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寺沟方塔《诗集》作者行迹考

2017-04-14

关键词:走马学士西夏

汤 君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

拜寺沟方塔《诗集》作者行迹考

汤 君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

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出土的佚名诗集残本,其作者的身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最终认定。以前学者们以为,本诗集作品的作者只有一人。但经本文考证,认为至少有三人。诗集主要作者某“侍行”本是陕西一带的书生移民到西夏,初为贫寒的私塾先生,既而因为机缘做了夏州或银州某招抚使的巡馆驿使,后来他在一位“王学士”的帮助下得到西夏皇太子纯佑的礼遇,一跃成为翰林侍行学士。

拜沟寺西夏方塔;西夏诗文集;作者行迹;某侍行;高走马;王学士

1991年,在宁夏贺兰县的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出土了一部佚名诗集残本,首次填补了西夏汉文诗文集的空白,但由于缺乏历史线索,其作者的身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最终认定。对这部诗集的介绍始于1993年[1],两年之后牛达生等人首次发表了一幅照片[2]49,168。2005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写了《拜寺沟西夏方塔》一书,刊布了修复本的全部照片和录文[3]256-268。该诗集为缝缋装写本,首尾皆佚,现存各叶均有残损,无书题、作者名和叶码。诗歌已多不完整,文字颇难辨认,经修复拼合,共残存77首左右,多为七律,另有五、七言排律。2002年,聂鸿音推测诗集的作者是西夏仁宗皇帝在位时期贺兰山下某村庄一位贫苦的私塾先生,大概十几年前从中原移居西夏[4],后来孙颖新进一步指出诗集作者的方言应该是陕西话[5]。本文认为,诗集的作者至少有某侍行、高走马、王学士三人,甚至从其中七组两两唱和的诗歌看,似也不排除存在第四人的可能性。诗集的主要作者某“侍行”本来是陕西一带的书生,移民到西夏教书,既而因为某种机缘做了夏州或银州某招抚使的巡馆驿使,后来他在王学士的帮助下得到皇太子纯佑的礼遇,一跃成为翰林侍行学士。本文认为,对诗集作者的考订,可为考评《诗集》在西夏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必要的准备。

一 “某侍行”的作品和移民身份

诗集里的作品①题目明确显示有某侍行、高走马和王学士三位作者。第70首诗有小序曰:“厶窃观……六花之流,真乃丰年之兆,乐岁之征,岂可……遂不愧荒斐,缀成七言《春雪》之作二十韵。□□□王学士等府舍上……幸甚!门人高某拜呈。此乃高走马作也。”②[3]371考走马使为唐、宋、金所设的皇帝特使,下放到各路,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各地紧急情报上报皇帝时的使者也称走马使③。再如第71首诗题:“某顷为侍行,走马、学士不避荒斐,示以《春雪》长篇,披馥再三,歌高韵□。况某诚非青简之才,妄继碧云之韵。幸希笑览抚和。”④[3]283据之,此诗作者为“某侍行”。这位自称侍行的诗人能和王学士、高走马交往唱和,则可能为唐、宋之给事中类职官,负责备皇帝顾问、应对。又如第72首的题目为“王学士□□”⑤[3]372,据前两首诗题,知其作者即为王学士,即西夏某翰林学士。诗集的上部分,也即第一沓中有多组唱和诗:只有第35首和第36首调换了顺序,其余两组的顺序全同。各组诗歌仅在体式和用韵方面有微小差异,诗意则全然互补⑥,唱和特征非常明显。这似乎表明诗集还有两位佚名的作者,或者就是“某侍行”、王学士、高走马中的两个,或者另有其人。根据诗集的总体内容,本文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即该诗集应该是某侍行、王学士、高走马三人的合集。其中“某侍行”是诗集的主要作者,若去除显系他人唱和的9首诗,剩下的68首应该就是经常自称“某”的“某侍行”的作品。

诗集中的“客衣”、“徕民”等词语表明“某侍行”并非西夏本土的乡民,而是如聂鸿音先生判断的那样,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其第12首《时寒》诗云:

