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发展策略研究

2017-04-14

关键词:电子书出版社大学

刘 刚

(四川师范大学 电子出版社,成都 610066)

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发展策略研究

刘 刚

(四川师范大学 电子出版社,成都 610066)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更容易被读者获得,电子阅读终端大量进入出版市场,越来越多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电子出版产业随之产生并快速发展。在经历了磁盘、光盘、互联网和移动阅读终端等不同的发展时期之后,电子书也暴露出版权保护、内容监管、产业合作等方面的问题。作为我国出版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出版社,面对电子出版产业和自身发展的困境,必须要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通过完善内容与定价体系,深化出版物内容建设,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在出版产业变革中大有作为。

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发展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阅读终端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价格也越来越低,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当大量电子书进入到出版市场后,电子出版产业随之产生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版产业的结构和布局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当前,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已发生巨大变化,使用电子书的人数正快速增长,而阅读传统纸质出版物的人数逐年下降。电子书的读者不仅享受阅读方式的改变,更注重贯穿阅读过程的新颖的文化消费体验。目前,以电子书为代表的阅读消费体验的完善与升级,已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国民消费重心从生活消费向文化消费的升级转变。

面对电子阅读革命时代的到来,终端制造商、平台运营商和传统出版社等相关企业纷纷推出应对策略,参与电子出版市场竞争。国内外主要企业如亚马逊、苹果、新华传媒、中国移动、盛大文学等,通过不断创新盈利模式和阅读体验,正引领电子出版的前沿。相较于这批以技术或版权取胜的企业,传统出版社似乎没有大的优势。作为大学出版社,虽然在我国出版队伍中占据了较大的分量,但发展极不平衡,既有在电子出版转型创新进程中位居世界前列的大社强社,也有规模较小、处于生存困境的小型出版社。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可以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以科技为支撑,创新和强化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和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和壮大文化传播的表现力和影响力,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亮点和推手。高科技非连续范式的转移会给文化产业带来跨越式的发展。出版业是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以新兴科技为支撑的电子出版产业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典范。如何将科技与文化更好地融合,创新出版形态,探索出版发展策略,带动传统出版转型发展,是大学出版社当下必要的研究课题。

一 电子出版是出版领域快速发展的新范畴

电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的概念是在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出版行业结合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英语中电子出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77年,当时主要指出版物在印前编辑出版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还不是指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化[1]193。随着1978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将只读光盘投放市场,1985年法国专业文献资料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协会将电子出版的概念界定为“借助电信网络、微型计算机、只读光盘等电子媒介(并需要专用阅读装置)传布信息”[2]。这一定义表明电子出版不仅存在于印刷行业,更包含了非印刷文化产品。

根据2010年10月9日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新出政发〔2010〕9号,以下简称《意见》),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3],“具体所指的是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意见》同时指出:“电子书已发展成为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型出版物的主要形态。由此形成的电子书产业包括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设备制造商和渠道运营商等产业环节,其产业链由内容原创、编辑加工、数字转换、芯片植入、平台投送、设备生产、市场销售和进出口贸易等环节构成,是出版发行和互联网、数字化等高新技术相融合的产物”[3]。这是目前国内官方给出的关于电子书和电子出版产业概念的界定。

综合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电子书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在终端载体上阅读与传播的新型媒介。电子出版产业则是指按工业标准生产、复制、储存和发布电子书产品和服务的系列活动。

二 电子出版经历了不断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

通常认为电子书真正意义上的发明人是美国的迈克尔·S·哈特(Michael S. Hart)。他于1971年开创了“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目的是以电子书的形式分享大量文献,被公认为是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在线文化项目。古登堡计划是一个免费的图书协作计划,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书网站。按照存储和传播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古登堡计划之后的电子出版发展的历史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磁盘和光盘出版时代、互联网出版时代、电子阅读器时代。

