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公正思想对当代公正价值观的影响

2017-04-14和晓静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公正孔子思想

许 婕 和晓静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孔子的公正思想对当代公正价值观的影响

许 婕 和晓静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正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共十八大上更明确指出要坚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贯彻公正的价值观,才能够顺利解决如今社会面临的社会公正问题。孔子的公正思想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找寻其对于构建当代公正价值观的有益启示,散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孔子;公正思想;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阶段,但是社会公正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向前发展的瓶颈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构建公正价值观,迫切需要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中,让公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孔子的公正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借鉴其有益思想,并且与中国现有的国情相结合,赋予其生机与活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价值观。

一、孔子公正思想的衡量标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不能脱离当时客观的社会情况的。从政治条件上看,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社会推行的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和承袭西周的分封制,一个个诸侯国对于周王室起到的是拱卫的作用,但是春秋末期时,周天子的统治徒有其表,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战乱频发,相互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此时对于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稳定社会局势,平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从而均衡社会利益的道路有着极大的迫切性。孔子是一个心怀天下之人,他看到了由于战争带来的一系列灾难,因此他提出以德治国,及其推崇礼等,都是为了让人们都回到适当的位置上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便是公正思想的体现,因此,孔子的公正思想就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中应运而生。从经济上看,在西周,生产力低下,土地被分成许多部分,并且分成了公田和私田,这便是井田制度公田则是民众用来共同耕种,收入为公共所有。私田为农民自行耕种,其收入归个人所有。农民在完成对公田的耕作之后才能去耕种私田。但是到了春秋时代,出现了冶铁手工业,社会中铁制工具开始出现,因而农业生产技术得以提高,传统因生产力低下而采取的集体劳作的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家庭劳作或个体劳作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公田开始衰落,公有土地进入了市场,进行交易。这给自上而下的森严的等级制造成严重的打击,这也使得公田丧失,可供周天子奴役的民众减少,更多的人民从天子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民。社会性质也开始从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思想领域适应这些变化的民本思想、人道思想、尚贤思想开始萌芽。从文化背景上看,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阶层的划分也进一步明确,造成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诸侯国之间战争频发、礼崩乐坏的现象,因此旧的政治制度遭到破坏,但新的政治制度尚未形成,倾向于实现社会的公正的社会主流文化并未真正意义上形成,这为孔子发展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孔子主张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缓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解决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与当时社会倾向于形成的主流文化不谋而合。

(一)孔子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仁”。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社会冲突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的,这是社会生产发展得必然结果,而孔子认为解决社会冲突,做到公正,方法恰恰是仁。他认为,仁便是人所固有的本性,即人都是向善的,每个人都是对他人怀有善良之心的。而孔子所推崇的仁爱是具有双层含义的,一是指同等之爱,二是指差等之爱。同等之爱,指的便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仁爱观,差等之爱更是在爱人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而在区别对待不同的人中实现对其的公正,可以说同等之爱更是超越差等之爱的,是差等之爱的目标和理想状态,差等之爱便是通过推让精神来实现同等之爱的,孔子推崇的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也便是很好的通过差别对待每个人从而让每个人来实现受教育的机会,将 “仁”作为产生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孔子公正思想的实施原则:“义”。春秋末期社会冲突归根结底是利益冲突,为解决利益冲突,使人将公正至于利前的同时还能保全人民的利,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面对义和利,孔子认为每个人都要以义为先,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君子更要把义作为行动的最高原则。在子贡与孔子交谈时,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方式让孔子选择食、兵、信孰重时,孔子选择信为第一位,认为应该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此体现的是孔子将义作为实施公正的重要原则。

(三)孔子公正思想的制度保障:“礼”。孔子的公正思想是以仁作为理论基础,以义作为基本原则的,即这表达的都是理想状态,即人都是爱人,在面对利时也都是以义为原则的,这都表达的是人主观的内心愿望,但是现实中个人的主观愿望往往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会产生冲突,则需要礼来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即孔子推崇的“克己复礼”。 孔子认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孔子认为治理政事,爱护别人是最重要的。要做到爱护别人施行礼仪又是最重要的。施行礼仪,恭敬最重要。将周礼发展成改善社会关系的礼,即人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以此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公正思想实行的最好的政治制度保障便是礼。

