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文化的传承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17-04-14张婧
张 婧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以革命文化的传承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张 婧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它的传承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传承革命文化,将革命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社会建设和国家改革中,使革命文化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以革命文化的科学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大众性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添动力;将革命文化融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革命文化;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精神品格和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孕育的扎根人民、志向高远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屡遭曲折而奋起、历尽苦难铸辉煌的深层文化因素。也正是这种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使我们党在历经挫折后总结经验、重新奋起,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义无反顾地开辟和拓展了中国道路。”[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13
一、以革命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方向
不忘初心,方能继续前进。习近平讲话中多次谈到的“初心”就包括党的光辉历史和在此期间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中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3]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所积聚的文化力量是铸就文化自信的精神来源,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使它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
(一)将革命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实践
第一,将革命文化融入课堂。为了使学生接受更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革命文化融入教学,同时配合情境教学,让学生自己演练革命小故事,在查找资料排练节目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和体会伟大的革命精神。定期组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寻访革命足迹、探索感悟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革命榜样,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前进。
第二,将革命文化融入党组织建设。成立革命文化教育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革命文化、领悟革命精神,并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魂;组织参观革命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党员亲自投身实践,更真实地还原革命故事,切身感受革命场景所带来的震撼体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借助网络、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搭建起革命文化与学生党员的认识桥梁,使学习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第三,将革命文化融入学生活动。成立学生社团,利用各种有意义的节日、纪念日面对全校师生开展革命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带领大家积极学习革命文化、陶冶爱国情操、提升爱国热情;在校园内的宣传栏、走廊和教室中张贴体现革命精神的书画、名人名言警句以及革命先烈的光荣革命故事,同时在校园一角或教学楼大厅设置体现革命精神的塑像或雕塑;开设革命文化专题课程,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或座谈会集中学习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每日一故事”加深学生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并要求学生写下或讲述对该故事的感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
(二)将革命文化融入社会公共文化建设
第一,政府依托于革命文化,加快建设公共阅报栏、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免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以加强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网络和文化服务内容的建设,惠及于全体公民。
第二,定期在广场或人口聚集地举办关于革命文化的大型巡回宣讲公演活动,将革命文化生动地展现在百姓面前,培养群众的革命价值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呼吁广大群众在新时期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共筑美丽中国。
第三,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吸引和鼓励更多志愿者参与进来,广泛宣传和引导广大群众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通过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评选社区服务模范,将他们的模范事迹张贴于社区公告栏,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向他们学习。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将革命文化融入国家文化机制体制改革
第一,做好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通过开会、办培训班、组织直属单位负责人集体学习等形式,将革命文化的学习融入文化部系统的学习中,将革命精神运用到机制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同时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推进全国文化系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研究工作。
第二,以革命文化为内容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善款或书籍给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保障政策,鼓励企业及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减免政策、海外公益捐赠的关税豁免政策等。
第三,鼓励弘扬革命文化、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弘扬革命文化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优秀文化产品生产提供贷款贴息、资助、奖励、设立投资风险基金等形式的政策,加大对弘扬革命文化的文化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力度,拓宽以弘扬革命文化为目的的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并对优秀出口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实行奖励,以具有中国独特精神标识的革命文化影响世界各国,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第四,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时期,社会需要多元化人才,并不是只有考研、考博一条出路,当前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国家应发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加大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改革兵役制度,培养全民革命精神。当前我国的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并不能培养全体公民的革命精神,以至于社会上还有部分人群精神涣散,靠乞讨或偷窃为生。为培养全民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希望能使每一位中国公民强制服兵役一年,锻炼意志,体验革命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以积极向上的新风貌迎接人生的新挑战。
二、以革命文化为铸就文化自信增添动力
“文化自信可以加强一个国家的感召力,也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4]102中华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的丛林中站稳脚跟,只有通过筑起本民族的文化高峰,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与文化内涵。革命文化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与智慧,影响和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光辉形象、精神风貌、理想信念与高尚情操,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力量。
(一)以革命文化的科学性聚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内容上是统一的,而且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整体的内在组成部分,革命文化所凝结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符合各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这种时代性与先进性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因此,以革命文化的科学性聚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和力量。
(二)以革命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提升文化的整体创造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革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在不同的革命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革命文化正是在不断创新中得到了持续发展和完善,并成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永葆生命力的基础条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我们党就一直注重革命文化的创新建设,反对教条主义,善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政治路线、战略策略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化也在变化其存在形态,激励着各个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担负的不同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中国革命文化的包容性,是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相呼应,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实践和文化特质共演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外先进文化相融合的特性,展现了中国革命斗争中独特的精神文化成果。中国革命精神的培育演进和弘扬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精神文化体系。“真正的文化创新,是在确立创作原则与基调、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握群众需求,把握引领方向,以弘扬主旋律为出发点,以观照社会现实为切入点,以群众喜闻乐见为落脚点,而在生活的土壤中进行耕耘并收获的果实。”[4]102