(一)磁盘和光盘出版时代

20世纪70年代末,磁盘和光盘制作的电子书刊已经开始投入商用。磁盘与光盘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图书只能用纸质印刷的限制,赋予了图书新型的存储和阅读方式,这是出版发展史的巨大进步。磁盘书籍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版。1981年出版发行的《兰登书屋电子分类词典》,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以光盘为载体的电子书。1981年,中国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情报所开发出了“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作为我国第一个中文数据库,被认为是我国电子出版的开端。

只读光盘(CD-ROM)是最适合做大型图书存储介质的,它具有容量大、保真度高、体积小、经久耐用等特点,可录入文字、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检索方便,且只能读取不能写入。1983年,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统一了只读光盘最初的数据格式标准。1985年,这两家公司合作推出可装配到个人计算机的只读光盘驱动器,这极大地推动了只读光盘的应用。从那以后,大量出版社开始进行只读光盘类电子出版物的开发与营销工作。

(二)互联网出版时代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得到应用,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书不再仅限于依靠磁盘或光盘等进行传播,开始进入互联网出版传播的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浏览器的推出,作为电子出版的一个重要形式,互联网电子报刊发展迅速。在美国,传统报刊上网的热情空前高涨。1994年底,美国的互联网电子报刊还只有几十家,但到1995年底,就迅速增长到一千多家[4]。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著名报刊到地方性小报,都掀起了上网的浪潮。在英国,1996年,《时代》成立了英国第一家互联网电子报刊“时代在线”,《经济学家》周刊的网络版也随之上线;在我国,国家教委创办了第一份互联网中文电子期刊《神州学人》,其网站(www.chisa.edu.cn)于1995年1月开通,同年,《中国日报》网站开通,成为国内最早的互联网电子报纸[4]。

同时,作为互联网时代电子出版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数字图书馆也开始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因为拥有占用空间更小、保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时空限制、便于使用、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等优点,使得数字图书馆在提供大量可及的资料时不用付出巨额的成本。数字图书馆是虚拟的图书馆,它利用数字技术来保存和扩展图书馆的收藏,可以让世界各地的用户没有时空限制地访问信息资源。可以说,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枢纽。1993年6月,英国大英图书馆宣布了“信息利用倡议”,通过20多个子项目来研究图书资料数字化以及数据存储、标引、检索和传输的标准,从而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1994年9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宇航局、国防高级研究项目署联合发布“数字图书馆倡议”,领导、组织和资助美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发展,并于1997年底完成第一期项目。1996年8月,德国通过了“1996—2000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目的在于应用先进信息技术为全球电子图书馆服务。我国在1998年8月成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小组,协调对数字图书馆涉及各方面问题的研究,并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5]。

(三)移动阅读终端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器已经初具雏形,电子出版产业的市场前景已经显现。1998年,美国市场上出现了RocketBook和SoftBook电子阅读器,这些成为第一批投入商用的电子阅读器。虽然当时电子阅读器已经问世,然而由于其版权归属不明、价格偏高、格式不兼容等原因,并未得到读者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2007年,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上市,真正开启了移动阅读终端时代。2007年11月,亚马逊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Kindle屏幕运用了电子墨水技术,并内置了大量电子书,更多的电子书可以通过3G无线网络直接购买下载。Kindle提供的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服务迅速得到读者的认可。此后,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器产品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009年2月,亚马逊Kindle 2推出市场。经过改进的Kindle 2变得更薄,能容纳更多电子书,还具备将文本转化为语音的新功能。再加上亚马逊网站上当时共有23万本电子书可供下载,使得Kindle 2在电子阅读器市场大受欢迎。2009年,巴诺书店正式进入电子阅读器市场,推出Nook电子阅读终端。同时,索尼公司推出了Reader Pocket Edition和Reader Touch Edition,也积极参与到激烈的电子阅读终端市场竞争中来。2013年6月初,亚马逊Kindle Paperwhite电子阅读器开始在国内销售,这令中国电子阅读终端市场的活跃度陡增。2014年下半年,亚马逊再推出Kindle Voyage电子阅读器,同时以方正、汉王、EDO等为代表的国产电子阅读器企业集体发力,带动了联想、华旗、纽曼等一批IT企业蜂拥而入,国内电子阅读终端产业开始加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进步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应用日趋普及,手机网民不断增加,支付模式更加成熟,依靠优化的阅读体验和丰富的内容资源,手机阅读业务规模增长迅速。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统计,2015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2.96亿,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占到52.2%,是电脑阅读用户的2倍,手机成为用户数字阅读的首选载体[6]。目前,全国有200余家出版机构与手机阅读基地建立了业务合作[7],通过移动网络运营商平台,向庞大的移动用户群体提供内容,向纵深挖掘潜在市场,使手机阅读业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当前,电子阅读器和智能手机生产商在技术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在销售方面不断降低价格,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使用电子书,这也促进了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形成了以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电子出版移动阅读终端时代。

