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识字教学公开课带来的思考

2017-04-14

数码设计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乌鸦蘑菇

(重庆市彭水县万足镇中心校 重庆 彭水 409612)

我这堂教学设计,是本着趣味教学的思想来设计的,让学生在愉快中接触识字的方法,受到启发。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从学习汉字中,开启智慧的大门。我发现汉字里面本身就蕴涵着无穷的智慧。新教材识字教学的量的确太大,教学时,稍不注意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只要能像乌鸦那样想想办法,也能进行有趣教学。

本文原来是人教版的经典教材,更是闻名中外的典型故事,去年又是重庆西师版教材中引人注目的一课。所以各种上法都有人认真研究和实验过。不过以前他们上的都是阅读教学。我们这次上的却是识字教学,课件难找,专门的有研究性的识字教学教案几乎没有,基本上是点到为止。为了多快好省地了解课文内容,快步进入生字教学的环节,我在教学中就引用了一点现有的教学资源(网上下载了阅读教学课件),利用了其中的动画。这样,乌鸦喝水的全部过程都能明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直接了当地把图像、声音绘声绘色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因为识字教学也应该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小孩子最爱看动画片了,而且一看就懂,似乎比我们成人还看得快,看得仔细,看动画片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我设计的是看动画片两次以上,结果上课时只看了一次,我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居然能回答得比较合意,这使我出乎意料。当然,我们就顺利地快速地踏入了识字教学的环节。

在教学“乌”字时,我用简笔画画了一只鸟,再放课件,让孩子们观察乌鸦的真实照片,乌鸦全身都是黑的,看不清乌鸦的眼睛,老师相机擦去简笔画鸟的眼睛(一点),再写一个乌字。所以得出结论:乌鸦的乌字里面没有一点,跟鸟字很相像。

由于孩子精力集中的时间短。因此在教学么字时,充分利用幻灯片上我精心选择的一幅卡通相框图,图意是一个大蘑菇带着几个小蘑菇来到镜框前照照相。我恰好把“么”字放在相框中间,就好像一块小黑板上写了一个“么”字。编上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生字的轻松愉快。故事是这样的:秋天到了,蘑菇老师带着几个小学生来到村庄里秋游,看到一块小黑板上写了一个(“么”)字。蘑菇老师幽默地说:“咦,公鸡怎么少了一根毛呢?”学生说:“快去找找吧。”老师笑了。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么”字就是公字少一捺。也就是好比公鸡少了一根毛。于是得出顺口溜:公鸡丢了一根毛,蘑菇学生到处找。么么么,公字少捺就是么。学生很快有趣地认识了这个“么”字。

办法的“办”字,对于初学汉字的学生来说,很不容易识记。我凭直觉理解办字,意在努力想办法,一着急就冒出了两颗汗水。再加上我挑选了一副凑巧的卡通相框图—一个小女孩双手托着下巴,坐在椅子上,似乎在想什么。把“办”字放在镜框里面。于是我巧编了小小的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坐在椅子上正在帮助乌鸦想办法,因为一时想不出来,所以急得直冒汗。“办”字两边的点不正像脸颊两边渗出的两颗汗水吗?于是我又编了顺口溜:不知怎么办,急出两颗汗,办办办,办法的办。让学生多念几遍,强化识记。再把“办”字融入课文的原句中念句子:乌鸦想了想,哦,我有办法了……我为了让学生记住什么的“什”字,还叫他们玩了小小的趣味游戏:用四根小棒在书桌上摆出“什”字。使孩子们在识字中体验快乐。

我可以说,教学这课的生字,已经想尽了千方百计让学生识记生字音、形、义。但由于生字太多。我又想把自己的理念,设计,自己的作品全都展示在这堂公开课上。可是时间不等人啊,生字书写就没完成。

这堂课,我觉得自己重在展示创作,而没有仔细推敲一些上下过渡的艺术,更没有注意时间和内容的安排。我原认为生字是割离开的,其实对于故事中的生字是有联系的。过后方知,比如:从乌字过渡到只字,就可以问生:乌鸦是讲个数还是讲只数?这样就能自然引出“只”字,并且强调乌鸦是一只一只的。再比如:乌鸦想出的办法是什么?就可以引出“什么”这两个生字。生字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效果会更好。

我个人认为,识字教学未必要把一课的全部生字都摆出来放在一个课时来学。如果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的话,效果会好得多。“放、有、办”这三个生字,完全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来学。这样,把教学任务分配好,把难度缩小,才有利于更好的教学,学生也才能有效地接受和消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百条建议里,其中就告诉我们,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该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这条建议使我对识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将启迪着我去更加深入地探索。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乌鸦蘑菇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小乌鸦
乌鸦喝水后传
爆图团
蘑菇
蘑菇伞
乌鸦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