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研究*①

2017-04-14葛书林

关键词:全民养老老年人

葛书林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研究*①

葛书林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我国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养老形势异常严峻。对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学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养老模式下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实施的可行性,探讨养老服务品牌发展的具体路径,有助于达到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增进其身体健康,满足其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需求。

全民健身;养老服务;老龄化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3.005

我国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养老已经成为中国严峻的社会问题。各省市为此积极探索全民健身的有效路径,实施了一系列的全民健身工程,如1996年9月我国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多功能健身路径”);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有关部门于1997年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开始积极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计划无疑为我们应对老龄化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毕竟,全民健身对提高老年人的体质,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减少老年人对社会的依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把全民健身与养老服务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系统的研究,学术界开展得还不够。正是缘于此,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的研究便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

基于全民健身基础上的养老服务品牌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得到了有关学者的关注,并在诸多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获得了一些共识,这对我们进一步开展基于全民健身与养老服务品牌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历史上便有人对体育与老年人健康进行了初步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宋代陈直、元代邹铉续增、黄瑛整理的《寿亲养老新书》*陈直、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明代高濂著、王大淳等整理的《遵生八笺》*高濂著,王大淳整理:《遵生八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曹廷栋:《老老恒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等。这些都是我国历代有名的健身养生书。现代有关养生保健的著述也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李士信、刘慧宁的《李氏太和康寿术》*李士信、刘慧宁:《活过一百二十岁不是梦(李氏太和康寿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先松的《中老年立体健身处方》*张先松:《中老年立体健身处方》,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年。,伍岳炜、汤冠辉的《“八旬小伙”养生百招》*伍岳炜、汤冠辉:《“八旬小伙”养生百招》,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年。,李相如的《中老年健身与健康指导》*李相如:《中老年健身与健康指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是近些年运动养生专家的心血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自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基于全民健身基础上的养老服务品牌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对基于全民健身基础上的养老服务品牌的研究,在学术界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并刊发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我们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硕士博士论文,发现以“全民健身”为关键词的文章有66257篇,以“全民健身体系”为关键词的文章有31864篇,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关键词的文章有23656篇。这些文章按其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功能、性质、构成要素,还包括对全民健身的理论以及法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王波的《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他在“系统梳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相关概念产生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性质和多元化特征的分析”*王波:《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体育科学》2011年第2期。,界定了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北京体育大学李效震的《对〈全民健身条例〉相关配套法规的研究》*李效震:《对〈全民健身条例〉相关配套法规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对《全民健身条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全民健身的相关建议;陈智寿提出“全民健身的目标在于提高全民素质,政府和个人均应有各自的目标”的理论;*陈智寿:《试论全民健身的目标与对策》,《福建体育科技》1997年第2期。刘耀烈、刘骏、李小蓉等人提出“全民健身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是人体和谐全面发展的精髓所在,是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一项伟大而壮丽的社会化工程”*刘耀烈、李小蓉:《论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类是应用性研究,它与相应的社会现状以及策略研究有关,主要包含建设全民健身相关体系的进程、实施全民健身的状况以及创立相应的场地设施状况、弱势群体等基本发展情况的调查。

邱建国等在《山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邱建国:《山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4年第4期。中,提出了制约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李慧玲、吴晓阳从国内以及国外残疾人的健身运动进展变化的状况研究出发,提议我国也应该建立适用于残疾人的相关健身服务体系的基础结构体系。*李慧玲、吴晓阳:《构建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宋杰、归明曾有选择地调查了山东省一些社区购买以及使用健身器械的状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省社区的健身器材的使用率很低,对健身器材的维护也很不规范,大大降低了健身器材的作用以及它的使用年限,并且也对使用者的健身成效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利用积极有效的举措加以修正。”*史明娜:《四川省全民健身“第二期工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这些研究既有对全民健身体系存在问题的深入阐释,又有对全民健身体系问题破解方案的详细分析,这就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垫高了台阶。

三类是发展性研究,包含“对于全民健身服务有关的进展形式的探究、相对应的方法探究还有社会进展的相关探究”*史明娜:《四川省全民健身“第二期工程”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杨春榕在《现状与出路——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一文中着重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黄元汛、王忠信通过对出台的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的评析,探究了有关全民健身规范的实质、存在问题、因由及改进的措施等。*黄元汛、王忠信:《全民健身法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1999年第12期。这些研究为我们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方法和路径。

