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民本思想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2017-04-14艺,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本群众基层

练 艺,傅 琼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习近平民本思想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练 艺,傅 琼*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在传统中国政治治理思想中,民本思想是历代开明的君主和政治思想家的政治诉求和结果。中国国门的打开,西方政治思想逐渐传播到中国,与中国民本思想形成碰撞与融合。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传统民本思想不断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亲民、爱民、利民的思想意识。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这些思想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应用,成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民本思想;基层治理

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基层治理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从根本上说,做好基层治理工作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了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党和政府就是一具空壳,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毫无生机可言。因而国家领导人要拥有以民为本的情怀,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上。

一、习近平民本思想的思想溯源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习近平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其次,习近平有深厚的国学底蕴,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来做比喻;再次,习近平拥有丰富的从政经历,曾经的知青生活经历为其亲民意识打下深深的烙印。回顾中国近代领导人的执政历程,没有哪一位领导人不将“人民”置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是因为对人民如此重视,才使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以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由此可见,习近平民本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以民为本的思想,将民心得失作为治国的根本,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好坏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显著特征就是重视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1]168。比如,在《史记》中记载了最早的“镜子论”,即以民生为镜。这种“以民为镜”的观点在夏商之时就已被统治者奉为执政之要。同样,在中国封建时期,众多朝代都出现过国富民强的历史时期,比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而这些时期的产生都与当时执政者奉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有很大关系。这些贤明的君主通过颁布利民政策,减少赋税,广纳贤才,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而反观历史上那些王朝的末代君主,则大都是刻民害身之主,缺少爱民宽厚之心。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习近平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优厚的文化基因,成为其丰富与发展的历史土壤。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习近平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民本思想中充分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与辩证思维意识。习近平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充分表现了习近平在群众观上的民本情怀。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核心理念,更是马克思通过实践所得到的真理。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党的唯一生命支点。党群关系犹如鱼水之情,谁也离不开谁。历史已经证明,坚守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目标是党和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法宝。

(三)近代人民思想

习近平的民本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我国近代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的人民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毛泽东民生思想中的“人民当家做主”;邓小平对于三个“有利于”的详细阐析及正确认识“官”与“民”关系的论述;“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的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上述的这些思想都体现出了共同的特征:一是重视民众的作用;二是尽心尽力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的“火红年代”,尤其是7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使其从那时起就产生了关爱群众、亲近群众的感情,培养出了深厚的民本情怀,成为其民本思想中最具人格魅力的部分。

二、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习近平对历史和人民的无限深情,充分表达了亲民、爱民、利民的情怀,这些情怀共同组成了习近平的民本思想,也是其民本思想最充分的体现。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面对“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是新时期下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历史要求和严峻考验,也是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亲民情怀。一直以来,习近平都在强调政府一切工作的目标就是让人民满意,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这与习近平早年在陕西农村做知青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习近平在做知青的时候就与当地的老百姓同甘共苦,与当地群众一起劳动、生活,增进了他与基层群众的感情。无论是考察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还是在暂时贫困的某些偏远山区调研,习近平与当地群众见面时,始终都是面带微笑,嘘寒问暖,耐心倾听当地人民的意愿表达,并且在谈话中流露出他对人民真挚的关爱之情。在与基层领导干部谈话时,始终要求每个领导干部要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习近平还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的号召,希望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爱民情怀。亲民是来源于爱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何对待人民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水岭。我们的党是人民选择的执政党,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党,因此,这样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和政府要爱人民。习近平从中国五千年的王朝历史中看出,只有爱民惜民的君主才能得到长远的统治,人民才不会有怨言,才不会有反抗;而昏庸无道、刻民残民的君主只会落得朝代灭亡的下场。因此,只有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才能使治国理政更加顺畅。在封建时期尚且如此,在现阶段下更应如此,习近平经常把县委书记焦裕禄作为基层干部的榜样。“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就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不论“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2]3。所以说,爱民在心中,更要体现在行动上,有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得更好。

利民情怀。在习近平的心中,人民始终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因为他一直将人民的冷暖安危当作工作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不仅培养了与群众的深厚感情,而且一心牵挂群众的生活,无论大事小事,都会竭尽全力地帮助群众解决。面对辛苦烦琐的基层工作,习近平始终保持一心为民的工作态度,经常会挨家挨户了解民情,尽心尽力帮助当地的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早年的经历让习近平从骨子里形成亲民、爱民的感情,也树立起要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习近平在工作期间提出过许多为群众谋利益的话语,如:“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成果要共享于全体人民,“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基层干部办事时切不可做扔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傻事等。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一心为民、志在利民的执政理念。

(二)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特征

从习近平的民本思想中,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他热爱人民的深情厚意,感受到他体察民心的心有灵犀。在现阶段,面对改革的深水区,如何使治国理政的观念深入人心就在于民心所向,故而,习近平的民本思想显得尤为珍贵。

其一,尊重人民地位,做好人民公仆。群众路线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所必须坚守的法宝,必须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为官即是为民。其二,统筹协调关系,维护公平正义。不论地区、城乡差异,政府要科学决策,协调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使人民能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其三,重视协商民主,推动多元共治。在社会转型时期,重视与维护人民的主人翁意识,提升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其四,增强生态观念,维护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目标,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无限的可能。

