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2017-04-14
(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49团学校 新疆 图木舒克 843809)
前言:数学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为学生夯实数学基础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度重视数学理论的讲解过程,将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对新课改政策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并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指导原则,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数学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将二者进行充分融合,从而真正发挥初中数学的教学意义。
1 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兴趣对于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驱使作用。尽管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以数学知识作为主体,其中也包含很多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1]。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结合点,采用合适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我国的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努力计算圆周率的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视频的内容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下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故事,这个成就比下欧洲提前了1000多年,从而增加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故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拼搏意识。
2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在现代基础教育体系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合作关系。因此,教师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搭建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在严肃的数学课堂当中,很多学生会对数学课程产生畏难心理,无法真正融入教师讲解的内容当中[2]。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畏难心理。在现代初中课堂当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应该从情感角度在讲解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与竞争活动
新课改教育政策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来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适当开展一些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学生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思考数学知识当中。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程度的磨练,从而使其更有勇气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难题[3]。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二次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探究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在性质以及图像等方面存在哪些区别”。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很大的区别,学生通过在小组中发言以及讨论的过程中,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当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设计一些竞争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答题闯关”的环节,教师按照难易程度为学生设计几道练习题,每道题是一个关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成功闯关。
结论:综上所述,新课改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对初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进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并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以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与竞争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本文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