二、孔子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公正思想是建立在“仁爱”基础之上,并以“礼义”作为判断公正的制度保障和实施原则。换言之,所有的社会活动只有符合“礼义”标准才是公正的。而孔子的统治天下的思想主要是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两个角度谈起,都是为了在整个国家实行自己治国之道,具体实施上主要落实到制度和活动方面。

(一)政治领域。在中国古代“政”与“治”是分开的,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将“政”解释为符合礼仪的道德修养,将“治”解释为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和社会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因此,政治领域若要实现公正,主要是从国家制度和教化人民两方面谈起。在政治制度方面,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即在政治上首先要给统治者正名,这样老百姓接受统治者的统治才是合理的,政权才具有合理性,这对普天百姓来说才是公平的。在统治者活动方面,孔子认为统治者善良则百姓善良,这将孔子重视统治者的品质的观点表露无疑。而孔子则认为统治者只有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质,老百姓才会以其为表率,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质。因此,孔子提倡 “以德治国”。他认为若只是用政法来引导人民,用刑罚来规范社民,人民只能短时间的免于罪过,却不能真正的拥有廉耻之心。若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规范人民,人民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归服统治者,即政、刑可以使人民奉公守法,但是对于培养百姓的道德无益,短期能起到效果,但是无法做到长期有效;德、礼却可以使人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做到长治久安。因此他主张的德治和礼治的结合,便是为了能够对于百姓的教化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以德去刑。

(二)经济领域。孔子倡导以德治国,主张施行“仁政”,并且将“仁政”作为判断经济政策是否符合道义的基本标准,为此,孔子在实行仁政的制度之下,提出了一系列治理经济的手段和方法。首先,孔子认为,发展生产要顺应民时,合理使用百姓。其次,孔子认为,重敛使民不堪苦,从而民心涣散,民与君离心离德;反之,轻敛会使民衣食足,从而民心凝聚,民与君同心同德,所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家对百姓的征敛,要有一个度。再次,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均而安”的分配观。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而“均”是指按照“礼”的规定,分配的财富应该与剥削者的地位和身份相匹配,强调要在礼的等级制度下,实现财富在各等级阶层的合理分配,改变因为礼制失范所致的社会分配不均的现状。对于“贫”而言,孔子认为因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相对贫困”是客观存在的,且无法消除,而倘若社会分配公平则可以缩小贫富差异,消除“绝对贫困”,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在实施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孔子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认为若国家为百姓提供了富裕的条件,而百姓依然贫穷,则是一种耻辱。但对国家来说,人民的贫富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他认为物质生产也必须做到公正,只有百姓都富裕了,国家才能够长存久安。但是并不是说为了富裕大家可以为所欲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是指出要以义作为获取物质资料的前提。除此之外,孔子极其推崇礼,物质资料的分配也必然是要在礼的规范之下。对于不义之利,应当舍利取义,在分配上做到公正。

(三)文化领域。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等级制度破坏严重,孔子心怀天下,主张通过克己复礼,重建礼的文化使百姓都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所以为了能够形成礼仪文化,孔子采取了教育的方式。但是在此之前以前,教育分为国学与乡学,但是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接受教育,这是带有明显的等级性。而春秋末期,王权衰落,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经济得到满足之后提出了接受教育的要求,而一些工商业者和下层人士迫于生计也想接受教育,此时孔子最先提出了人的天赋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教育或者生活环境会影响个人的成长,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此,人人均应收教育,为此他提出“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在宏观上创办私学,寄希望于教育,企图通过教育来使每个人拥有道德,从而在社会中形成礼仪文化。但是从微观上实施教育的具体细节上来说,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各自的特点和现有的水平,进行有差别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这便是后人总结的因材施教,体现出孔子对个体人的高度尊重。它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的不同,是对不同个体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并由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教学,则是对这种教育公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上述平等、仁爱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文化活动在公正方面的重要表现。

