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其实”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2017-04-14李婷婷
李婷婷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副词“其实”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李婷婷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文章对副词“其实”表示“反预期”这一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其实”的核心意义,“其实”所在的句子具有断言否定的功能。“其实”在交际中即维护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与质的准则,也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
副词;“其实”;反预期;语用
近年来,关于“其实”的论文,大量涌现,从研究的角度看,有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从历时的角度对“其实”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进行探究的有朱冠明(2002)的《副词“其实”的形成》[1]、崔蕊(2008)的《“其实”的主观性和主观化》[2]、赵晶(2012)《现代汉语几个语气副词的语义变体研究》[3]等;从共时角度进行的探究的有王江(2005)的《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语义和语用特征》[4]、马春燕(2013)《也谈“其实”的语义和功能》[5]、张水香和盛新华(2008)的《“其实”句与“但是”句的语义、语用认知分析》[6],这一类主要是从语义、语篇等角度进行探讨的。副词“其实”语义空灵且复杂,而且随着“其实”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的增加,“其实”的语义及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实”的意义先做解释,然后对它进行语用分析,希望对“其实”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方面的分析做一点补充。
一、“其实”的反预期意义
《现代汉语八百词》[7]对其实所作的解释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情况是真实的,用在动词前或主语前,主要有两个义项:(1)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有更正上文的作用;(2)表示对上文的修正或补充。王江(2005)把含有转折意味的“其实”称为“其实1”,把不含转折意味的“其实”称为“其实2”[4](P33)。以往的研究对语义的概括基本上与上述二者观点一致,虽有不同但也多类似,大都有意将“其实”分为两类,表示修正、补充的一类,表示转折的为一类。马春燕(2013)将“其实1”、“其实2”进行了统一的解释,把“其实”的核心意义总结为“反预期”。[5]陆方喆(2014)的观点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将“其实”归为转折类反预期标记,认为它们表示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对立或着不符。[7]
我们以赵晶(2012)对“其实”的语义分析为基础,来探讨“其实”反预期的核心意义。她的分析结合了语境,对语义的梳理也比较清晰。赵晶将表示不同语义的“其实”看作是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变体,均由对比性副词进一步发展而来,并指出副词“其实”共有五个语义变体,其中“其实1”“其实2”“其实3”是对比副词,表示对比义;“其实4”是语气副词,表示主观认同义;“其实5”是关联副词,具有篇章关联的功能。具体例子如下:
(1)这些花看起来像真的一样,其实1是绢做的。(《八百词》)
(2)我说有家,其实2我家里就我一个人。(《八百词》)
(3)你们只知道他会说汉语,其实3他的日语也很好。(《八百词》)
(4)其实4很多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聪明的人知道忍住不说。(新浪微博)
(5)陈鲁豫:这说的太给力了,这还真不是我们安排好的,但你基本上把我的结束语都说了。
李玉:对,我刚想说像结束语,可以结束了已经。
陈鲁豫:但是真的说得特别特别好,说得很好。谢谢你。
现场观众:说的是我的心里话。
陈鲁豫:其实5我现在这么一想,十年,我刚才讲足够让一个人成长,我觉得有一个人是个最好的参照物,你弟弟。因为可能很多人看过上一期,我采访范冰冰那个节目,知道我们俩是邻居,你就想十年前,那个小孩儿只有这么大,那现在你弟弟是十岁,十一岁。(《鲁豫有约》)
“其实1”表示转折、“其实2”表示进一步说明、“其实3”表示补充,“其实1”“其实2”“其实3”的共同点是前后文都有对比成分,表示的是对某一个命题的对比判断。例(1)(2)(3)中,“其实”后引出的新信息与前面的话语所建立的期望不一致。这里的预期是指对话双方中的听话人,我们可以为例(1)设置这样一个语境:
A:这些花开的真漂亮!
B:这些花看起来像真的一样,其实1是绢做的。
A:真的假的?做的也太逼真了。
A的语言或者行为表明A误以为花是真的,所以说话人才会用“其实”来引出与预期相反的事实。
“其实4”与前面三个不同,它的主观性更强。赵晶称之为语气副词,认为它“不表示与前文的对比,它表达了说话人对所述命题内容的主观认同和情感”[3](P36)。我们认同“好歹4”表示对命题的主观认同的看法,但对其是否表示对比,我们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作为副词“好歹4”依然存在一定的意义,依然可以表示对比。认知语法认为,只要是语法形式就都表示了一定的意义,如汉语实词“在”的部分意义仍然保留在副词中,这是语法化中所说的“滞留”特征。作为语气副词的“其实4”也保留了一定的实义,因此它也可以表示对比。如例:
(6)A:这里离学校不是很近,我们骑车还是步行?