阴阳隔闭作祁寒,处处江滨已涸干。凛冽朔风穿户牗,飘飖密雪积峰峦。樵夫统袖摸须懒,渔父披莎落钓难。暖合围炉犹毳幙,算来谁念客衣单?⑦[3]272

诗人想象那些富贵人家的温暖,哀叹自己无人顾念。“客衣”一词暗示了作者的外来人身份,这儿并不是他真正的故乡。其第18首《招抚冬至生日上》诗云:

鼎鼐诏封非至晚,徕民更祝寿同春。[3]272

第53首《元日上招抚》诗云:

首祚信归枢府客,和光先养抚徕臣。书□□列持椒酒,咸祝誉髦辅紫宸。⑧[3]369

“徕民”和“徕臣”在这里都指移民,则诗人的移民身份是显然的。《商君书·徕民篇》:“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6]50孙颖新断其为陕西人,这应该是可靠的。

正因为本中原移民,所以作者的诗中充斥着大量的中原典故。2005年,孙昌盛以《方塔出土汉文“诗集”研究》为题,对其中少部分诗歌的物象进行了文化意义上的注释,其中指出不少诗文与元日、人日、上元节、重阳节、冬至节、立春等中国传节日相关[3]364-381。第54首《人日》诗里提到了薛道衡的故事:

人日良辰始过年,风柔正是养花天。镂金合帖色尤上,华胜当香绿鬂边。薛道思归成感叹,杨休侍宴着佳篇。本来此节宜殷重,何事俗流少习传?⑨[3]281

人日即正月初七日。“薛道思归”,用的是薛道衡《人日思归》的诗典。(按: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人,历仕北周、北齐,入隋后官至司隶大夫,有才名,隋初被派往南朝陈出使,滞留不归,作《人日思归》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7]749极言思归念家之恳切。)诗人借此典故明确传达出思念故乡的感伤。

二 “某侍行”最初做过教书先生

根据“某侍行”所做68首诗歌的内容,不难发现他最初的身份是教书先生。诗集第63首《上招抚使□韵古调》诗意在求荐,故措辞酸楚和真实:

自惭生理拙诸营,更为青衿苦绊萦。□□晨昏莫闲暇,束修一掬固难盈。家余十口无他给,唯此春秋是度生。日暖儿童亦寒叫,年丰妻女尚饥声。颐颜不□□环渚,未始区区□大闳。乃为吾邦迈尧舜,安时乐化实宽□。少肉轻肥岂□想,甘于蓬室饭菁羹。况值恩公宣圣□,□□□□□□□。□夙夜愁愧才谫,不堪鞭策以駈令。退□□□□□□,衡门□拙止关扃。俄尔年来变饥馑,□桐换粟□□□。□□□□不相接,室家相视颇□□。□□□□□□□,□□□□□□□。幸有恩公专抚治,忍教尔□□□□。□□□□□□□,□开耳目去聋盲。澡心雪志□□□,□□□□□□□。□□仁慈怀厚德,不愁摈□□□□。□□□□□□□,□□□荄再得萌。⑩[3]282

诗的首联直言自己本来就拙于营生,更何况书生的“青衿”身份也是一种羁绊。次联言自己以教书为生,晨昏不暇,却难以满足生计。“束修”,学生入学敬师的礼物,即学费。以下说自己家庭十余口人唯赖此为生,故而妻子儿女长苦于饥寒。接下来他恭维自己的国家是尧舜之邦,希望借助“恩公”宣扬圣意的机会,能够扬眉吐气,改变命运。他的希望很低,只要能让家人“蓬室”“菁羹”,解决温饱就行,至于“少肉轻肥”是不敢想象的。第48首《送人应举上》诗云:

平日孜孜意气殊,窗前编简匪踌躇。笔锋可敌千人阵,腹内唯藏万卷书。学足三冬群莫并,才高八斗众难如。今□执别虽依黯,伫听魁名慰里闾。[3]368

“窗前编简”之语可以印证他平日还要做些文字整理的工作。他送的这位赴考的乡邻(里闾),已经学足三冬,才高八斗,定能于千人中胜出夺魁。这也合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

早期的作者还是有几分清高,常以知识分子自命,以实现精神超越。第45首《失题》诗云:

环堵萧然不蔽风,衡门反闭长蒿蓬。被身□□□□碎,在□□□四壁空。岁稔儿童有馁色,日和妻女尚□□。□□贫意存心志,□耻孙晨卧草中。[3]275

此诗用典甚为密集。首句化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8]421,示潦倒穷困。第二句化用杜甫《秋雨叹》:“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9]237。因此,第一联其实是诗人把自己比况为陶、杜那样的穷困才子。第三句过残,不论。第四句用杜甫《百忧集行》诗“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覩我颜色同”[9]305。第五、六句化用梁萧子显《南齐书·王敬则传》:“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时和岁稔,尚尔虚乏,傥值水旱,宁可熟念?”[10]卷二十六,324叙述自己贫寒的原因是因为国家的赋税过重。末句用东汉孙晨的典故,表明自己身贫志坚。汉赵岐《三辅决录》载:“孙晨字符公,家贫织席为业。明诗书,为京兆功曹。冬月无被,有稿一束,暮卧朝收。”[11]36全诗交织着诗人不堪贫困烦扰,又想用隐士的洁身自爱来说服自己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在第16首《日短》诗中也有吐露:

樵夫路上奔归□,渔父途中走赴程。逸士妨编成叹息,算来减却是非轻。[3]

他既不是樵夫,也不是渔父,于是在“逸士”的身份上找到“减却是非”的心理安慰,全诗透露出其以文为生的心酸和自傲。又如第50首《闲居》诗云:

闲事闲非举莫侵,更无荣辱累吾心。与宾□□□□□,□□唯指膝上琴。碁斗功机连夜算,奇思妙句尽朝寻。□□□□入晓花,命向窗前阅古今。[3]272

诗人将自己塑造成与那些连夜算计的利禄之辈完全不同的高雅文人——不问是非,不论荣辱,早晚以琴书自娱,吟咏阅读为事。他如集中的以“塔”、“寺”、“僧”、“菊花”等等为题的诗歌,皆有诗人聊以自慰的意思。当然,对照其后期在达贵权要面前的周旋和谄媚,这些诗歌难免显得具有嘲讽意味。

三 “某侍行”做过边地巡馆驿使

“某侍行”的大量诗歌与其在边地生活的一段时期相关,并表明他投靠于某招抚使门下,在边地做过卑微的巡馆驿使。其第53首《元日上招抚》诗云:

向晓青君已访寅,三元四始属佳辰。山川不见□□□,巡馆唯瞻今岁春。首祚信归枢府客,和光先养抚徕臣。书□□列持椒酒,咸祝誉髦辅紫宸。[3]369

诗歌是赠给一位招抚使的。“招抚使”本是南宋战时临时设置的军职,如宋高宗时期宰相李纲以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使,其后刘光世做过三京招抚使,成闵、张子盖、李显忠做过湖北、京西、淮东西路招抚使等等,这个制度显然被西夏借鉴了。宋绍兴九年(西夏大德五年,1139)宋陷金被迫署知同州的李世辅因家族二百余口被害,叛逃西夏,说夏国发兵取陕西五路。西夏崇宗信之,发兵五万,以宰相王枢监其军。后因李世辅得知因宋金议和,陕西五路已经归宋,故叛夏归宋,挟持王枢,“率部兵及夏国招抚使王枢符行在”[12]卷二九,540。可见西夏崇宗曾以宰相监军,为“夏国招抚使”。不过,诗歌中的这位招抚使应该是分属地方的招抚使。“巡馆”,唐五代时所设巡馆驿使的简称,虽为公职,但属卑微之官。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中载:“京兆府参军卢谌,升进士第,入官。谌孤贫,有文学。京兆尹遣巡馆驿,左补阙崔瑄婚姻回,与谌长亭相遇,争厅。谌以官虽卑,乃公行,略不让瑄。瑄责其不逊,遂相诋诃。”[13]中卷,12左补阙崔瑄为七品上官。卢谌自己也知道位卑于他,但仗着自己好歹也是“公职”,顶撞不让。结果闹到御史台打官司,卢谌又言触皇家,被除职为民,发配岭表,行至洛源驿,赐死。又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高祖纪上》载,后晋天福十二年(947)丁卯,“以河东都巡馆驿、沿河巡检使阎万进为岚州刺史,领朔州节度使,充岚、宪二州义军都制置”[14]卷九九,1328。诗人所任巡馆驿使,应该就是此类低于正九品的卑微之职,所以他恭敬地称招抚使为“枢府客”,也就是能接近枢密使(唐宋时期类似副宰相的最高级军事部门),希望他在新春来临的时候恩惠关照自己这一介“徕民”。《诗集》中可以印证“某侍行”边地生活的诗还有很多。如第9首《征人》描绘了镇守边地的军人形象:

镇居极塞冒风寒,劳役驱驰□□□。□□□□寻涧壑,望尘探贼上峰山。□□□□□□□,刁斗宵闻动惨颜。每□□□□□□,□□□□得归还。[3]269

诗中讲的是普通士兵在严寒的边疆被劳役和驱驰,踏涧寻壑,望尘探贼,夜间的刁斗让他们心情凄惨,期盼有朝一日能够全命还乡。“望尘探贼”的细节似乎不是作者的想象之词,诗集中的《善射》、《武将》、《儒将》等诗可以印证这一点。

诗人由教书先生成为边地的巡馆驿使,这应该和他生活的窘迫有关,也和他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而被提拔有关。其第67首《求荐》诗中,诗人再次倾诉了自己的狼狈:

双亲垂白子痴幼,侍养不给□伧忙。故使一身陷□污,侯门疏谒唯惭惶。[3]282

他叙说家中的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日子岁岁虚耗,不得已才疏谒侯门,惭惶度日。“侯门”指的应当就是那位“恩公”招抚使。其第18首《招抚冬至生日上》诗云:

昴星昨夜色何新?今日侯门诞伟人。喜见尘寰翔凤鸟,定知天上走麒麟。书云瑞气交相应,庆节悬孤尽举陈。鼎鼐诏封非至晚,徕民更祝寿同春。[3]272

诗歌因贺此招抚使冬至节暨生日而作。诗人称这位招抚使是“侯门”,极尽夸张地恭维他为“伟人”、“凤鸟”、“麒麟”,再次表明其巡馆驿使的身份与“招抚使”之天壤悬殊。其第17首《冬至》显然是同时的作品:

变泰微微复一阳,从兹万物日时长。淳推河汉珠星灿,桓论天衢璧月光。帝室庆朝宾大殿,豪门贺寿拥高堂。舅姑履袜争新献,鲁史书祥耀典章。[3]365

诗歌吹捧了帝室、豪门的喜庆“贺寿”场面。“鲁史”一般用来指代孔子和他整理的《春秋》,说明此时他在充任巡馆驿使的同时或许还兼作招抚使身边的文字幕僚。他在第59首《失题》中还说出了自己的某个副职身份:

斗回卯位景还苏,协应□□□□□。昔日□□□□□,当年射□震寰区。暂淹倅职安边垒,倾看皇征赴□□。自是仁人□□寿,更祈彩绶至霜须。[3]280

“倅职”,副职。看来巡馆驿使不惟官职卑微,且为副职,而作者已经是“霜须”之年了。至于他任职的地点,其第64首《贺金刀□》诗中有“盐威西视当轩侧”之语,表明在临轩西眺时隐隐可见盐州和威州。考诸夏宋边境,那里应该在宋夏边境的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银州(今银川市)一带,故盐州(今陕西省定边县)、威州(今甘肃环县)在其西边[15]84-92。又第71首《某顷为侍行,走马、学士不避荒斐,示以〈春雪〉长篇,披馥再三,歌高韵□。况某诚非青简之才,妄继碧云之韵。幸希笑览抚和》诗中说:“□□守职东陲者,但欲邀朋醉嫩醅。”[3]283“守职东陲”,恰好与“盐威西视”互证。

诗人在西夏的夏州或银州做了卑微的巡馆驿使,内心并不满足。第67《求荐》诗说得很清楚:

鬻马求顾伯乐傍,伯乐回眸价倍偿。求荐应须向君子,君子一荐□忠良。愚虽标栎实无取,忝谕儒林闲可□。□□碌碌处异□,□物人情难度量。双亲垂白子痴幼,侍养不给□伧忙。故使一身陷□污,侯门疏谒唯惭惶。昨遇储皇□天恩,平步□□到龙门。下臣何岁复无耗,杜门宁拙转悲忿。寂寞衷怀无□□,纵取轻贱于他人。今君慷慨更谁似,拯救穷徒推深仁。德□薄之□□燕,片善微□□进升。驽钝倘蒙与提援,岂异寒荄遇□□。[3]282

