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乾卦视域下蔡元培的人生轨迹探析
2017-04-14张玮佳
张玮佳
(国立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 台湾屏东 90003)
《易经》乾卦视域下蔡元培的人生轨迹探析
张玮佳
(国立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 台湾屏东 90003)
《易经》又称《周易》,为群经之首,中国文化的源头。蔡元培是中国近代以来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在20世纪初期进行了著名的北京大学改革,使他成为近代著名的大学校长典范。文章从《易经》“乾”卦的含义分析出发,结合蔡元培的人生经历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评论,从中得到新的教育启示,以作为现代大学校长人生与职业发展的参考。
易经;乾卦;蔡元培;人生轨迹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大学校长之一。他的人生十分丰富,曾经有着多重的身份:清朝末年的官员、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的校长、老“留学生”(第一次出国的年龄超过40岁)。纵观其一生,蔡元培都致力于争取国家独立与民主教育的工作,为了整个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其教育思想和学术观点,对近代教育体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积极推动大学的改革,提出“兼容并包”学术标准,不仅网罗一批一流学术大师,更让北京大学成为近当时中国学术活动最兴盛之地。当他去世以后,无论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共产党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国民政府称之为“道德文章,夙负时望”。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
《易经》又称《周易》,为群经之首,中国文化的源头。从表面上看,易经是一本祭祀之书,实际上,易经却是一本优秀的管理经典。它突破了狭隘的迷信界限,站在理性角度,总结复杂的人和事物之间运行规律,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准确预测。另外,《易经》中包含的一些及其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思想,还能帮助提高领导者个人修为和增加领导魅力。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以《易经》的第一卦——乾卦为视域对蔡元培的人生轨迹进行探讨,以期对蔡元培这样一个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形成新的解读。
一、初九:潜龙,勿用
乾卦的第一爻。此爻的含义是:一个具有潜力的人物,在成功的要件还没有具备之前不要轻易展现其过人的才华,而是要隐藏起来,等待机会,以免提早暴露自己,打草惊蛇。
从1894年到1898年,中国国内一共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情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并进行割地与赔款。第二件事情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列强逐渐瓜分国土,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维新”人士提出了变法,企图改革旧中国。在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蔡元培正在京城翰林院做官。虽然蔡元培对战争的失败“痛哭流涕”,并对“维新”运动表示支持,但是他始终没有参加任何的革命活动。即使当时康有为等人因为变法变得红极一时,同地的蔡元培却没有拜访一次。这几年里,蔡元培无心做官,开始了专心阅读的时光。“自甲午以后,朝士竞言西学,孑民始涉猎译本书。”[2]几年下来,阅读各方书籍,促使他新旧思想的转变。当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人士遭到迫害,蔡元培虽也愤愤不平,但是也没有采取极端的行动。但他弃官回到家乡,开始投身教育,以唤醒民智。
蔡元培的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三个道理:第一,首先在陷入困境的时候要保存实力。第二,在困境之中要学会做“潜龙”,等待时机。第三,为了日后的发展,有时候不要锋芒毕露,要隐藏起来,集聚力量。
二、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乾卦的第二爻。此爻的含义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已经初步展露头角,但是他还没有到达能够施展才华的位置。此时,如果能够认识一些权威人士或地位较高的人,增加被赏识的机会,这样有利于自己才能的伸展。
1890年,24岁的蔡元培进京考试。因为有两位老师的赏识,考试中了第80名贡士。第一位是王颂蔚,他极度欣赏蔡元培的文章。第二位是孙毓汶,他在蔡元培的试卷遭质疑的时候,为他辩护。2年以后,26岁蔡元培又参加考试,结果中了二甲第34名进士。这次考试得到好成绩是因为获得了阅卷官员汪鸣銮提拔。在他自己的自传中记录此事“闻为汪柳门先生(讳鸣銮)所常识。接着他去朝试,阅卷考官翁同龢刻意提拔他,这样评价蔡元培,称他:“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材也。”[2]在这次考试通过后,又经两年翰林院庶常馆的学习和考试,才28岁的蔡元培就被授予官职。
可以看到,蔡元培的每一次重大的考试命中,都是和知己者的赏识和提拔分不开。这些关键人物的就如同伯乐一般,发现并及时提拔蔡元培这匹“千里马”,让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平步青云。以上说明两个道理:第一,即使是有潜力的“飞龙”,也需要“大人”提拔才有可能“飞天”。第二,一个满腹才华的人也需按照规律办事。
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卦的第三爻。此爻的含义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需要终日不断的努力,即使是晚上也不能够松懈,这样才不会出现微小的失误,带来严重的后果。
蔡元培从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得到教训,后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在早时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学堂,如,绍兴中西学堂、南洋公学等,后开办了爱国女学、爱国学社等。这一时期,蔡元培的办学思想明显有了升华,逐渐从民权和女权提升到反清的高度,开始培养革命人才。值得注意的是爱国学社的成立与南洋公学退学事件有关。南洋公学本是清政府资助以培养经济特科人才学校。蔡元培在1901年时任总教习,平时向学生传递“民权”的思想。在1902年11月16日,为了反对学校专制,145名学生一起退学。为了这些学生,蔡元培成立了爱国学社。在学校创立初期,经费奇缺。蔡元培决定向朋友借款。当他准备出发的时候,得到哭告其长子病故。但这个时候他没有改变行程,只是挥泪嘱咐后事,即离去。蔡元培的做法让所有人感动,纷纷称赞其大公无私的精神。几天后,他成功借到钱,随之成立了爱国学社。