基于全民健身与养老服务品牌的这些研究成果,从其具体的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运用逻辑分析法对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探讨老年健身的体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二是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国外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的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其中的成功经验;三是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目前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进行全面系统调研;四是运用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养老服务品牌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五是运用管理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专家咨询,从物质、精神、制度和教育层面对本课题进行综合性研究,构建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仅许松青、沈纲的《老龄化背景下体育健身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许松青、沈纲:《老龄化背景下体育健身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第22期。一文,提到体育健身养老相对机构养老、互助养老等其他养老模式极具可行性,是养老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他相关研究资料较少。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把全民健身融入到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之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养老服务品牌。由此说来,基于全民健身上的养老服务品牌的研究,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实际上,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是我国体育产业和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学术界研究的新方向和着力点,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的研究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廓清基于全民健身基础上的养老服务品牌的建构,在全面掌握我国全民健身和养老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对比其他养老模式分析其发展优势,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建设在我国目前面临的困难,分析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路径和方法。

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亿,并且每年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按照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和劳动人口与老龄人口的赡养比进行度量,中国在2000年达到7%和10:1,进入老龄社会;约在2025年达到14%和5:1,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约在2040年达到21%和2:1,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养老形势异常严峻。*据民政部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两亿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祝向军、董琳《论保险公司和养老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上海保险》2011年第1期)。其中,大于65岁的人口为1.3亿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较2010年大于60岁的人口比例有显著提高。

在描述界线时,应将具有代表性特征的走势方向、长度以及经过的标志性地物、地势、地貌等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均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且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整体要做到对界线的描述完整、准确、简明、扼要。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开展老年健身运动,2011年—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意见稿具体内容中第七条提出: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指出: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内容,是每一个人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根基。”*特邀评论员:《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人口与计划生育》2013年第11期。

“2014年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提出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健康养老设三大目标,2020年人均体育场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唐禹体育http://blog.sina.com.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件),第一次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老年人的健身行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晚年生活、丰富的健身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健身指标,这对老年健身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展老年健身活动,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便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实际上,“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对老年人具有重要的生理心理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孙支顺:《沈阳市老年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这样的理念,已经转化为社会的共同理念。

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民健身的理念与社会现实依然存在严重的矛盾,如健身场所严重不足。人口老龄化时间短、速度快,对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的建设增加了不少难度。有限的资源和日益增加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导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足。体育场地设施是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2014年12月正式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到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接近170万个,用地面积约为4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接近2.6亿平方米,场地面积约为20亿平方米。对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将超出一倍。1996年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全部的体育场馆中,有27.5%主要用于学校体育,21.3%主要用于运动训练,21.2%主要用于运动竞赛,20.1%主要用于体育培训。*曹萍:《山东省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与使用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这就是说,体育场地大多属于学校或体育训练机构,使得本来极其稀缺的社会资源被闲置,其社会效能自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实际上,属于学校或体育训练机构的体育场所即便向社会全面开放,依然无法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

固然,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足和健身场地闲置,制约了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但是,人们既有的文化理念又制约了全民健身和社会养老的有序高效地展开。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把养老视为家庭的个人化行为,而没有看到,养老还是国家的社会化行为。值得借鉴的是,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探索了诸多切实有效的方法,如强化民间组织的作用,突出志愿者在社会养老体系中的作用。根据中国社科院2012年民间组织蓝皮书公布的有关数据,我国正式登记的体育类社会组织共21154个,每64288人拥有1个,每万人仅拥有约为0.3个左右。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体育大学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裴立新,长年跟踪研究我国的体育社会组织。裴立新说:“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基层社区体育俱乐部大约有将近50000个,会员五百余万人,占总人口的0.4%”,然而在“丹麦的比例却是43%,芬兰41%,德国是30%”。他还进一步补充道:“一个政府重视、民间组织体系发达、志愿者人数众多的国家,全民健身就会进展得很好。”由此可见,社会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基层社区体育的重视不够,对民间组织体系的关注不够,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不够,便使得本来极其脆弱的全民健身及养老等问题愈发凸显。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也是在经济发展并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前提下产生的,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养老压力的矛盾逐渐呈现。与此同时,在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养老功能降低以及投资不足的状况下,养老体系经济压力尤为突出。因此,只有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渐趋于完善,有效地缓解养老所带来的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中青年群体往往要面对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这两大压力不断阻碍着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使中青年子女无力应对家庭养老。由于年龄的差异,父母与子女的观念不同所引发的家庭养老危机问题也日渐突出。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还处于开始阶段,基本制度以及有关的法律尚不健全,体系建设问题较大,并且存在许多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制约因素,社会养老体系的矛盾问题也逐渐增多,养老问题的可持续性成为重大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养老日益增多的需求,有必要加速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全民健身硬件建设的不足与传统养老观念的滞后,严重地制约了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当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有一些原则性的说明,与养老服务产业有关系的行业、相联系的部门也很多,但从政府层面来看,能够统一协调的机构或部门却是很少。此外,“税收、土地等优惠扶持等政策落实不到实处、国家对产业投资的限制太大、困难繁杂的审批流程等因素,从侧面打击了一些民间资本进入该行业的勇气与信心”*张乃仁:《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州学刊》2015年第10期。。这就使得国家对全民健身、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与财力支持,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推进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发展,便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基于全民健身的的养老服务品牌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

