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语言的后现代性
2017-04-14刘佳
刘佳
论新媒体语言的后现代性
刘佳
数字网络和移动媒体创建的自媒体平台让平民主义得以实现,这使来自民间的新媒体语言层出不穷并迅速传播,其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力超乎想象。 新媒体语言表现出来的大众化、娱乐化、游戏化的特点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分析时下新媒体语言的后现代性能使新媒体语言产生的根源、特点和规律浮现出来,大众由此可以辨证地认识新媒体语言,更加理性地传播和使用它。
新媒体语言 后现代性 大众化 游戏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非理性的战争、科技对人的异化现象,使人们不再相信传统的理性文明,这种颠覆传统价值观、消解中心主义论的非理性思潮应运而生,并受到大众的欢迎,随后便迅速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新科技、互联网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确切地说,它就是电动器械、电脑以及新媒体资讯高速流通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并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概括其特征,但它有很多明显的特点,例如,追求新奇、怪诞、娱乐;反对权威和等级制度;反对高雅,追求大众化与通俗化,甚至是粗俗;喜欢使用诙谐、模仿、讽刺等手法表现内容,而计算机网络文化所体现的开放性、非中心性、反权威性与后现代强调的理念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追求破碎性、边缘性、游戏性的文化,新媒体文化或者网络文化亦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十分密切。
后现代主义反映的是现代人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面对物对人、科技对人的异化,表现出的迷茫与焦虑的心理状态,对工业文明和理性失望之后,后现代主义者企图彻底反叛传统文化,反理性,他们消解中心,喜欢用大胆的煽动性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的碎片化、拼贴化以及粗俗化,体现了他们施虐和受虐、抑郁与狂躁的两极心态。而新媒体的语言也不谋而合地体现出了当代人急需释放压力的狂躁心态。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新是相对旧而言的,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的概念和含义也会发生变化,目前的新媒体就指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网络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产生于同一时间,同样波及的范围甚广,体现的价值理念都有很多相似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说明。
新媒体语言是伴随着移动网络和手机而出现的一种新形式,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在各新媒体交际与传播平台中普遍使用的,并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广泛传播或蔓延的精致新颖的词、短语、句子或片段等。[1]公认的新媒体语言的主体即网络媒体流行语。后现代主义关注人焦虑而空虚的精神状态,用荒诞、幽默和粗俗的语言反映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新媒体语言也以自己幽默、通俗、宣泄性的特点契合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交流需求,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性。
对语言神话的破坏
后现代主义者反叛传统语言所追求的深度,他们要瓦解语言神话,消解深度,使语言失去了神圣性,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是人人都可以理解和使用的日常消费。这个也正是新媒体语言的特点。
当今,随着手机这个新型的网络电子媒体的出现,无论是文化精英还是乡村老妇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新媒体语言要想被大众接受,产生广泛影响,就须力求浅显、通俗,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变得广泛化,失去了昔日的深度,成为人人可以享受的日常消费。
例如,在 2015年最流行的一句网络语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样固定模式的流行语没有传统文化语言所具有的深度与寓意,如口语一样浅显。任何层次、任何身份的人在强调某件事情或某些话的时候都会用到这句新媒体语言,这种语言成为一股强权力量,充满于一切事物、泛滥于一切事物,这是对语言的强暴,也是对语言的放纵。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性与物质文明是奴役和压迫人的根源,他们要反对理性,用非理性、放纵的态度和一切理性的东西作出彻底的决裂。新媒体语言的这种消解深度、广泛性的特点也能体现新媒体时代人在科技物质文明重压下的自我放纵。但这种广泛性的语言看似丰富了人们的日常表达,但实质上是对丰富语言与词汇作出了限制,对人的表达思维也是一种限制。
对精英文化的颠覆
随着微博、微信、手机 APP 等新媒体软件的出现,人人都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照片,普通人也能像明星一样在网络和公共视频中出现,新媒体技术使平民主义得以实现,原有的精英文化必然受到了损伤,而后现代主义说到底就表达了“传统精英文化受损”的状况,当代中国就处于一个巨大的文化落差之中,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在这里汇集,使当代中国文化变得混乱不堪却又奇妙绚丽。
后现代主义关心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后现代主义者不再相信传统理性与典雅,他们崇尚非理性,提倡反精英文化,用通俗、甚至是粗俗的语言来替代传统高雅的语言,在很多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中,色情的、污秽不堪的语言和句子比比皆是,在新媒体技术时代,人被科技物质异化,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当代人通过发泄或追求娱乐来释放自己的生存焦虑感。