从上面事件看出,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蔡元培都认真谨慎处理事情,从来不放弃努力,爱国学社的成立与维续,乃至日后北京大学的改革,他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四、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乾卦第四爻。此爻的含义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在某些关键的时刻也需要躲藏起来,避一避,这样可以逃过灾难发生,保全自己。
蔡元培被人誉为“学贯中西”,能将中外新旧理念熔于一体的伟大教育家,能达到这一境界,与他数次辗转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回顾他的整个人生,起伏不定,常常是留学、辞职、就职三者交替。辞职是蔡元培事业常态,是保护自己的策略。在面临一些极度恶劣的国内政治局势情况下,退避是一种极大的智慧。辞职之后,为了让自己有缓冲和提高的机会,进一步发展自己,蔡一般选择留学。在留学学习过程中他努力接触西方文明,并加以改造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最后,在各种条件慢慢成熟的情况下,他又毫不犹豫回国就职,进行各种教育改革,日后取得瞩目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
五、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乾卦第五爻。此爻的含义是:一个有远谋的人,已经掌握了实际的权力,此时如果能够继续结识一些更加有权力或有能力的人,那么能让自己的事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蔡元培很早就有留学的想法,在1902年日本之行夭折以后,直到5年以后,他才真正实现。第一次是留学德国,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争取到当时清政府派驻德国大臣孙宝琦的帮助。孙宝琦以“每月银30两”的经费支持蔡元培留学,另外,他也与商务印书馆商定,在留学期间为其编译教科书和学术作品,以获取每月百元津贴,补家用。此外,蔡元培进入莱比锡大学的原因还归因于孔好古(AugustConraty)教授。孔好古是德国著名汉学家,曾在我国译学馆任教。当时,他是莱比锡大学中国文史研究所负责人。所以就介绍蔡元培去其大学进行学习。1912年,当蔡元培第二次留学德国的时候,依旧选择莱比锡大学,并在兰普来西教授管理的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所从事学术工作。
以上事例说明:一个有才能的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获得上级领导的扶持和信任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应该团结周围人以获得帮助。在满足这些的前提下,他的前途就会更加平坦和顺利。
六、上九:亢龙有悔
乾卦第六爻。此爻的含义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在位居高职后,不要过于贪婪。就像一条飞得很高的龙,到了一定的高度应该停下来或退后一步,因为物极必反,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危险。
南京国民政府的时期,蔡元培担任了一系列的职务,如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大学院院长兼代理司法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但是,在上述的一堆职务中,蔡元培最为重视和费心的还是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改革。
蔡元培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改革教育部为大学院,并以此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教育行政机关的构想。他的想法主要受两个影响因素影响。第一,受到法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启发。法国在1920年的时候建立了大学院以取代原来的教育部。在全国设立几个大学区,每区建一所大学,任一名校长,大学校长兼任其区内教育事务。蔡元培曾经留学欧洲,他十分欣赏这样的制度,想在中国也模仿实行。第二,蔡元培推崇教育独立思想。他想阻断教育与腐朽的军阀政府统治之间关联,让学术更加“自由”,并且让“官僚”的教育风气得到改变。
早在1922年的时候,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论》中就提出建立大学区的设想,但是直到五年后才实现。在1927年6月,国民党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学术教育机关,管理全国的学术和教育事务,蔡元培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10月1日,蔡元培宣誓就职,撤销原教育行政委员会。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作为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历史上的一种新的尝试,尽管有其优越性,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却行不通,不停地遭到反对与抗议。虽然,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推行的时候,还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良,比如,中国当时的大学院制度与法国不同,法国大学区制度是以大学校长为关键人物,大学校长不仅是大学的评议长,而且又是地方教育机关的总理。而蔡元培建立了大学区评议会,为全区教育立法机构。但是,最后此制度还在一片抵制声中,宣布停止。1928年8月14日,国民党决定设立教育部同时废除大学院。10月23日,教育部接管大学院的一切事物。至此,大学院制度存在的时间仅一年。1929年6月,教育部停止了大学区制。再次证明了在中国进行教育改革的艰难。
以上事例说明,凡事要度,不能过于偏激。一个人的能力有穷尽,应实事求是而行。尤其在条件不满足、环境不明朗的处境下,不能盲目从事、不切实际,否则就会受挫。
[1]金林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08.
[2]王世楷.蔡元培年谱(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31.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647
A
2095-0438(2017)06-0121-03
2017-02-02
张玮佳(1986-),女,湖北武汉人,台湾国立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