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7-04-14
(浦北县安石镇平山小学 广西 钦州 535327)
前言:“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和主线,通过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解题习惯,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基本方式之一,为了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需要教师将“问题导学”与具体的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发挥。
1 明确问题导学的目的,提高导学的效果
问题导学是重要的课堂引入方式,但是不当的问题导学则会影响学生们的思路,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的真正目的。比如在学习乘法时,教师希望学生们认真观察图示中小朋友的分法和数量,但是提问时却说“学生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那么学生们只能直白地说出“有小朋友在数数、在画画、在游戏”并不能一下子就回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导学的目的,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几个人?如果你能直接看出图中共有几个人吗?”以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来推进学生的思路变迁[1]。这样的问题导学会使得教学的目的得以明确,学生也不用再猜测教师提问的真正目的,从而提高了导学的效果。
2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吸引力
问题的情境模式是课堂的开端,决定着课堂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学生是否能对课堂产生兴趣,如果教师不重视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就盲目地进行问题的情境模式。如果情境中题目设置太简单,就会让学生认为课堂也简单,不会重视课堂的听讲,但如果设置太难,那么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学生难以承受,因此需要对学生对症下药,吸引学生们的目光。此外,对于情境的选择也需要因地制宜[2]。教师要善于采用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情境进行预设,过多的采用课本的情境预设则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学生们都很喜欢小猪佩奇,教师就可以将乘法学习中的小朋友分组活动的情境设置为小猪佩奇卖水果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会比直接来借鉴书中的情境要好许多。
3 进行小组的合作,实现问题的探索
小组合作是“问题导学”模式的创新。教师进行问题时,通常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但是教师去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导学方式并不能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些学生甚至会对这样的问题方式感到惧怕,害怕因为自己的回答不正确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而问题导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提问模式,那么如何可以体现出教学的创新。因此可以将小组的合作探究引入到问题导学之中[3]。在具体运用时,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之下,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小组进行自由的提问,教师可以选取几个比较符合主题的问题,分配给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如果学生小组们提不出与导学有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直接将问题交给小组们进行讨论,这样比较灵活的“问题导学”模式,就是希望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问题的创新,但是无论是哪种创新的模式,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教学的基本原则。
结语:“问题导学”是引发学生关注,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重要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问题导学”的基本教学实践时,教师要重视知识迁移对于提高导学效果的积极影响,从问题的情境预设中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并重视合作小组对于问题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自主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