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渡习俗的渊源及其社会意义考释

2017-04-14王凤春张春燕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龙舟中华书局屈原

王凤春张春燕

(1.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 广东湛江 524000;2.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竞渡习俗的渊源及其社会意义考释

王凤春1张春燕2

(1.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 广东湛江 524000;2.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龙舟竞渡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活动形式精彩多样,民族特色与运动魅力强烈,还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崇高的精神寄托。关于竞渡的起源,因地域、民族、文化和认知的不同,说法不一、传说纷坛,史籍原典中有“竞渡”的确切文字记录则始自三国时期,但其形成和起源的时间,要远比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时期更早。

龙舟竞渡;习俗;渊源;社会意义

龙舟文化是龙文化的重要分支,古代的龙舟文化,从许多层面负载着龙文化的历史信息,并且以更为丰富的文化因素改造、充实了龙文化的内涵。研究龙舟文化,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巨龙的历史风貌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一、有关竞渡的渊源

(一)原生态无意识状态下的生产生活竞渡。在远古时代,生活在南方水系的原始居民,因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舟行渡”之事是无法缺少的日常活动。不管是渔猎生产获取所食,还是以舟代步行进赶路,都要讲求效率,这种原生态的竞渡状态是可以想象的。这类所谓“竞渡”,无非是“竞速而渡”,也就是快速越过江河水域。“竞速而渡”的特征还是讲求效率,达到“快速渡水”之目的。之所以要“快”,一是与同伴或异族竞争,确因生活所需物资贫乏,不“快”,无法抢得先机、获取所需,于是就容易形成“争先恐后”的局面。这就有了与他人竞争,两只或两只以上舟楫同时出现,从而形成了“竞速而渡”。二是自我竞速,这类竞速除了追求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实际效率外,恐怕还因考虑水上的行舟安全问题。当远古先民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时候,所用的行渡之舟想必也是比较简陋的,在风急浪高的水面总会有很多的危险状况,所以水上行渡之舟想尽快靠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是,这类急于摆脱水上危险而“自我竞速”的情况也肯定是存在的。西晋左思《吴都赋》云:“结轻舟而竞逐,迎潮水而振缗。”[1](P229)描绘了先民乘舟竞渡布网捕鱼的生活场景,此“竞渡”即是原生态的无意识竞渡,虽未具有民俗体育的意义,但在此种生活状态下无意识竞渡习俗已经呼之欲出了。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的先民曾用过葫芦渡水,同时也有桴、筏等简单水上漂浮工具。《诗经·国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2](P87)《国语·鲁语下》亦云:“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3](P183)匏,即葫芦;苦,通“枯”。以上两处引文原意相近,即枯叶后晾干的葫芦,可以涉水而渡。这类葫芦,古人也称谓“腰舟”,顾名思义是栓在腰间能助人渡水的一种工具。除葫芦外,先民使用桴、筏等更加常见。《楚辞·九章》载:“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4](P600-601)《国语·齐语》云:“方舟设泭,乘桴济河。”[3](P234)《论语·公冶长》亦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P44)三处引文所现“泭”“桴”二字,均为“小筏子”,是谓乘着小筏子渡江过河。先民乘坐这类水上工具虽然简陋,但是它们的出现给“竞渡”创造了条件。这类竞渡没有刻意组织,没有固定目标,没有专用工具,更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所属人群都是在自然的生产生活状态下完成的相关活动,所以,这是处于原生态无意识状态下的竞渡。

(二)祈福禳灾等祭祀性活动形成的竞渡。江绍原先生从竞渡的习俗出发,从大量的文献考证和习俗参证中得出综合的结论说:“离现在不很远的时代,我国各省在五月都有划船送灾,或命意与此同而表现法不同的风俗。举行的日期不一定是初五,虽则大半似用此日。私人们和公众,其时有种种禳灾的举动。竞渡就是公共禳灾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我们越把竞渡和五月初五(或五月他日)其余的风俗放在一处看,便越信俗传竞渡禳灾之说是对的。易言之,便愈信所谓竞渡,其前身本是公众禳灾仪的一节目,后来才逐渐生长成,或脱胎为真正的‘竞渡’。”[6](P218)这是竞渡起源说中的一种观点,我们谓之“祈福禳灾说”。那么这种祈福禳灾即是一种仪式,应与“竞速”无关。如果真要考究其“竞”的本意,在这种仪式中,顶多是有竞艳、争奇、斗巧的意味,我们可以称之为“仪式型竞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宋代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载:“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7](P46)这是非常明确的因禳灾而进行的竞渡,其实也只是一种仪式。这类“仪式型竞渡”虽也关心速度,但“竞”应该是处在次要位置,是以争奇斗艳为主,以龙舟装饰与造型争胜,“渡”也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形式。