全民健身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品牌的建设仍然比较缓慢。从外部环境状况来看,全民健身的经济投入与竞技体育相差甚远,全民健身路径和场地设施的普及状况在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上也是差得太多。因此,全民健身在其发展道路上面临巨大的经济缺乏问题。在“金牌第一”的主导思想下,不管是国家体育总局还是各地市体育局,财政投入的倾斜依旧是竞技体育。

将健身养老品牌作为我国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全民健身的内涵,促进老年健身服务体系发展,也能提升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科学水平,增强老年人的健康观念,引领老年人轻松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当然,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性别、家庭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个人喜好和观念、体育健身价值认同度、体育健身满意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同时,社会形成的体育健身氛围,如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是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的推动力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需求逐步放缓,而对服务性消费品,特别是对提高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逐渐增加。体育健身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性和发展性需要的消费市场,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的。但是,受制于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以及体育健身价值观的影响,健身养老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老年人体育养生的现状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无可讳认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机能水平会逐渐下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能够显著降低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退化速率,提升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实践证明,健身运动对老年人身体机能以及心肺能力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让老年人保持更好的身体形态,心肺功能也在新陈代谢中得到促进,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大大降低;而体型偏胖老年人,由于平时缺少体育运动,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则会比普通人高出很多,其寿命也相对较短。与此同时,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也能够使一些心理上渐渐脱离社会的老年人更好地通过体育锻炼的圈子增进同龄人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增加自己心理上的社会存在感。经常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老年人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满足自己对接触社会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以及增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要提升老年人的机能和身体素质,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存在感,没有相应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构,其结果往往会南辕北辙。

全民健身既然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提倡老年人多运动、科学运动之外,还需要建构一种养老服务的体系,使得养老服务品牌得到应有的提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现有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现有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养老服务品牌。体育健身服务系统的加入,将使我国现实社会原有的养老体系更加充实、完善,全民健身养老服务更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体育健身和养老服务的平台是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多集中在社区公共场所,因此社区修建健身路径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会使老年人的平常生活与健身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甚至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同时,在承担全民健身服务责任方面,学校体育馆也可成为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早在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中便明确规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可以选择性地向附近社会居民开放。”*范晓婷、张茂聪:《服务功能视角下大学资源与社会共享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体育场馆的数量的规模固然可以极大地满足老年人健身的需求,但远离老年人生活区的场馆往往远水不解近渴。因此,健身路径建设便尤为迫切。目前,健身路径数量建设不均衡,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使全民健身活动更好地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在社区里营造多种与之相关的服务资源,将体育健身与养老服务混合成一体,这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包容性和可行性,还可以为全社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促成代际文化的传承。对此,有学者认为:“在产业汇集部分,跟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体育健身俱乐部为了提高自己在本地区与其他品牌的竞争力从而运用适应周围环境的方法,从而就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健身的产业纽带,它是以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休闲产业。”*马德浩、季浏:《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提升我国国民体育健身投资的意义与策略研究》,《体育科学》2014年第10期。显然,休闲产业正是基于全民健身的服务性产业,其对养老服务品牌的建设功不可没。