三、孔子公正思想其对现代公正价值观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十八大召开中更是把社会公正单独列出来,足以见社会公正在我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公正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特权现象,官民仍旧存在这巨大的产别;第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造成贫富差距;第三,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不公;第四,社会保障不公;第五,司法不公。孔子的公正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具有极大的现在价值,为我国构建公正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政治层面。孔子公正思想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首先是正名,从而保证统治者的统治权是拥有合法的政治性,这样对于民众来说才是公正的。21世纪的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了保证其执政的政治合法性,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其次,孔子公正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主要体现便是“仁”和“礼”,具体的做法便是主张君主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即德治和礼治来治国,从而保证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孔子的德治思想实则是体现的人道精神,凸显的是以人为本;礼治思想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也就是法治思想。而我国现在一直践行的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模式,这便是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很好借鉴,这样既能够察觉到百姓所需,发现社会的不公正,又能够通过法治严格分配,从而保证社会的公正。这便是孔子的公正思想在政治制度层面对于我国公正价值观的影响。

在古代,孔子认为统治者对于社会的公正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对于如今的中国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做到公正。借鉴孔子的从自身与治国两个方面,分别体现的便是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建设和治国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建设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不断全面的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而做到科学执政,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次,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等各项法律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啊,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发展方针,以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解决其不公正问题,这些都体现的是微观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所追求的社会公正。

(二)经济层面。孔子的公正思想在经济制度层面主要体现的是分配和协调社会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决贯彻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而且这种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既能够做到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的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又能够保证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保证社会公正。

孔子的公正思想在经济领域坚持的是在仁政的前提下,采取“清廉薄赋”“均而安的分配”“节用”“见利思义”等各项措施和原则,终归到底都是坚持的以人为本,当然孔子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符合当时封建等级社会背景的,是不适用于今天中国的国情的,但是其以人为本的精神是焕发出了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更是把科学发展观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彰显出我党对于以人为本的高度重视。借鉴孔子的经济公正思想,我国在新时期要想在全社会构建起公正价值观,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首先,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最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刻不容缓,做到城乡均衡发展,是广大农民也可以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构建起城乡间的公正。

(三)文化层面。孔子所追求的是礼仪文化,企图通过礼仪文化的建立构建社会和谐,这种思想发展到如今,体现在中国社会便体现的是积极培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构建公正的社会文化,从而使公正的文化氛围能够影响人民的心理,从而加快社会公正的建设进程。

孔子在文化活动中提倡的是采取教育来构建文化,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也特别注重建设国家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教育上积极吸取孔子重视教育的思想,为解决我国目前在教育方面的不公正提供有益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教育的不公平,首先要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措施,适当的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其次要办好就业工作,教育是为了培养一大批人才走向社会服务人民,因此对于接受教育后的就业不公正也应该做到改变。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就是肯承认学生们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并不存在歧视现象,而如今的就业市场对于学生是存在性别歧视、学校歧视、学科歧视等现象的,因此国家应该完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禁止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从而确保全民就业公正。

四、结语

孔子的公正思想是从政治立场出发,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分别从修身和治国两个角度阐述了公正思想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体现。不仅论述深刻,而且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所以能够在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散发出现代价值。然而,孔子的公正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必然是不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的,因此,我们不能对其盲目的全然否定,那我国的公正伦理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也不能全盘接受,否则就犯了拿来主义错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所以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其公正思想,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对孔子的公正思想加以改造,使其中的积极因素与我国的国情相融合,使其在21世纪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魅力与活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责任编辑 刘金荣]

B82-06

A

2095-0438(2017)06-0035-04

2017-02-02

许婕(1970-),女,山东恒台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东北林业大学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时代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创新机制研究”(DL2015YJG005)。

猜你喜欢

公正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迟到的公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公正赔偿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