三 电子出版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当前,电子出版产业虽然正经历快速的发展,但面临的问题仍然严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影响电子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电子书版权保护问题

随着电子出版产业的不断推进,版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关注。当前,电子书频频遭到非法下载,出版方深受版权侵害之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电子出版产业的复杂性导致的。电子出版的产业链涉及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设备制造商和渠道运营商等,产业链较长,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让参与产业链各方都投入到版权保护中来,是困扰当前电子出版产业的难题。另一方面,电子出版发展时间较短,各方面还没有为版权保护做好充分的准备。政府和立法机构还没及时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出版商将主要精力放在出版与营销中而忽视版权保护技术的开发;读者还未形成自觉保护电子书版权的意识。因此,电子书的版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当前电子出版产业的主要问题。为更好地保护电子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国已经开始全面修订版权法。同时,出版商也应加强版权保护意识,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

(二)电子书自助出版的监管问题

自助出版是一种特殊的电子书出版模式。在自助出版的流程中,作者先通过自助出版网络平台提供的编辑、设计、排版软件对作品进行处理,作品制作完成后由网络平台代理申请ISBN国际标准书号并通过网络渠道推广和销售,如有纸质版本需求可以通过按需印刷方式定制。自助出版的电子书由于价格低廉,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2010年,亚马逊推出了自助出版平台“Kindle直接出版”。2012年,Nook推出了自助出版平台“Nook Press”。2013年,英国电子书的14%是通过自助出版实现的,而2012年这一比例仅为2%[8]。通过自助出版,作者不依赖出版社就可以进行出版物的编辑与营销,读者可看到内容更加多元化、价格更加低廉的电子书作品。所以,自助出版在电子出版产业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通常,自助出版的作家在完成写作后就通过网络直接发布给读者进行选购,出版过程缺少出版社的编辑把关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因此许多电子书商店提供的自助出版电子书粗制滥造的居多,内容上甚至会腐蚀读者,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对自助出版电子书进行严格把关,对于自助出版必须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电子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网络极强的开放性和自助出版作品数量繁多,要真正实现对自助出版的有效管理也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与图书馆的合作问题

随着电子书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电子书进入图书馆中。虽然对于图书馆的读者来说,除了步骤、流程和获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外,借入电子书与纸质图书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对图书馆来说,借出电子书与纸质图书却存在完全不同的意义。图书馆中的纸质图书在借阅期间只属于一位读者,读者归还后才能继续由图书馆借出;但电子书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一本电子书可以同时向无数读者拷贝并供读者无限次的阅读。一方面,图书馆希望能获得更多品种的电子书以满足更多的电子书读者;另一方面,图书馆却只需购买一本电子书即可供无数的读者借阅。所以,由于图书承载形式的变化,出版商失去了纸质图书时代的重要客户图书馆,却要在电子书时代被迫和图书馆做“亏本买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电子书出版商与图书馆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四 我国大学出版社发展电子出版形势严峻