二是通过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促成养老服务品牌的自我更新。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提升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随着年龄的日益增加,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水平逐渐减弱,随之进入易患疾病的时期,与此同时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也会加大,由此就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这种压力对于社会医疗保障来说不仅仅是一项巨大支出,因疾病所带来的后遗症也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相互矛盾就会阻碍社会基本养老制度的发展。老年人经常进行体育活动不但能够减少因身体疾病等原因产生的社会压力,而且也能够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从而促使老年健身等有关产业更好地发展,最终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实际上,“在我国,与体育健身休闲事业有关的从业人数以及增加值都在迅速发展。如2007年我国从事体育健身休闲事业的人约为12万人,实现增加值47亿元;2007年约为14万人,实现增加值59亿元;2008年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4.9万人,实现增加值75亿元”*马德浩、季浏:《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提升我国国民体育健身投资的意义与策略研究》,《体育科学》2014年第10期。。这就说明,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经济发展又与养老服务品牌建设关系密切。至于养老服务品牌形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如医疗费用开支的减少),其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通过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促成养老服务品牌的良性发展。增进老年人身心和谐发展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前提。退休之后,老年人的活动区域由社会范围逐渐缩小到家族、社区范围。而且随着我国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数量的逐渐增加,老年人需要通过一些积极的方式去更好地排解由孤独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而坚持体育锻炼就是老年人应对闲暇生活的主要方式。我国应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特征,建立和发展一些有关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服务行业,经常组织老年人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活动,这不但能使老人的体质增强,也能够给老人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彼此交流的空间。老年人通过进行一系列健身运动,进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变的文化交流,可以延缓老年人由于孤独或空虚所带来的各种消极情绪。因此,老年健身服务产业的发展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其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最终能够保证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提升。自然,这也将极大地催生一大批养老服务品牌,促成养老服务品牌的良性发展。

既然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切实推进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的发展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体育服务的深度融合。要建立以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为主导、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辅助,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和谐发展的健康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本、社区为依靠、机构为支持的,功能全面、规模适中、涵盖整个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布局合理、广泛覆盖的体育健身设施体系。产业链复杂,上下游波动较大,这就要求养老产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关注医疗保健、医疗护理、家政服务、娱乐休闲、日常消费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养老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李股长:《发改委加快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工程 10股有望受益》,http://blog.sina.com.

二是政府大力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社会资本问题。在一些政府扶持的资源丰富的区域,要大力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参股、联营、租赁等方法,采用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养老服务业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且形成一个大领域的产业群。目前,虽然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进展状况相对不错,但仍然有许多障碍,比如相关的产业集群尚未成为一个整体。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流动,规范执业行为。高校应增加与老年人养老保健有关的专业课,加强对此专业的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与老年人有关的医疗机构等。其他高等院校也要快速构建老年文化、老年心理、老年体育等相关专业学科,为占中国总人口五分之一的老年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是基础工作,要动员更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或者培训项目,培养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汪建初:《以老养老——未来中国养老模式构想》,http://news.youth.cn/jsxw/201412/t20141225_6342530.htm, 2014年12月。

四是提供老年人再教育计划,以老养老。我国老年人口具有低龄老人(60-69岁)居多、平均带病期较平均、健康期长等特点,应当组织低龄老人学习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建立健全一整套老年人教育培训计划,使他们既能自己受益,又能成为指导他人的社会志愿者。也就是说,“以老养老”模式是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根本上,建立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三者统一的老年养生体系,从老人的生理、心理、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发现开掘出老年人的生命活力,并且通过互联网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养老事业,让各界人士都来参与养老事业,建造一个新的模式,有利于社会其他养老资源的聚集,实现全民关注、全社会努力的养老工作局面。

总的来说,发展老年健身服务仍然需要学术界和社会人士的继续研究,而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研究仍然任重道远。借鉴国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经验,应重视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广泛开拓资金来源,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促成服务队伍专业化、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化、服务内容多样化。同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未老先衰”的老龄化特点,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老年健身服务养老体系,逐渐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满足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需求,最终以品牌的影响力来推动我国整个养老体系的提升,建立和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李宗刚

The Study of Pension Service Brands Based on National Fitness

Ge Shul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stepped into the aging society in 2000 and then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emerged. Hence, the issue of elderly care is facing a serious situation now. So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we aim to summarize the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pension mode in such links as service objects, service conten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pension service brands so as to finally improve physical quality and health of the elderly and to satisfy their demand for a higher quality of living.

national fitness; old-age service system; aging

2017-02-18

葛书林(1964— ),男,安徽宿州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全民健身的养老服务品牌研究”(15CTYJ10)的阶段性成果。

G80-05

A

1001-5973(2017)03-0048-09

猜你喜欢

全民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全民·爱·阅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可持续全民医保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