三、习近平民本思想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习近平民本思想以“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亲民、爱民、利民为基本内容,是基层治理工作以及基层工作者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党和国家现阶段甚至更长远阶段的政治追求,并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一)增强群众意识,树立执政为民理念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就强调了“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为,在群众心里,党和政府就是他们的倾诉者、庇护者和发言人,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我们的人民对党和政府充满了依赖与信任。因此,基层工作者要增强群众意识,将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持一颗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心。

信访制度是一项传统的政治参与制度,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举措,是连接党和人民的重要纽带。我国历来很重视信访制度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因为“基层是群众信访的来源,又是解决信访反映问题的关键”[2]78。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群众的政治意识越来越浓,传统的群众上访已经不能满足基层治理的发展需要。习近平在其基层治理工作中,深知信访工作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于是在其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率先实行了领导下访制度。这项制度的实行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拉近了党和国家与群众的距离,使领导干部能够扎下身子为群众排忧解难,与群众一起想方法、出对策,使问题化解在萌芽中。

民情民意的表达程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我国,信访工作与调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各级领导干部在走入基层调研时,尤其是到一些偏远农村、山区调研时,要摆脱“官念”,不要透过“车窗”去看当地情况,也不要只通过当地干部了解情况,更不要像走马观花一样“转一圈”就回来,而是要做到真正走进群众家中,走到群众身边,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更用心去思考。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和结果?群众的真实生活怎么样?群众有什么困难或难题需要解决以及如何解决?党和政府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是否与人民需求有偏差?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时刻出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心中。

对于基层治理来说,群众是一切活力的来源。马克思曾指出,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群众。在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只有走进群众、深入群众、相信群众,才能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如果群众身边出现困难问题,就需要及时得到解决,也许这些事情很小,但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件件的“小事”累积起来,就会成为“大事”,会影响基层的思想情绪,更会影响基层的生产生活。因此,作为基层工作者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群众办好办实每一件“小事”,赢得群众的尊重,重塑党与人民的鱼水之情。

(二)强调全局意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在朝向现代化发展的路上还存在一些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关系。处理城乡关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关键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统筹,将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由于农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在产业结构上,所占比重较大但是收益却最少,再加上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50.32%,因此,农民的人均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更明显。这种情况下,为农民增收、确保农村发展不落后成为农村基层工作的首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关键点。习近平在其所写的《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中强调:“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是推动‘三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必要条件。”[2]103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本质上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保护和增进其权益的问题。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一方面,农民来到城市有可能会获得比务农种地更多的收入,但有些农民却得不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与权益保障。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使一些农村出现空心村,有些田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有些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还有些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而成为空巢老人。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因此,从全局出发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国家体系与国家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则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把握正确方向。”[3]72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改变传统发展思维模式,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城乡协调、统筹兼顾、绿色发展等作为工作理念,帮助农民融入城市、城市带动农村,推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全局意识,努力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三)培育长远意识,倡导可持续性发展

基层政府是国家行政制度体系中最基本的一层,基层工作者则是与群众接触最多的政府工作人员。基层治理工作既要认真处理当下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的相关事情,更要为社会和国家的长远未来考虑,走在人民前头,领导基层人民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因此,这也对基层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树立起长远意识,用居安思危的态度看待国家的发展。在基层治理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为国家发展进行长远谋划,这样人民的美好生活才有希望。

以民为本既是习近平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而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方方面面,诸如生态环境、终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同样,基层政府是一个涉及生老病死、科教文卫基础事业、环境保护等各项事务的组织。因此,基层政府在决策上是否科学、在执行上是否高效、在管理上是否全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意味着在治理工作中要有深思熟虑的过程、前后思考的意识、脚踏实地的作风,这样才能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帮助。

拥有长远意识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深入走进基层才能够逐渐形成的。习近平在年轻时经历过数十年的基层工作,其中在陕西革命老区延川县梁家河村的插队生活经历成为其工作经验的主要来源。在偏远农村的工作中,习近平认识到当地发展上的不足,于是积极想尽办法谋发展促增收,为了谋求长足发展,提出要重视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远见可能一时没有很大的成果,但是却为当地的发展储备了力量、奠定了基础。长远意识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身就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干部所应拥有的情操。

长远意识的培育不仅需要在自身知识与经历上得到充实与锻炼,更需要整个基层组织形成重视长远利益的长效机制。习近平在教育基层干部干实事的问题上,指出既要拓宽视野,打开思路,更要深谙“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的道理。作为基层工作者,有一颗甘为公仆的心是干好工作的第一步,但是更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时常考虑一件事办得是否有道理、有意义。不能只看到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4]19。因此,基层工作者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去探讨基层发展问题,为人民的生活铺好道路,真正做到为人民遮风挡雨。

四、结语

中国的基层治理需要习近平的民本思想,他的亲民、爱民、利民的民本情怀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使国家、民族与人民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而存在。如果将国家作为大者,将个人或家庭作为小者,“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同样“得其小者才能得其大”。基层治理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因此,习近平的民本思想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与行动指南。

[1] 诸凤娟.民本思想的发展逻辑及其当代价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郜春霞]

2017-02-11

练 艺(1991- ),女,安徽芜湖人,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30

A

1671-8127(2017)03-0001-04

*通信作者:傅 琼(1972- ),女,江西樟树人,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硕导、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民本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多让群众咧嘴笑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基层在线
兜底治疫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