(三)因战争需要而形成的竞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的天性好争好斗。随着人类原始部落的产生,舟船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交通的需要了,其中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舟用作战争的工具。《墨子》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败楚人。”[8](P479)文内详述了楚越两国“舟战于江”,越国屡次打败楚国,分析了舟战的地势利弊。“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即作战有利时就前进,作战不利时退兵很快,这是越国取胜的原因。这里面提到一个“速”字,速度是古代用兵作战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那么“舟战”除了“顺流”和“迎流”的地理环境因素能影响作战的速度外,还有其它什么关键环节呢?那无外乎作战舟的质量和舟上操桨手的体能与技术,这就自然涉及到舟的制造技术和人的体能训练。《国语》云:“于是越王勾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溯江,以袭吴,入其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3](P545-546)“大舟”即王舟,吴国“大舟”已灭,势利全无,溃败如潮,可见舟在古代的重要军事作用和其在战争中的势利象征意义。同时,战争促进了舟的制造技术迅速改进和发展。《荆楚岁时记》云:“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9](P48-49)这种称为“飞凫”“水军”“水马”的舸舟,特点就是“轻利”,通过名称也可以窥视其在水上的速度之快。作为战舟,既要求进退快速,还要求灵活便捷。那么,操练时既是对战斗船只的检验,更是对将士体能、意志、合作精神、操舟技巧的锤炼。《旧唐书》载:“渡河,北去清溪关二百里,隔水相射,凡九日八夜。定边军节度使窦滂勒兵拒之。十二月,骠信遣清平官十余人来伪和,与窦滂语次,蛮军船筏竞渡,忠武、武宁军兵士结阵抗之,接战自午及申,蛮军稍却。”[10](P673)这里提到了水上战争的残酷性,连续战斗“九日八夜”,这方“船筏竞渡”,那边“结阵抗之”,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战斗船只和将士们良好的体能素质,是很难胜任古代战争需要的。所以,休战时势必要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针对性竞渡训练。因此,随着战争的需要,这种竞渡活动也就产生了由自发性向有组织、有目的、极具群体性和竞技性的重大变化。

(四)与端午节俗相结合而形成纪念屈原的竞渡。南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竞渡,采杂药。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9](P48)这里叙述的是端午节竞渡的缘由,是为纪念屈原的遗俗,这是竞渡起源观点中的“屈原说”,即竞渡起源于纪念投汨罗江的屈原。《太平寰宇记》引《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棹歌乱响,有悽断之声,意存拯溺,喧震川陆。遗风迁流,遂有竞渡之戏,人多偷堕。”[11](P2813)引文先讲了屈原与粽子的传说,后半段讲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而死,十天以后浮了出来,于是人们争相去救他,才有了竞渡的风俗。《隋书·地理下》也做了类似描述:“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12](卷31,P897)《隋书》只是将屈原投汨罗江的时间推迟了十天,由“五日”变为“望日”,即月中的十五日,也是《太平寰宇记》描述屈原投水后“十日而出”的日子。无论时间上是“五日”还是“望日”,三处引文的共同观点即是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水的屈原。