在这首干谒诗里,诗人自称家庭“侍养不给”,故而长期“惭惶”于“侯门疏谒”的生活。他以“下臣”自称,感谢“君子”的推荐,使他得以遭遇“储皇”“天恩”,平步青云,龙门可登。这个“君子”显然不是诗中的“侯门”。他称在“侯门”面前是“一身陷□污”、“疏谒唯渐惶”,经济上他“何岁复无耗”,精神上他“宁拙转悲忿”。他的“寂寞衷怀”无人能知,而在社会上他不得不忍受“轻贱于他人”的卑微。前文指出,他曾明确用“侯门”指某招抚使,所以这里的侯门应该就是指那位招抚使。与“侯门”不同,他恭维其为“君子”、“伯乐”,说他“慷慨更谁似”,是乐于“拯救穷徒推深仁”的人。他希望得到的职位与他的文采有关,即“忝谕儒林”。诗的大意显示作者曾经为了讨好某一位文职官员,而抨击他曾百端恭维的某招抚使,以便能够进入“儒林”的文职序列。

四 从巡馆驿使到“侍行”

诸多线索表明,诗集的主要作者是在巡馆驿使的任上遇到了一次皇家征召的机会而跻身皇家儒林的。

在前文征引的第59首《失题》诗中,诗人说“暂淹倅职安边垒,倾看皇征赴□□”。“皇征”即皇家征召之意,其时诗人似乎在和其他边民一起围观皇家使节。这位皇家使节的线索见于诗集中两首与“金刀”有关的诗歌,第62首《和雨诗上金刀》云:

至仁祈祷动春宵,雨降霏霏旱热逃。洒济郊野枯草嫩,救苏垄亩椻禾高。村中农叟歌声远,窗下书生咏意豪。咸颂金刀忧众德,田畴焦土一时膏。[3]280

古以笔书简,错则以刀刮改,后称刀笔,又称为官府撰写公文或为百姓撰写讼词的人为刀笔吏或捉刀人。本诗中的金刀当指皇帝身边的某翰林学士,他可能在久旱时分起草过祈雨类文字,代“至仁”(皇帝)求雨成功,“村中农叟”咸颂他的盛德,诗人也为之感到自豪。从第64首《贺金刀□》诗来看,他是在诗人供职的边地祈雨的:

高人意趋固难肩,构成危楼壮远边。□□□□□□□,窗棂隐隐透青烟。盐威西视当轩侧,□□□□□□□。盛暑诸君来一到,爽然满洒类蓬天。[3]282

诗意与前一首能够呼应,应该作于同时,那么诗人获得机遇的奥秘其实就在这位被恭维作“金刀”手的翰林学士上。第61首《上祀学□》的干谒诗让我们把一位“祀学”官员与这位“金刀”联系了起来:

归向皇风十五春,首蒙隅顾异同伦。当时恨未登云路,他日须令随骥尘。已见锦毛翔玉室,犹嗟蠖迹混泥津。前言可念轻陶铸,免使终为涸辙鳞。[3]370

从诗歌的大意来看,这位“祀学”官似乎是他的旧相识。诗人向早已“归向皇风”(即科举成功)、首次“隅顾”自己的“祀学”祈求荐拔。他说十五年前这位“祀学”官一举成名,而自己却未能登上云路,故两人今日遭遇真是异同难伦。他祈求“祀学”官援引他一把,以免他最后沦落到《庄子·外物》篇中的“涸辙枯鱼”的命运。按,“科举”、“祀学”均是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新政。西夏仁宗仁孝积极倡导和推行汉文化,他于人庆元年(1144)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同年下令建立皇家宫廷小学,规定凡宗室子孙7至15岁者均可入读。他还经常和罔皇后亲往教训。人庆二年(1145)八月,他摹仿中原设立太学,亲临“释奠”,即祀学,主要是祭祀孔子。次年,敕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各州郡修建孔庙。人庆四年(1147),他又命令开科取士,正式移植了中原的科举制。翌年三月,他又建立内学,亲自“选名儒主之”。天盛十三年(1161)正月,仁孝又设立翰林学士院,选拔王佥、焦景颜为学士[14]卷四八六,14025。据本诗中的“归向皇风十五春”句,则此诗的写作当在仁宗天盛十年(1158)至干佑二十四年(1193)九月仁宗去世之间。至于西夏的祀学官的身份,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〇载,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丁未,“诏《四渎祝文》自今并进署。旧制常祀,学士院惟五岳进署,四渎则否。故有是诏”[16]卷七十,1581。可见,宋代的祀学官隶属翰林学士院,西夏当同。不难理解,前文的某“金刀”其实指的就是这位“祀学官”,他来边境传递皇家征召信息并祈雨成功,恰好给了还是巡馆驿使的诗人以飞黄腾达的机遇。诗人立即为改变命运而争取机会。事实上,前面征引的第67首《求荐》诗里的“君子”应该也是这位祀学官。金刀、君子、祀学官都是同一个翰林学士。《诗集》收有一位“王学士”的《春雪》诗,诗人认识的这位“祀学”官,应该就是这位王学士。正因为他和王学士存在某种旧关系,所以在《求荐》诗里,他坦率地把正在侍奉的“侯门”也就是招抚使给他带来的紧张感、孤独感、耻辱以及官小位卑造成的贫穷困顿合盘向这位王学士托出,明确诉求希望得到援引而跻身儒林。

一些诗歌表明诗人的好运气很快来到了。诗集中有几首谈到诗人得遇皇储的内容,考诸史料,此处当指西夏的皇太子。第65首、第66首中以《……皇太子……》为题的诗歌云:

昨夜星移剥象终,一阳汇进协元功。瑞云霭霭□苍汉,嘉□葱葱绕禁宫。北陆始指寒意远,南楼潜觉暖□□。殷勤更□琼觥酝,仰介储宫寿莫穷。[3]370

又:

空嗟尺蠖混泥津,荣遇东风便出尘。每愧匪故促悬念,尚欣□进慰求伸。玉墀辉照恩九重,金口垂慈意益新。类□□□□□割,愿投洪造被陶钧。[3]370

据题目中的“皇太子”和诗歌中的“储宫”、“金口”、“玉墀”、“九重”等意象,则诗人是在元日融融的季节为皇储祝寿,并因得到他的“金口垂慈”而安慰。他是如此地充满希望,誓愿被太子陶铸,报效洪恩。前文所引第67首《求荐》诗亦云:“昨遇储皇□天恩,平步□□到龙门。”可见诗人确实是受到王学士的举荐而见到了皇储。其第60首佚名诗显示这位皇太子应该就是仁宗的太子纯佑:

艳阳媚景满郊墟,载谪神仙下太虚。端正□□□□□,勤□实腹乃诗书。侍亲孝行当时绝,骇目文章自古无。此日青衿□祝颂,辄将狂斐叩阶除。[3]369

诗人以李白自况,自视文采斐然的“谪仙”下凡。诗人兴奋地夸耀自己的孝行、文章之美,然后祝颂皇家,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叩阶除”,即得到皇帝的召见。诗中的“孝”字缺末笔避仁宗仁孝讳。按,纯佑是仁宗的罗皇后所出,生于仁宗干佑八年(1177),1193年继位时才16岁。据“归向皇风十五春”推测,假如《上祀学□》诗作于1158年,此时纯佑尚未出生。因此合理的推测应该是从诗歌写作的下限倒推,即《上祀学□》诗的写作应该在仁宗的晚年,也即是太子纯佑即将成年,仁宗老迈,太子有必要接替部分皇家管理任务,并有能力访贤任能的1190至1193年之间。

诗人得到皇储垂青的好消息很快到来,接下来的第68首《灯花》诗里,作者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岂假吹嘘力,深房自放花。无根簇碎蕊,□□□□□。安边金忍□,何须倚槛夸。殷勤将喜事,每令报人家。[3]283