(一)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发展示范效应明显

出版业态转型升级的广度和深度因电子出版技术的发展而加剧。在电子出版技术不断革新的推动下,传统的出版行为、产品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的服务终端、业务形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显现,大学出版社所处的出版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功能日益完善,再加上包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内的富媒体阅读终端的日益普及,对以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为主要业务的大学出版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行业外部需求驱动和内部技术驱动,我国大学出版社发展电子出版已是大势所趋。大学出版社只有尽快制定改革战略,进行改革实践,通过创新产品形态,不断开拓产品营销思路,才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按照国家对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安排,从2007年起我国大学出版社开始转企改制工作,到了2009年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转企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业态转型,电子出版发展的态度、力度和速度,对巩固和发展大学出版社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发展意识较强、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学出版社积极探索电子出版发展,在管理系统、产品形态、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具有示范效应。

(二)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发展的局限和优势

因发展历史和出版使命的不同,我国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发展既有自身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优势。十多年以前,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大学出版社作为校办企业曾经享受免税政策,但我国加入WTO后,这一免税待遇被取消,大学出版社较其他出版社的免税优势不复存在。面对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转企改制”的体制变革,大学出版社因资产整合、利益分配和产权关系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像中央出版社、地方出版社一样通过兼并重组,发挥集团优势,抢占有利的资源和市场,大学出版社发展电子出版的态度、策略和进度都受到影响[9]。

2010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新闻出版产业”,使大学出版社不得不直面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出版机构。民营出版机构拥有较强的品牌运作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它们通过建立网络阅读平台或参与移动App开发,积极投身电子出版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民营出版机构以大众出版和教辅出版为主要业务,给以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为主的大学出版社带来挑战。近年来,民营出版市场的较快发展已经给大学出版社敲响警钟。大学出版社只有进行前瞻性规划,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定位,顺应出版发展潮流,才不会被不断发展的市场所淘汰。

电子出版的发展依托于技术的创新,对电子出版的反应和作为,技术提供商比大学出版社更为迅速和灵敏。技术提供商通过与作者或出版社合作以及自建资源数据库等方式获得内容资源,开发出支持移动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阅读平台,建立起顺应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的资源数据库和在线教育平台。和技术提供商相比,大学出版社的版权意识和数字化意识淡薄,也缺乏电子出版技术人才。

电子出版给我国大学出版社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战略部署中,是鼓励和支持传统出版单位从事电子出版。大学出版社完全能够依托高校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作者资源、内容资源、品牌资源、编辑资源升值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开拓电子出版领域,利用出版格局大变革的有利时机,重塑文化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品牌、人才、作者和发行等方面的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模式,加快产业转型与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 大学出版社发展电子出版的策略

(一)完善内容与定价体系

当前,国内电子书定价非常低,一直被认为是纸质书的附属品。同时,国内电子书零售商之间恶性竞争,不时推出低定价或免费的电子书,这不啻为电子出版产业的灾难。除了电子书商之间的竞争,内容的低质量也使得电子书不得不降低定价。因为电子书过低的定价无法保证利益,大学出版社不愿意把高质量图书的电子版交给电子书商。电子书商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电子书,只得将电子书的定价降低,这就造成了电子出版产业的恶性循环。

因此,要发展我国电子出版产业,必须将电子书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提升内容质量和改变消费观念。一方面,电子书商需要认清形势,与大学出版社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将电子书价格定在合适的区间,避免盲目竞争,推动电子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出版社要制定合理价格,抵制电子书商的免费或低价促销,推动电子书的合理定价。在定价趋于合理之后,大学出版社应当提供更多的优秀电子书资源,实现电子出版产业的开放式发展。

