(1981-),女,吉林德惠人,绥化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应用社会学。
2016年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C20160025);2015年黑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项目(2015D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