诗歌借助灯花报喜的传统习俗,示意喜庆事件的到来。有意思的是,诗中他似乎完全忘记了昔日的哀求乞怜,居然说:“岂假吹嘘力”,“何须倚槛夸”。显然他旋即得到了这个“侍行”的职位,故在第69首《晴》诗中他看到的是“云收雾敛”、杨絮纷飞、嫩柳当风、绿湶荡漾、叶添红艳的美景以及他频眸惜景、暮而忘归的场面。接下来的三首就是前文提到的他与王学士、高走马唱和的《春雪》长诗。据第70首高走马诗题中的“□□□王学士等府舍上……幸甚”且自称“门人高某拜呈”的说法,则高走马对他和王学士已经自称门人了,这个“侍行”应该就是皇家顾问性质的翰林学士身份。故第71首他自称“某顷为侍行”,而“走马、学士不避荒斐,示以《春雪》长篇”,标志他已脱离了巡馆驿使的卑微身份,一跃而受人尊重了。在第72首《王学士□□》中,王学士多征引颜子巷、袁安门、李白采玉诗、卞氏和氏璧等典故,亦是讲述人才难得的客套话,末句“有秋嘉瑞初春见,莫惜黄金买忠□”[3]373,颇似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典故。则三首《春雪》唱和诗应该与庆贺“某侍行”龙门一跃的成功有关。

“某侍行”其后的诗歌里,再也没有了祈求和酸楚,但奉承和恭维还是需要的。其第73首《上经略相□□》诗的吹捧对象又变了:

神聪出众本天然,堪称皇家将相权。皂盖烛颂随马□,紫衣双列向轩□。□符使执驰千里,金印宸封降九天。玉节眷隆光灿烂,□□□□色新鲜。□□道德经邦国,每抱宽慈抚塞边。退令不辞身染疾,□□□□□酬□。□□□迈南阳叟,固业还同渭水贤。□□长城云何并,虞翻□□□□□。廓疆霭霭威声震,寰宇□□□□□。□□□□□□□,□□□□□笑宣。[3]280

我们从这首诗歌中的堆金砌玉、朱紫玄黄、皂盖烛颂、金印宸封的将相气象来看,“某侍行”最后已经是一名新贵了。他新的奉承对象是经略相公,也即是某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的简称。此职于唐贞观二年(628)始设,属边州军事长官,掌管军队,常以节度使兼任。宋仁宗宝元年间,为防西夏,于沿边诸路设置,多兼安抚使,故称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军民大政,权极重,地位高于普通的封疆大吏。西夏模仿宋官制,故经略相公的官职必定相当,难怪诗人的恭维也更加不遗余力:称其“道德经邦”、“每抱宽慈”、“威声震震”还不够,最后直接将他与诸葛亮(南阳叟)、姜子牙(渭水贤)、虞翻等神机妙算的军师相模拟。

综上,拜寺沟方塔佚名诗集实际是以“某侍行”的诗为主,兼收王学士、高走马、甚至或许是某第四人的诗共9首。“某侍行”可能是从陕西移民到西夏的,故而早期诗中难免时时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乡思乡愁。其后,他经历了从教书先生到夏州(或银州)巡馆驿使、再到翰林侍行学士的身份转变。其部分作品年代也可基本圈定在公元1193年之前的三两年内,也就是仁宗去世前的那几年。也正是这段时间内,他通过诉苦和奉承,得到故知王学士的帮助,受到皇太子的青睐,一跃而为西夏朝中的新贵。

注释:

①为了方便叙述,本文自首至尾将《诗集》残本的作品依次编为77个号。《诗集》残本分为两沓,本文将第一沓作品分作前半部分,为第1首至第36首,第二沓作品分作后半部分,为第37首至77首。本文所引作品均为笔者再次校勘后的成果,言及《拜》录文时简称“原录”。凡是不能辨认或推定的字,能测算字数者以“□”号表示,不能测算字数者以“……”号表示。

