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维度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路径探析
2017-04-14刘程雯
刘程雯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广州 510600)
历史维度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路径探析
刘程雯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广州 510600)
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维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线,将其划分为曲折探索、恢复调整、巩固完善、内涵提升等四个阶段。这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发展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历史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发展历来被高度重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不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现迥异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历史研究较为丰富,有关文献资料也非常详实,但在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历史经验的汲取方面仍存欠缺。笔者以为,基于历史维度的考察和时代特征的分析,近七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分为曲折探索、恢复调整、巩固完善、内涵提升等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融入课程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脉络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脉络基本沿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升华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曲折探索、恢复调整、巩固完善、内涵提升四个阶段的划分方式,有助于理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路径,审视其特殊的历史时代性。
(一)曲折探索(1949年10月—1977年)
这一阶段包括建国初期的奠基、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和十年“文革”倒退,既有宝贵经验,也有失误教训。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国内具有至高无上的统领地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也开始改革,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1]4。各高校根据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1950年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开设了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理论课程,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起点。至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基本实现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正确革命观建设人才的任务,也确立了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恢复调整 (1978—199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新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开始恢复和重建。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对经“文革”破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恢复调整;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等,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也就是第一个比较成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85方案”[2]。
(三)巩固完善(1993—2012年)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入新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迈入新阶段。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要“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1]159。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成为必然。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98方案”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时的“两课”)是“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为“0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重大改革,修订统编教材,推动立体化的教材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此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体系完备、时代特征明显、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课程体系[3]。
(四)内涵提升(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全面提高和内涵升华的阶段。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既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地位作用,又强调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理念。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要求在教学体系、教材构建、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全面提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时代特征
纵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脉络,其发展历程始终随着思想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和经济社会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异的课程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党的领导是基石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分别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2]。
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就通过了《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求。1964年10月,《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了高校政治课的构成。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次调整,党中央都是直接部署。“85方案”由中宣部和教育部提出,最后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下达;“98方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确定,并以中宣部、教育部的名义印发;“05方案”的规格进一步提高,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关于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上的重要批示促成和推动,并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通过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于2015年、2017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再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和内涵建设的方向路径。综合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改革、发展都是在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关怀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和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这个基石,就没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和成就[5]。
(二)价值取向是核心
毋须讳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目标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5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决定》开宗明义地要求:“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借以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31978年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1980年教育部印发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指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初步具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1]87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1]158同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166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213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与时俱进是灵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经济社会变迁、政治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密不可分,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体系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建国初期,正是由于“中国的旧教育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产物,是旧政治旧经济的一种反映”[1]3,新中国高校的政治教育才要“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1]3。改革开放以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不断出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通过三个课程方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教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品格,及时回应了时代要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地推陈出新,确保大学生接受适应时代和政治需要的政治理论教育,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四)师资队伍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直接面向大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教师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建国初期,《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专门就高校政治理论课师资问题进行部署;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都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中宣部、教育部还分别于1984年和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两个专题文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常抓不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都专门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4],“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定期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等示范培训”[2]。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在改进中加强”的总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和发展思路就是要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为价值引领深入改革创新。
(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一系列重大时代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丰富内容和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回答了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和时代特征,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围绕核心思想、时代背景、思想精髓、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主要内容系统讲解,让大学生明白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核心是什么?有哪些基本思想?主要回答了什么样的基本问题?回应了哪些时代课题?
(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4]。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部分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通用教材不能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大学生关心的现实热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化建设不足,师资队伍素质与课程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流于形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是要围绕“四个服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在改进中加强。认识方面,高校党委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不动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材方面,要及时更新能够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权威教材,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鲜活,适应时代发展、回应大学生关切;学科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科学定位,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和学科规范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严格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师生比要求和经费投入保障,加大在科研立项、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倾斜力度,确保其在高校的优先发展地位;教育教学创新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可行性途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2]。“四个正确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的课程建设目标,不断在改进中加强。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定位,明晰教学目的,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时代特征,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战略定位。
(四)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7]。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系统性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多管齐下,从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协同发力,推进课程体系创新;就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形式及有益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立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前提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达更有深度的思想,把教材体系转化为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体系。
“在改进中加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的最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和改革创新都要遵循这一要求,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汲取经验,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不二法门。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2:(2):5-12.
[3]莫岳云,陈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J].中共党央研究,2009(8):29-39.
[4]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5-7.
[5]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23-3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7]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责任编辑:彭治民)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rom Historical Dimension
LIU Cheng-w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dong 510600,Guangzhou)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theme of Marxist Chinesization,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difficult exploration period,adjustment and recovery period,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and upgrading connotation period.These not only represent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but also indicate the important value of reality.Under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we must uphold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for the re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isties.A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n Marxist Chinesization,XiJinping's concep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s a directive guidance and leading rol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i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XiJingping's concep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historical dimension
G641
A
1674-0033(2017)05-0059-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5.012
2017-05-06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德育专项)(2014JKDYY26)
刘程雯,女,陕西商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