(五)由水上娱乐活动而形成的观赏型竞渡。隋朝之后的历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竞渡的娱乐活动,有时他们也亲莅龙舟游玩,这类活动有戏游、表演的意味,可称之为“观赏型竞渡”。《旧唐书·本纪第二十上》载:“六月己亥,帝幸西溪观竞渡。”[10](卷20上,P764)即为记载昭宗在西溪观看竞渡的事实。《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载:“……须臾水殿前水棚上一军校,以红旗招之,龙船各鸣锣鼓出阵,划棹旋转,共为圆阵,谓之‘旋罗’。水殿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为二,各圆阵,谓之‘海眼’。又以旗招之,两队船相交互,谓之‘交头’。又以旗招之,则诸船皆列五殿之东面,对水殿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之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並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并虎头船之类,各三次争标而止。”[13](卷7,P185)详细描述了北宋皇帝于临水殿观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极尽各种表演。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三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画名作《金明池争标图》即是描绘此景。《宋史·志》载:“淳化三年三月,幸金明池,命为竞渡之戏,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因御船奏教坊乐,岸上都人纵观者万计。帝顾视高年皓首者,就赐白金器皿。”[14](卷113,P2696)描述皇帝在金明池观看“竞渡之戏”,时奏宫廷音乐,场景热烈,以致“观者万计”;同时皇帝借人多之际,赏赐“高年皓首者”,以显帝王之尊、笼络人心罢了。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记载:“西湖竞渡,自二月八日为始,而端午尤盛。是日……龙舟六只,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杂剧,饰以彩旗、锦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15](卷3,P64)描述西湖竞渡龙舟有“杂剧”,装饰繁杂,同时还有乐器演奏。同为明朝的张岱《金山竞渡》云:“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16](卷5,P48-49)寥寥数语,尽显金山竞渡的盛况和特色,描写了“观赏型竞渡”争奇斗艳、注重造型、无关速度的特点。

二、竞渡习俗的时间选择

(一)端午节期间的竞渡。当说到“竞渡”,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农历五月初五或者端午节,认为竞渡只有在端午节进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但也确实反映了竞渡时间选择的集中性,即大多数竞渡的时间选择在端午节期间进行,前文所述《荆楚岁时记》《太平寰宇记》内容有明确体现。从其它古代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中也能觅到很多关于农历五月初五或者端午节期间进行竞渡的描述。《全唐文》载:“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17](卷173,P1761)这是唐代文学家张鷟曾任职水衡监池苑部时,为洛水竞渡须在扬州造船十只的请示所写的批复,明确记载“五月五日”竞渡,说明唐代就有在端午节进行竞渡的习俗了。明代中叶士大夫陆容在其笔记作品《菽园杂记》载:“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喫糕糉于午门外,……看划龙船,炮声不绝。”[18](卷1,P1)文中记录明代朝廷在西苑举行竞渡盛况,时间亦为端午节。无疑,由朝廷引领,同时代民间的竞渡时间应也是在端午节期间。比陆容晚出生一个世纪的王世懋在《闽部疏》载:“端午节尤重竞渡。所过山溪,数家之市,皆悬舟以待。往往殴击,至杀人成狱。禁稍弛复竞,其俗诚不能革也。”[19](P17)文载民间竞渡也是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事实,其势之盛难以穷极,因竞渡而竟“至杀人成狱”,无奈而禁则“稍驰复竞”,徒唤“其俗诚不能革也”,可见这一风俗已深入民心,令行而无法禁止。《明史》中也多有端午竞渡的记录,卷一八二载:“若内庭曲宴,钟鼓司承应,元宵鰲山,端午竞渡诸戏,皆勿令见。”卷三〇四亦载:“江西南康民吴登显等,五月五日为竞渡,诬以擅造龙舟,籍其家,天下皆重足屏息。”[20](P3222、5218)书中记录了当时端午节期间进行竞渡的真实状况,其中后者详细描述了吴登显等借端午竞渡敛财发家的劣迹。《幼学琼林》载:“五月五日,序号天中。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21](卷1,P21)该书是旧时童蒙的必修书目,书列“端阳竞渡”,实为竞渡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之真实写照。同时,从盛唐至晚清,描写端午竞渡的诗文不胜枚举。说明从唐至清近1300年的时间里,竞渡习俗一直就在端午节存在,历经千年之久,不曾间断。