B:我们走着去吧,也没有那么远,其实4。(同学对话)
(7)现在我才明白,你其实4和街头歪着膀子遛来遛去的‘小晃’没什么太大的高低之分。(王朔《海水火焰》)
例(6)中,A认为路不是很近,B则认为路不是很远,建议走着去。“其实”在这里表示主观上的评价,有“实际上”的意思,这种评价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根据说话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的,因此“其实”所在的句子所表信息相对明确。“其实”也可以放到“也没有那么远”前面。例(7)说话人之前判断对方是一个正经人,至少和“小晃”是有区别的,但是事实是“并没有太大的高低之分”,“我现在才明白”证明了说话人之前的判断。其实“其实4”已经是一个反预期标记了。陆方喆提出:“判断一个语言形式是不是反预期标记需要注意两点:(1)该形式所在的断言是否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2)该形式不能是断言命题内容的一部分。”[8](P54)“其实4”所在的断言确实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它也不是断言命题的一部分,它并不影响所在句子的真值,它没有概念意义,只具有一定的程序意义,即引导听话人对话语理解的方向。
“其实5”对命题真值也没有影响,更多是起到关联作用。在(5)中,“其实”前后话语内容关联性很弱,“其实5”就是用来彰显前后话语的关联性。“其实5”不具备概念意义,也不具备程序意义,但它凸显了反预期标记“其实”的语篇功能——延续话题。“其实5”也可以做反预期的理解,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会认为话语内容与前一话题无关,因而用“其实5”提前消除这种预期,这也是交互主观性的体现,因此“其实5”只能位于一段话的开始,而不能移位,否则前后话语的关联性减弱或者消失。
二、“其实”的语用功能
(一)“其实”与会话原则。
1.“其实”与关联准则。从会话合作的角度讲,“其实”体现了会话合作中的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信息与交流内容有关联性。在会话中,说话人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可能先做一些铺垫,但这些铺垫可能与当前话题的关联性并不明显,为了话题的延续,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手段来保证话题的延续。虽然反预期标记的功能主要是语用的,不是句法的,但也可以在句法上找到一些验证。前面论述已经指出,“其实5”具有语篇关联功能,彰显了前后话语的关联性。这一点可以从句法上证明。表示关联性的“其实”位置固定,基本只出现在句首,不可以移至句中。虽然没有句法强制性,但删去以后,语义不够连贯,如例(5)。
2.“其实”与质的准则。“其实”后是与预期相反或不符的新信息,是说话人所掌握的真实的或主观判断为可靠、真实的信息。这表明“其实”与话语内容的真实性有关,即与质的准则有关。“其实”所在句子的信息有补充和修正的作用,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如:
(8)看来把士大夫一概骂倒看似振聋发聩,其实也多偏颇。(网络)
(9)我们通常只看到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其实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同样可以通过相同的渠道发挥作用。(网络)
孟祥尧(2011)认为“其实”具有否定功能和断言功能,所谓断言,指说话人对相关情况做出肯定的判断。“其实”表示新信息与预期等不符,就是否定或部分否定旧的信息,肯定新信息,这与质的准则有关。
(二)“其实”与礼貌原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会话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用来解释语言使用中不遵循会话合作原则的一些现象。在会话中,“其实”所在句子的内容是对前面命题内容的否定,直截了当地对对方否定,对方也许就会失去继续交谈的兴趣,甚至认为说话人不友好,这并不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因此,我们常常要用得体的言语来减弱否定语气,“其实”的使用就降低了否定的程度。“我们对话语真值的判断通常是有这样的顺序:充分肯定>不充分肯定>委婉否定>充分否定。”[9](P18)“其实”与否定词不同,它很少用充分否定和直接否定。直接否定往往表示了说话人的态度,至少听话人会认为话语内容直接反映了说话人的态度,容易引起分歧。
(10)A:他看来很想当老师。
B:他不想当老师。(自拟)
例(10)中,B对A的看法直接否定,直接表现出与A的分歧,A会认为B是针对自己,态度过于直接、不友好,伤害到了自己的面子,很可能对话就结束了。使用“其实”可以使表达婉转一点。因为它遵循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1)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2)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10](P215)如例:
(10)A:他看来很想当老师。
B:他其实不想当老师。
A:为什么?
“其实”虽然是副词,但语义仍有所保留。我们在使用“其实”时,往往会将其理解为“事实上”或“实际上”,“其实”是通过引出事实或者是说话人认为的事实对前面命题内容进行否定。即说话人将分歧转移到事实和前面的话语内容之间,以减少听话人的反感和抵触,尽量求得认同。例(10)中B的回答相对婉转一些,而且给人一种没有完结的感觉,从而使对话延续。从认知上来说,表达否定时,人们更愿意用“事实”说话,“事实”作为第三方可以避免对话双方的直接冲突,起到婉转表达态度的功能。有时候人们人们认为事实也难以接受的时候,就会采用更委婉的说法,因此“其实”经常与表示评价性婉转的“也”连用,毕永峨(1994)指出这种“也”“对所断言的命题具有婉转口气的功能……更多的与否定周边性一起出现”[11](P89)。
三、结语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认为“其实”的核心意义是表示反预期,“其实”表明所在句子的话语内容是事实,或说话人依据对现实的认识判断为事实,从而与前面的命题内容形成对比,形成反预期。因此,“其实”所在的句子具有否定和断言的功能。人们使用“其实”在交际中维护会话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和质的准则,同时“其实”也涉及到礼貌原则的运用,它减弱否定的语气,缩小分歧。
[1]朱冠明.副词“其实”的形成[J].语言研究,2002(1).
[2]崔蕊.“其实”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语言科学,2008.
[3]赵晶.现代汉语几个语气副词的语义变体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4]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语义和语用特征[J].汉语学习,2005(1).
[5]马春燕.也谈“其实”的语义和功能[C].//中国应用语学会.第八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6]张水香,盛新华.其实”句与“但是”句的语义、语用认知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陆方喆.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及分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6):53-59.
[9]孟祥尧.语气副词“其实”的多角度研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目的[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毕永峨.“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C]//戴浩一,薛凤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靳开宇]
H07
A
2095-0438(2017)02-0079-03
2016-10-26
李婷婷(1991-),女,安徽蚌埠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