新媒体语言来自大众网民,来自民间,很多青年网民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狂潮下生长起来的,思想观念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再加之网民在相互交流或发表言论的时候都匿名隐藏在传播媒介之后,当人们内心焦虑和不痛快时可以不受道德理性约束,毫无顾忌地用粗俗的语言发泄这些不良情绪,一些粗俗的语言有其固定模式,在表达不满情绪时可以通用,比如近来流行的“屌丝”“逼格”等,这些粗俗的词语借着新媒体的传播平台迅速扩散,为大众所接受,就连很多新闻编辑在稿件中都会用到这些词。
新媒体语言的粗俗化,是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一种挑战,它像后现代主义的语言一样,是崇尚非理性的结果,其背后也同样隐藏着现代人空虚沉重的生存状态。
语言文字的游戏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的理念是反叛传统,追求奇异,反叛崇高与庄严,在很多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人物一方面以游戏、调侃的态度说话,达到幽默和娱乐的目的;另一方面,作者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游戏化,故意摆弄文字,用游戏的态度玩弄语言,来达到幽默和反讽的效果,比如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里面:“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可以停止飞行,任何想停止飞行的人必须自己提出申请,而提出申请的人都不可能是疯子,因此他不可能停止飞行。”[2]作品中佩克姆将军的口头禅是: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这种调侃的说话态度,制造出了幽默的效果。新媒体语言也体现出了反传统的特点,肆意地标新立异,进行文字游戏,比如 2015年的一句流行语:“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如果将才华和脸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这种幽默感就会消失,通过随意更改文字的位置来达到幽默效果的新媒体语言还有“不要谈感情,谈感情太伤钱”。
随意摆弄文字还有“然并卵”,按照传统语言的语法规则,这三个字是怎么都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的,但是新媒体语言者故意拿出这样的词来搞怪,用这样的语言来幽默地嘲讽自己付出没有得到回报的行为。除此之外的三字经还有“秀分快”、“上交国”等,再如“我想静静”,利用文字本身的歧义性制造语言的幽默感。
最近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网络用语“吓死宝宝了”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宝宝心里苦”等,任何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以宝宝自居,这就是通过游戏、调侃的说话态度实现了语言文字的游戏化。
语言的游戏化体现了当代人对狂欢与娱乐的渴望与追求,说到底,对于娱乐的无限追求还是源于现代人极想摆脱焦虑与压力的心理。
消解中心,抗拒权威
在后现代主义者眼里,没有中心和权威,也没有奴役、压迫和压抑,他们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人和事物,一切中心主义的、权威的都是他们要摧毁的。而新媒体语言也体现出与之相似的特点。
例如,一条流行的手机短信:“最近好吗?我只有你一个朋友了!老萨被害了,国荣走了,拉登联系不上,普京太忙,只有比尔·盖茨给我打过几次电话,但每次都是借钱!”这条信息的编者将国家元首、明星、富翁和自己拉在了同一位置上,不仅如此,这些高高在上的人物甚至成了他要嘲笑和调侃的对象,这种语言文字的娱乐性体现的是思想的狂欢化,这体现出了普通人潜意识中对权威和等级抗拒的欲望。
后现代主义者喜欢戏仿权威和经典,却将权威和经典中的崇高和严肃消解为娱乐或游戏,他们经常随意地篡改、挪用、置换不同学科的术语,他们取消或抹杀了“抄袭”和“剽窃”的现代意义,取消“作者”和“文本”的法权关系。[3]
而在新媒体语言中,这样的情况也不胜枚举。例如,关于雾霾,在新媒体平台上流行着《霾愁》:
……
小时候
口罩是我的小小恐惧
我在这头
护士的针头在那头
后来呢
口罩是 03年的集体记忆
我在这头
SARS 在那头
而现在
口罩是路人的防霾武器
我在这头
却看不清
谁在那头
本来著名作家余光中写的经典诗歌《乡愁》是崇高而严肃的,作者与诗歌文本之间的法权关系也是固定的,但是经过篡改,将其中优美的文学意向置换成了医学术语,作者与文本之间固定的法权关系被消解了,一切稳定的中心、文学的崇高与权威在这样的新媒体语言中消失殆尽,其实这从本质上说就是将诗歌与护士打针、SARS、雾霾这些独立性的碎片拼凑在一起实现了新媒体语言内容的游戏化。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世界的时候,它也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和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语言的编者与使用者无疑在思想上也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新媒体语言的幽默、可爱、创新是对常规的传统语言的一种突破,给现代人缓解压力带来了益处。它的游戏性与狂欢性拉近了语言交流者的距离。但是新媒体语言的粗俗、不规范的表达,即任意玩弄文字、过分地消解中心,强调碎片化的拼凑与粘贴都是对语言的践踏与强暴。新媒体语言因其流行广泛,在表达相似情绪的时候,很容易让所有人都使用相同的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束缚了当代人的语言思维和对丰富语言词汇的探索及使用。因此,现代人尤其是新闻编辑应辨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只有理性传播和使用新媒体语言才能更好地建设人类文明。
[1]张薇娜:《论 新媒体 语 言的特点 》,硕士论文 ,郑 州 大 学,2014,7。
[2]聂珍钊:《外国文学史(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83页。
[3]朱银端:《网络伦理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166页。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 陕西西安
本论文为 2016年陕西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转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6JK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