(二)农历五月期间的竞渡。除端午(五日)外,整个的农历五月份,也是进行竞渡最为集中的一个时间段。《武陵竞渡略》载:“……今洞庭以北,武陵为沅,以南长沙为湘也。故划船之盛甲海内,盖犹有周楚之遗焉。宜诸路仿效之者之不能及也。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讫,便拖船上岸。今则兴废早晚,不可一律,有五月十七八打船,廿七八送标者。”[22](卷51,P45)文中录沅湘之地竞渡概况,“旧制”为五月十日、十五日竞渡比赛,后来就“不可一律”,还有五月二十七八进行比赛的。但总归还都是在五月间进行。清代谈迁《枣林杂俎》云:“黄州俗,五月十八日有龙舟之戏,设屈原像及祉候,俱运机捩。服饰极丽,金簪玉带,费尝二三百缗。土人臾舟送之江中,顺流至其湾,土人先泊舟掠以为常。”[23](P322)文中所述为黄州竞渡之俗,时间为五月十八日,且有“设屈原像”云云。之所以选择五月进行龙舟竞渡,与前文所述“竞渡的起源”有关。其一曰“五月,俗称恶月……”(《荆楚岁时记》),因五月有诸多禁忌,出于祈福禳灾目的,故选择是月竞渡来祭祀水神、送灾祛毒,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巫术文化心理,同时也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其二还因屈原,“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荆楚岁时记》),以竞渡纪念先贤,传承人们个体需求和社会发展共同需要的一种精神,或曰生活导向,并上升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维系个体和社会向前发展。其三是因端午节,人们在此期间开展竞渡活动,除热闹庆祝节俗外,也承载着端午节的诸多文化因素,竞渡本身反过来也丰富和发展了端午节的形式和内涵,相辅相成,故传承尤甚。

(三)其它时令的竞渡。较之五月份,其它时间节点进行的竞渡活动,显得比较分散,从“春中”二月到秋季八九月都有竞渡的影子,构成了中国古代竞渡习俗的整体轮廓。《梦溪笔谈》记载:“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24](卷11,P138)文中记载的竞渡地点是现在的江浙地区,竞渡活动的时间跨度很长——“自春至夏”,可见当地民众对竞渡的喜爱程度之高。《旧唐书·列传》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10](卷146,P3963)这里记载的是唐朝德宗时在春中有竞渡活动。唐代杜甫《长吟》诗亦云:“江飞竞渡日,草见蹋春心。”杜甫所描写的“竞渡日”在“蹋春”时节,也是在春季。据上可知,唐朝的竞渡既有在五月初夏时节的,也有在春天的,并非五月仅有。宋代词人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云:“……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亦云:“大溪面。遥望绣羽冲烟,锦梭飞练。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去如箭。”[25](P73-74、107-108)两首词分别描写了在寒食节和清明节时竞渡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竞渡习俗在彼时的社会影响力和竞渡时节。如前文所引《宋史》文:“淳化三年三月,幸金明池,命为竞渡之戏……”记录宋太宗幸金明池,“命为竞渡之戏”的情景,时间也是在三月阳春之时。同为皇帝“观竞渡”,《旧唐书》所记载的时间也有不同,如前所引《本纪第二十上》载:“六月己亥,帝幸西溪观竞渡。”而《本纪第十六》则载:“九月庚子朔,改河北税盐使为榷盐使。辛丑,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10](卷16,P480)前者的竞渡时间是在“六月”,后者则为“九月”。竞渡习俗虽在春夏秋均有,但与寒食、清明、端午、重阳等这些农时节期相吻合,岁时节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民众的时间意识。可见,竞渡活动也具有对岁时节律的把握意识。同时,人们更看重节日户外的娱乐与游玩,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与社会见识,而且还可以达到强健身心的目的。

三、龙舟与竞渡的结合及其社会意义

追溯“龙”与“舟”、“龙舟”与“竞渡”结合的缘由,探究龙舟竞渡的渊源,方能揭示其具有的社会意义。首先,看“龙”与“舟”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即为什么会有“龙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华夏先民创造的图腾。以龙为图腾的吴越居民,为了强化自己和图腾之间的联系,常在自己的身体和日常用具上,刻画图腾的形象,求得图腾的保护。《说苑·奉使》载:“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26](卷12,P302-303)《汉书·地理志》亦云:“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27](卷28下,P1669)以上史料记载,说明在水系发达的吴越之地,人们纹身的目的,在于装扮成龙子,以避免遭受水神(龙)伤害。这是基于“同类不相残”的朴素主观意念。而舟楫天天与水神打交道,倾覆之灾会时时出现,为安全起见,人们采取与纹身相同的办法,在舟身上饰以龙形,画上龙鳞,再添上龙首和龙尾。以为这样下水的“龙”,一则不会同室操戈,以避蛟龙之害;二则龙为水神,可镇其它水怪,以求航行安全。南朝萧子显《南征曲》诗云:“棹歌来扬女,操舟惊越人。图蛟怯水伯,照鹢竦江神。”[28](卷74,P1053)明确指出舟身画上蛟龙的形象是为了“怯水伯”,水伯是指水神,也就是“龙”。既然舟的身上涂有龙的形象,“龙舟”也就这样产生了。

