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2017-04-14
(兰陵县向城镇中心小学 山东 临沂 277700)
前言:“教育生态学”主要是指在生态学范式原理、方法的指导之下,以符合生态规律的方式处理教育活动与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借助生态学的原理彰显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系统。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之下,小学语文课堂应具备和谐互动、人文开放、全面发展的特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彰显语文课堂的激情与活力。由此可见,教育生态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本文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域之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1 打造多元化的物质环境系统,激发创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域之下打造多元化的物质环境系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积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确保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稳定、舒畅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当中,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兴趣的目的[1]。
对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物质环境系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价值,根据教学内容主题的不同设计相应的座位编排方式,如小组式排位法主要应用于师生交流讨论活动,圆形排位法主要应用于生生互动活动,扇形排位法主要应用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平等交流活动中等。
2 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主体系统,唤醒生态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域之下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主体系统,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引领,尊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语文知识点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驱动者,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主体系统,充分唤醒教师与学生的生态意识[2]。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蝙蝠和雷达》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讨论小组,教师为学生出示一张实验表,各小组成员在讨论研究过程中填写并完成实验表格,具体内容包括实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还需要围绕“蝙蝠在夜间怎样配合探路”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研究成果,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性的引导与归纳。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实现了在课堂中的双向互动,并且极大程度上彰显学生主体性。
3 完善丰富性的教学内容系统,扩展思维深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域之下,积极迎合当前教育改革潮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系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将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以整理,随后扩展至其主题作品,进而加深对语文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达到扩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效果[3]。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赵州桥》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赵州桥物理科学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科的知识点逐步扩展至社会科学领域,加强语文教育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面向生活,引导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与建筑桥梁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4 创设优质性的精神情感系统,提高教学实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构建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要具备开放自由、和谐智慧、情境精神等多重特征,在为学生讲解语文教材文本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教材知识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借助教材文本中所传递的“情”成为搭建师生“情”的桥梁,并将此看作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线的突破口,以“情”熏陶、感染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晏子使楚》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别扮演《晏子使楚》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在情景表演中主动了解楚王、晏子等人物的心理情绪特点,将教材中的抽象文字转换为具体、真实、鲜活的情景,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揣摩提供便捷途径,从而更好地挖掘学生智慧潜能,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结: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生态学相关内容的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打造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物质环境系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同时,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之下,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明确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角色,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主体系统,迎合时代发展形势逐步完善教学内容系统,达到扩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创造优质良好的精神情感系统,调动学生的主观情感,通过各类子系统的和谐运作构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