(二)深化出版物内容建设

当前,内容建设也是国内电子出版发展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电子书阅读大多归于休闲娱乐,较少被作为学习与提升的途径,电子书内容过于浅显通俗,“浅阅读”的现象严重。电子书阅读平台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并没有提升电子书的内容质量,涉及专业类、学术类、教育类电子书的深度阅读较少走进人们的生活。只有深度阅读在电子书消费中占据较大份额,电子出版产业才能避免畸形发展的态势。而深度阅读恰恰是大学出版社的优势所在。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改进。一方面,大学出版社要加强对优质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多渠道运营;另一方面,大学出版社要加强对电子出版市场的调研,加强对电子阅读终端的了解,提升产品开发的针对性,重视用户体验。大学出版社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专业类、学术类、教育类电子出版物,可以增强电子出版产业在知识普及、文化扩散、社会教化和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电子出版产业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价值。

(三)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面对发展迅猛的电子出版市场,大学出版社普遍存在洞察力与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未能在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盈利能力较差,同处于发展前列的电子出版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大学出版社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市场实践,增强营收能力,努力谋求发展壮大。要提升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的盈利能力,首先,要提升产品的易获得性,要使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电子书出版的价值,要通过现实的需求、优质的内容、便于获取的途径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等方面去实现,只有当电子书易于被读者发现、方便选择、支付和下载便利,电子书的销量才会提高。第二,要加强合作,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大的价值。大学出版社可以联合技术提供商、产品开发者、运营合作者等有能力的合作者参与到电子出版的渠道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电子出版技术上的难题,也可以借助其营销推广平台,创造电子出版物的最大价值。第三,放宽视野。大学出版社在关注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掌握世界电子出版发展潮流与趋势,了解出版发展的前沿科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先进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四)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电子出版作为出版的新形态,与传统出版在知识结构、技术形态、出版形态、出版模式、出版流程、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大学出版社原有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资本结构、人才建设等方面很难适应新的形势。要开创电子出版的新局面,大学出版社的管理创新尤为重要。大学出版社虽然已经改制,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出版社的惯性控制和大学出版社对所在高校形成的惯性依赖,使得大学出版社较难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变革。大学出版社的思维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工业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僵化的管理制度也是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的最大阻碍。缺乏灵活的用人机制,大学出版社必然缺少生命力和活力。大学出版社要创新管理模式,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适应所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从解决出版社的集权和分权、沟通和协调、激励和竞争等问题入手,建立契合大学出版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现代管理模式。

总之,当前,电子阅读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不可逆转。我国的电子出版产业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电子出版市场最活跃的国家之一。电子出版的出现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对传统出版产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出版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出版社,只有不断加强产业合作、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在出版产业变革中大有作为。

[1]E. M.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林穗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J].出版科学,2005,(3).

[3]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EB/OL].[2016-11-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08615.htm.

[4]林穗芳.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下)[J].出版科学,2005,(5).

[5]王凤娥.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及其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08,(3).

[6]柯尊全.创新思路,加快网络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N].新华书目报,2016-05-13(03).

[7]王能玉.电子书市场是否进入“深水区”?[J].出版广角,2016,(10).

[8]疏影.英国自助出版电子书销路看好[N].中国文化报,2013-07-18(10).

[9]刘刚.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对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苏雪梅]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Electronic Publishing of University Press

LIU Gang

(Electronic Pres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aders got electronic-book became more easily, a large number of electronic-book readers entered the publishing market,great changes have happened on the reading habits of readers, electronic publishing industry came in vogue and rapid developed. After three development periods, including magnetic disc and compact disc period, Internet period and mobile reading periods, some problems such as copyright protection, content supervisi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on electronic-book, has expos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university press faced their difficulties of development for electronic publishing industry, it must make use of its own advantages and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reform, by improving the content and pricing system, deepening the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publications, enhanc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innovating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university press; electronic publish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2017-01-05

刘刚(1976—),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

G239.22

A

1000-5315(2017)02-0141-06

猜你喜欢

电子书出版社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我等待……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