龙舟产生之后,“竞渡”是如何与之结合在一起的,即为什么会有“龙舟竞渡”呢?由龙舟产生的渊源可知,驾驭龙舟的初始意愿,除能求得航行安全之外,也体现了先民们企求驯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渡”为行舟,乃水上之事;龙又善水,行“渡”之舟曰为“龙舟”既符合人“以龙为舟”祈求平安的心理,又能满足“以舟行渡”的实际需求;竞渡必须用舟,竞渡之舟无论是否为“龙制”,而统谓“龙舟”,也合情合理。在竞渡的过程中,无论是图腾崇拜、禳灾祈福、水上战争、观赏游玩,还是而后出现的对历史人物屈原的纪念等,都出于对自然客体的敬畏和对人生命主体的尊敬。龙舟竞渡的各种缘起,都同当地先民的祭祀、劳动、信仰等密切相关,其产生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经济基础、社会心理基础和哲学文化基础。由驾驭龙舟开始,进而出现龙舟竞渡,同样符合了先民们在农业社会个体生存、家族延续、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实际需求。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祖先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对土地丰收寄予很大期望,于是产生出许多祈祷丰收的仪式,并逐步演变成节日风俗。同时,几千年以来,农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是所谓“天人合一”,人与上天诸神及祖先在精神上是沟通的。因龙是司理雨水之神,也是司理生殖之神,所以可以利用动态化龙的形象——龙舟竞渡来获取龙的欢心,以保证农业丰收、子孙繁衍、家族兴旺。对于人的健康问题,古代人不可能知道细菌、病毒等病原物,他们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某种致病的“凶神恶煞”作祟之故。一年之中,五月被视为恶月,是最易得病之月,于是有了一系列端午节禳灾驱病的措施,龙舟竞渡便是其一。《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多禁。”所以,“是日竞渡,采杂药”,以禳其恶、防其毒。现在看来虽然无稽,却不能否认它具有警诫和预防作用。

对于社会稳定这个问题,除了儒家经典古籍的教导,在民间风俗上也自有其优良传统,以龙舟竞渡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便是民间风俗的优良传统,继而上升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以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唐宋文人便歌以言志,借竞渡之事来颂扬屈原的高尚情操和其爱国精神。唐代诗人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云:“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同为唐代的诗人储光羲《观竞渡》又云:“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两位诗人通过写竞渡,来怀念前辈诗人屈原,同时储诗还借此祈愿秋天能有好的收成。宋代诗人苏轼也有凭吊屈原的诗作,其《屈原塔》曰:“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29](卷1,P22)诗中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宋代另一诗人张耒《和端午》亦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30](卷29,P516)诗歌凄清悲切、情意深沉,颂扬了屈原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永远不会消亡。千百年来,把龙舟竞渡同纪念屈原投江自溺联系在一起,就为人们树立高尚的学习榜样。渐渐地,人们或在祭祀龙图腾的节日里,或在祈福禳灾的仪式上,或在休战训练的情况下,或在欢娱自乐的庆典中,驾驭饰龙的舟楫竞渡,来敬奉欢娱神明之龙,同时自娱。在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中,你追我赶的表面热闹景象,掩饰着人们战战兢兢地吁请生命保障的祈求,进而纪念先贤,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稳定安康。这就是“龙舟”与“竞渡”结合的最初意义,也是竞渡习俗的社会意义。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方青稚点校.论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6]王文宝、江小蕙.江绍原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8][清]孙诒让.墨子閒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0][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16][明]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7][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明]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明]王世懋.闽部疏[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0][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清]程允升,撰.叶光大,译注.幼学故事琼林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2][明]杨嗣昌.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武陵竞渡略[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34.

[23][清]谈迁.枣林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4][宋]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5][宋]吴文英撰,杨铁夫笺释.吴梦窗词笺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26][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8][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9][宋]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0][宋]张耒.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 杨贺]

K892

A

2095-0438(2017)06-0086-05

2017-01-14

王凤春(1975-),男,山东诸城人,广东海洋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张春燕(1968-),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2015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研究”(15CTYJ03)。

猜你喜欢

龙舟中华书局屈原
屈原 端午 龙舟
梦见屈原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龙舟
《金娃——龙舟》
建筑史话
屈原送米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