②“观”、“六花之流”,原录缺。“乐”,原录作“丰”。“府”,原录作“俯”。“舍上”,原录缺。“某”,原录缺,按原字作“厶”,乃“某”字俗写,据补。

③如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云:“不闻有一人援桴鼓誓众而前者,但日令走马来求赏给,助寇为声势而已。”(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白居易《旱热》二首之一云:“复想驿路中,红尘走马使。”(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82页)唐张祜《送走马使》诗云:“惯将喉舌传军好,马迹铃声遍两河。”(《全唐诗(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应机至州,未几,有走马入奏事。”宋勾延庆《锦里耆旧传》卷六载,同光四年春正月,“甲子,走马使到,宣勅斩招讨使郭崇韬父子四人”(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一编“五”,大象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2页)。又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六载:“(仁宗天圣六年十二月)诏:‘所差诸路走马使臣,多不得人。’”(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487页)又《宋史》卷三三〇《王吉甫传》云:“苏轼南迁,所过郡守,有延馆之者。走马使正闻,诏鞫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37页)又《宋史》卷四五二《景思忠传》载:“左右劝思忠引避,不听,奋剑疾战而死。走马使张宗望为言,诏察访熊本考实,得其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288页)《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一〇载,金熙宗天眷元年冬十月诏:“诸州郡不得从元帅府擅便签军,俟见里面走马使臣验认御书牌札,方许签发。”(崔文印《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3页)

④“某顷为侍行”,原录作“顷[侍?]□”。按“顷”字前原有“厶”字,为“某”之俗写;“为”、“行”据残存笔画试补。“不避”,原录缺,据残存笔画试补。“况某”、“简”,原录缺,据残存笔画试补。

⑤诗题原录作“王学士”,按“士”下有两残留字,故改。

⑥第4首和第30首均题《烛》,押东韵,前者七律,后者五言六韵;第8和第34首均题《渔父》(第34首本失题,然据其内容,显然属于“渔父”)题材,前者七律,押东韵,后者七言七韵,押阳韵;第7首和第33首均题《儒将》,押阳韵,七律;第6首和第32首《武将》、第9首和第36首《征人》、第10首和第35首《画山水》押寒、删韵,七律;第5首和第31首,均题《樵父》,押先韵,七律。

⑦“暖”,原录作“溪”。“户”、“珍”,原录缺。

⑧“枢”,原录作“抠”。“誉髦”,原录缺,据残存笔画试补。

⑨“镂金合帖色尤上,华胜当香绿鬂边”句,原录作“镂金合帖[悉]□上,令叶胜当绿鬂边”。

⑩“萦”,原录缺,据残存笔画试补。“始”,原录缺。“少肉轻肥岂□想”,原录缺前六字,今试补。“门”,原录缺。“换”,原录作“搜”。盲,原录作“肓”,孙颖新《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所出佚名诗集用韵考》(《西夏学》第7辑,2011年,第186页)一文已校正,据改。

[1]牛达生.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考古散论[J].宁夏社会科学,1993,(4).

[2]雷润泽,于存海,何继英.西夏佛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3]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拜寺沟西夏方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聂鸿音.拜寺沟方塔所出佚名诗集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S1).

[5]孙颖新.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所出佚名诗集用韵考[J].西夏学,2011,(7).

[6]商鞅,等.商君书[M].章诗同,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7]薛司隶集[G]//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丛书集成三编:3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8]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全唐诗(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赵岐,等.三辅决录[M].张澍辑,陈晓捷,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裴庭裕.东观奏记[G]//唐·五代·宋笔记十五种(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4]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5]樊开印.中国历史疆域古今对照图说[M].台北:台北徐氏基金会,1979.

[1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辑:唐 普]

The Track of Authors oftheCollectionofPoemsFound in the Square Pagoda of the Western Xia Regime in Baigou Temple

TANG J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Who is the author of the aberrant copy of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found in the Square Pagoda of the Western Xia Regime in Baigou Temple is still to be confirmed. Former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 author of that collection of poems is one person. Howev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should be three authors, there was a companion. He was originally from Shanxi and in hisearly years, he was a poor private teacher in Western Xia. Later he became an officer’s estafette in Xiazhou or Yinzhou. With the help of an intellectual Wang, he was favored by the crown prince Chunyou and became a scholar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the Square Pagoda of the Western Xia Regime in Baigou Temple; Poems of the Western Xia Regime; the track of the author; a companion; the Courier Gao; the intellectual Wang

2016-10-11

汤君(1973—),女,河南信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I222.7

A

1000-5315(2017)02-0091-08

猜你喜欢

走马学士西夏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瓦学士
《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
走马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走马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走马
再考西夏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