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合理化的宏观结构与经济效益探析
2017-04-14秦黎丽
秦黎丽
高等教育合理化的宏观结构与经济效益探析
秦黎丽
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教育结构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现状分析,从经济效益更大化的立场出发,提出合理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优化途径,进一步深入合理化的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有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等教育 合理化 宏观结构 经济效益
在知识和信息化的时代,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手段,是社会各项体制体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必要组成。具有合理宏观机构的高等教育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在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投入一笔教育资金,可以为经济社会创造相应甚至超额的收入,这就在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联系。因此,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进行合理化构架是十分必要的。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与经济效益概述
1.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
所谓高等教育是指具有中等教育资质的学生,按照社会需要或个人喜好,在教育部或国家直属部门成立的高等学校中接受不同层次和专业的专职教育。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为完成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具有的学科、教育资源分配等机构,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1]不同结构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复杂多样的高等教育结构对应着庞大的社会系统。因此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与社会的复杂社会功能是一一对应的。
从社会学分析,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具有分层和流动性的特点。分层是指入学大学生需要结构不同层次和学科的教育,这与社会不同的职业需求是相关联的。合理的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对各行业的需求,分层次、分科类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以满足社会需要。[2]流动性是指人们社会地位或社会等级的变化。通过结构高等教育,可以提升个体对资源的竞争能力,从而使个人在同等社会阶层中具有了等级竞争力。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流动性是刺激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
2.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计算对高等教育的人财投入与高等教育的成果输出来衡量。高等教育的投入是指所有用于高等教育的人力、财力耗费,输出则是指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的经济转化能力等。教育输出与投入的比例越高,则表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越高。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影响因素研究
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分配不均。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布局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是高等教育在各区域间存在的教育规模不均衡。从宏观层面分,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东中西三地区不均衡问题,即整体的教育规模是东部高于中部,而中部又优于西部。从微观层面分析,虽然同属于东部地区,在省级城市与市级城市之间的师资水平、办学效益等也存在较大差异。[4]有研究指出,由于中西部地区存在人口、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使得该地区的教育规模等也存在明显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生源的扩招,这种区域不均衡性有所减弱,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次,高等教育存在区域间的财政支持投入不均衡。区域的财政投入除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投入外,还与当地的经济收入密切相关。最后,在高考录取上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一直以来最受争议的话题,当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布局存在的较大问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相应。在大众化进程中,虽然这种不均衡性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因素来看,这种不均衡性是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消除的。
2.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可以看成是政府权力——外界市场——内部发展之间的协调作用,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人口发展、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
首先,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外部政治环境的变革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内部的格调调整。在我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治大力扶植重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许多以钢铁冶炼、机械重工、矿产开发为主的高等院校得以迅速发展,而在经济贸易行业走俏的今天,各种经济贸易相关产业又遍地开花。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的政治是引导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因素。高等教育的教育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区域经济实力越雄厚,高等教育发展越好。另一方面,当地的经济水平越高对高水平教育的需求也越大,这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再次,是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非关键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宏观格局与人口布局是相互呼应的。如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两大城市,高水平教育学府也大多分布在这两个城市中。因此,人口数量多则潜在生源量大,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最后,是地理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分布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一般近海区域、交通发达的地区,高校的数量和水平会优于内陆、交通不发达城市。
合理化高等教育结构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高等教育的输出成果与人财投入的比值。要想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则需要将高等教育成果最大化或尽可能的减少人财投入,而第二种途径实质上是不可取的。
1.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优化
教育资源是指可以维持高等教育互动正常运行的,可被直接或间接使用的所有资源。一般可分为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6]高等教育的财力资源一般通过国家正常挑拨或者社会和个人的筹措,用以维持正常活动。物力资源则主要变现为高等教育所需的建筑、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
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关键组成,包括教育人力资源,科研人力资源、辅助服务人力资源等。其中教育和科研人力资源是最具优化性质的资源,也是影响高等教育输出成果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7]信息资源是指高等教育中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思维等。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将信息资源转化为受教者的输出成果,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由此得出,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主要是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从根本上提高输出成果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优化高等教育所需的财力和物力资源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如实现高校设施的多途径多频率应用,合理规划高校土地资源等。
2.高等教育的输出成果优化
高等教育的输出成果可以用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来衡量。一方面,衡量高等教育水平需要评估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期是否满足社会需要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来衡量。优化人才培养,不仅是指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还需要培养多种类、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基本素质,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既可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基础服务,还可以满足社会某行业的高水平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程度,创造真正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可以是经济方面,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另外,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可以表现为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或新观念等。
总结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体系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优化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可以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有助于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知识、技术等实际或观念生产力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
[1]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郝克明、汪永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第61-62页。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赵建柱、王志强、郑培爱:《从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76-78页。
[5]陈上仁:《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及其解决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3期,第45-47页。
[6]吴菲菲:《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第9期,第120-128页。
[7]杨雅清、高志军、李景春:《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资源配置的途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56-58页。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