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7-04-14施晓鹏
施晓鹏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施晓鹏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其自身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只将美术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授,忽视了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师往往都是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即“以教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忽视了对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明白审美教育可以通过美术课程实施,意识到审美能力对个人身心素质等各方面养成的重要意义,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的关注。
高校美术 审美能力 重要性 具体途径
美术学科过去在我国一直是以应试教育课程的形式存在,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都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原有的美术教学只是教授一些绘画技巧和极其简单的美术欣赏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虽然我国的经济和教育在持续发展与进步,但是我国美术的发展较为缓慢,优秀艺术作品出现的也比较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这句名言所说的,自然与生活中是存在美的,但要看你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即有没有审美能力。所以,改变传统固有的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将重点转移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对加快我国美术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美术欣赏,总体上来讲它是一种从身体感受到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研究发现,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直觉感知能力、审美感情体验能力、审美记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软实力对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美术教学工作直接用文化和艺术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1]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适应大环境的改变,美术教学工作需要变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对绘画技巧的磨炼与艺术作品的欣赏,也要让学生尝试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分析肢体动作、解析语言和展示艺术作品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和感知生活中事物的美好,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及欣赏水平会随之提高,对美的感悟力也会增强,这也有利于提高美术课程学习效果。随后,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展现主观能动性去创作美,渐渐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特点,树立适合自己的审美观念。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术教育列入我国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充分肯定了美术教育的作用。培养审美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能熏陶学生的审美艺术和情操,逐渐提升其艺术气质、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向着积极方向前进。
美术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方法
教育事业发展至今,人们对教育大概形成了一个统一,即教学不是简单地知识传播,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老师在教学时能不能引起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兴趣、能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教学、能不能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等都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美术教育的内容及方式较为枯燥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根据已有教材或是既定的方案进行教授,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课体系,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另外,高校中美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都是老师教案结合简单的艺术作品对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讲解,基本上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照本宣科地教授。[2]学生不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不能充分感受到美术带来的独特美感与体验,自然也就很难在审美上产生共鸣。美术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互相合作与交流。老师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主动去感受艺术情感和体会艺术形象,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另外,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学生每天都在大量接受着外界的信息,他们可能对老师讲解的优秀艺术作品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当代时事,对一些特定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2.合理规划美术课程分布
现在美术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即教授绘画技巧为主的课程和美术欣赏为主的课程,但是这两者存在一个明显的比例失衡问题。部分高校为了升学问题几乎全部课程都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技巧和基本技术,很少讲授美术欣赏等涉及精神或意识层面的课程。而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绝大部分是通过后者进行,所以教师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一方面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状态增加艺术修养课和相关理论课,加深他们对本课程发展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将其他学科加入美术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文学和音乐。中国古代的优秀画作往往都会被题上一首优秀的诗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和美术自古不分家,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音和画的搭配都是极其美妙的。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作品的人文背景进行讲解,充分挖掘其内涵,让学生从作品中吸收文学及艺术养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将不同理念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其思路得到拓宽,理念得到改变,引导他们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而不是框在一个固定模式里边。
3.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美术作品
对同一幅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授课教师只是从一个或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很难将学生带入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拓展造成很大限制,所以要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3]首先是人对画作的直观视觉感受,如《清明上河图》中人山人海的景象,《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齐白石的《虾》在水中嬉戏的情趣,耶稣与众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说出“你们当中有人出卖我”时,门徒们惊奇讶异的神情动态。然后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鉴赏,通常是指画作的技巧,有色彩、表现手法和画面构图等。如齐白石的《虾》使用水墨技法,仅用简单的色彩和笔触就将群虾嬉戏景象呈现出来,将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梵高的《阿尔的吊桥》使用非常强烈的色彩,用粗犷的线条与有力的笔触去描绘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种明快洒脱的感觉。教师还可以讲讲作品相关的分析,或者作者的一些小八卦、爱好、趣闻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解傅抱石和关山月合画《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国画时,傅以酒代茶,喝完酒再去作画的趣事。最后,在对作品进行欣赏时要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如《清明上河图》表面上描绘的是汴京的繁荣,但实际是在对北宋末期消防殆尽、文武相争等现象的影射。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耶稣与犹大的斗争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展现的是社会光明势力与黑暗势力的冲突。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可以增加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兴趣,进而陶冶其审美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用多元化的教育替代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进行培养。美术教学要学习其他学科的改革模式,不仅要强调对学生绘画技巧等基础的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而增强其创作表达能力使其人文艺术素养和专业技术素养共同进步。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授者和受教者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着急,要循序渐进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最终目标前进。
[1]肇起越:《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2 卷第1期,第109-110页。
[2]孙耀:《美术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第193-194页。
[3]刘亚梅:《论高校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109-110页。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 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