(三)以革命文化的大众性提升文化的整体吸引力
革命文化的核心是大众文化,它提倡整体精神、底层文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理念和新作风,展示出了脱胎于传统文化标新立异的一面。无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才实现了真正的鱼水之情。通过革命文化的大众性,用通俗的群众语言将革命文化生动地表达出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将革命文化形象地展现出来,推进革命文化的大众化建设,使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革命文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分量,进而增强以革命文化为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国文化的整体吸引力。
三、以革命文化为提升文化实力增强支撑
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时代、环境与使命如何变化,革命先烈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始终是鼓舞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以物质为基、精神为魂、制度为范,将革命文化融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进而提升我国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将革命文化融入物质文化建设
将革命文化融入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产品创造中。革命文化是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革命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民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文化产品的不断创新。将革命文化融入文化产品的创新中,一方面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也能使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在人民大众中得到热烈欢迎。就比如电影《建国伟业》,它的题材就取自于革命文化之中,它的票房足以证明革命文化融入文化产品的创造是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的。在未来的文化创作中,也应多融入革命文化的因素,一方面能够提升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文化与文化创作相融合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是中国独有的,同时也是备受人民群众青睐的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于其他文化产品具有独特优势。
将革命文化融入物质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中。革命文化是具有广泛影响、生命力十足的文化,至今,在全国各地仍然保留着许多带有革命文化色彩的遗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物质载体,脱离了物质载体,文化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传承与繁荣的重要手段。将革命文化融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一方面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革命文化也将在这一过程中被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我们可以利用革命遗迹在全国广泛存在的优势,将革命遗迹开发,将革命文物存放在博物馆和纪念馆,规划好革命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线路以及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打造革命文化旅游产业,以期把革命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促进革命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让革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在此过程中,革命文化通过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得以广泛传播,文化产业和事业也通过革命文化得到发展和繁荣。因此,将革命文化与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相结合是促进国家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将革命文化融入精神文化建设
将革命文化融入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科学文化建设中。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大众性等特征。将革命文化融入科学文化建设中,对于科技文化、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运用到科学思想上;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运用到科学精神上;将辩证法和实践论运用到科学方法上;将以人为本的文化植入到科技文化中,对于科学文化整体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是重伦理文化,轻科技文化。”[5]74而革命文化恰恰补充了这一点空缺。将革命文化植入科学文化的建设中,不仅仅是植入科学文化的理论中,更重要的是植入到科学文化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去丰富科学文化,促进精神文化建设。
将革命文化融入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人文文化建设中。革命文化内涵丰富,实践基础扎实,是我们国家公民都能够普遍接受的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将革命文化融入人文文化建设中,既是对人文知识的丰富,也是对人文精神的补充。人文文化具有地域性,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的人文文化是不相同的。在中国,人文文化也同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将革命文化融入中国的人文文化建设中能够使这些特征更加鲜明,而这种特征更加鲜明的人文文化更容易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相比较于外来的人文文化,这种文化的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
(三)将革命文化融入制度文化建设
将革命文化融入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制度规范建设中。革命文化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制度规范的文化基础,在制度规范建设中融入革命文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也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契合;在经济制度建设中,融入革命文化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文化,充分肯定人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经济成果也应与人民群众共享;在社会制度建设中,融入革命文化中自由、平等的文化,全社会的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抵制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观念,营造一个全民平等的和谐社会氛围;在政治制度建设中,融入革命文化中国家权利属于人民的文化,国家的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也应属于人民,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的政治权力也应由人民掌控。将革命文化融入制度规范建设中,既为制度规范的制定指明方向,也为制度规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将革命文化融入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规范建设中。革命文化是一种亲民文化,能够很容易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将革命文化融入民族风俗、社会习惯、公民道德等一般社会规范中,能够使这些社会规范更加丰富,更加充满正能量。在中国社会规范建设的过程中融入革命文化,融入的不仅仅是正能量,更是融入了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力量,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
[1] 包心鉴.夯实道路自信的深层基础[N].人民日报,2016-09-05(10).
[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吴四伍.革命文化何以铸就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8-25(6).
[4] 乔林生.创新“红色文化” 筑就精神高地[J].共产党人,2011(Z1).
[5] 郑永廷, 张 彦.当代精神文化价值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责任编辑 郜春霞]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ful Socialist CulturalCountry by Revolutionary Cultural Inheritance
ZHANG Jing
(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China)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confidence i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inheritance has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and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inherit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integrate it into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reform in order to make it as the banner of the spirit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werful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could add impetu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the scientificalness, inclusiveness, innovativeness and popularity. Integrating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system culture could provide solid and strong support of increasing the overall power and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powerful cultural countr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2017-02-11
张 婧(1991-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2015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4;G120
A
1671-8127(2017)03-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