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血竭剂型的研究进展

2017-04-14马乃荣陈梅姜婷婷曹志尉刘影陈晨

当代医学 2017年31期
关键词:血竭微胶囊黄酮

马乃荣,陈梅,姜婷婷,曹志尉,刘影,陈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护理部,江苏 淮安 223300)

龙血竭剂型的研究进展

马乃荣,陈梅,姜婷婷,曹志尉,刘影,陈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护理部,江苏 淮安 223300)

近年来,龙血竭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但其上市剂型仅有散剂、胶囊剂和片剂。目前,虽然各种缓释剂型已研发出,且可明显提高龙血竭的溶出度,但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尚未应用于临床实践。这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龙血竭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软坚散结、生肌敛疮的功效,在临床有很好的效用。目前临床常见剂型及药物浓度还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通过对其提取工艺的研究,增加其溶出度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龙血竭;剂型;龙血竭总黄酮;溶出度;提取工艺

龙血竭,即滇龙血竭[1],主产于云南,从百合科植物剑叶龙血树中获得,树皮割破后会流出殷红的汁液,龙血竭就是从汁液中提取的。为红棕色至黑棕色的不规则块状或片状,有光泽,质地较脆,结构有空隙,有些附有少量红棕色粉末。微有清香,嚼起来微有涩味,有炭粒感并轻微粘牙,物理特性为可溶于甲醇、乙醇或稀碱液,不溶于水、乙醚和稀酸溶液[2]。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龙血竭含有血竭红素、血竭素、去甲血竭红素、去甲血竭素、松香酸及苯甲酸等,中医发现它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软坚散结、生肌敛疮之功效,在《本草纲目》中有活血之圣药的美誉[3],主要用于外伤出血、溃疡不敛、跌打损伤、瘀滞等症,同时还有消炎、镇痛、抗菌、降血糖、降血脂、抗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肌细胞、抗肺纤维化、改变血液流变学、降低NOS活性、促进表皮修复的作用[4-5]。龙血竭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压疮、糖尿病皮肤溃疡、软组织损伤等[6-10],现将近10年来龙血竭的各种不同剂型的制备工艺及优缺点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如下。

1 微胶囊

由于市面销售的龙血竭产品主要是将龙血竭粉碎后直接灌装的胶囊剂型,而龙血竭由于其物理特性,水溶性极差,从而导致生物利用度低,严重影响了疗效的发挥。2006年,洪宗国等[11]利用固体龙血竭溶于乙醇而不溶于水的性质,将龙血竭乙醇溶液滴入溶有囊材明胶的水溶液中,当产生初生态微晶时立刻进行包裹,制备成功了纳米龙血竭微胶囊。这种纳米龙血竭微胶囊就是用明胶将龙血竭包埋起来,让后缓慢释放龙血竭,从而使药物作用更长效、更稳定。由于形成的微胶囊有各种不同的粒径,洪宗国等[11]用高速冷冻离心机将其分离后,还得到了不同粒径型的龙血竭微胶囊,其中,粒径小于100纳米的微胶囊,由于其微粒小,可制成针剂,粒径大的微胶囊则制成粉剂、片剂或者软胶囊使用。但是纳米龙血竭微胶囊的成膜材料是明胶,虽然它无毒、价格低廉、有良好的成膜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但是如果微胶囊单纯以明胶为基材,由于明胶的水溶性,胶囊壁很快溶解,使芯材很快释放,这就限制了微胶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而加入交联剂又会使药品过于昂贵,这一难题在2013终于有了解决方案。井乐刚等[12]采用植物中广泛存在、价格低廉的阿魏酸为交联剂,制备出的复合维生素微胶囊,包埋芯材率高、球形度高、直径大小均匀一致、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未来可以期待这一成膜技术能应用于龙血竭的制作工艺,从而使龙血竭更能做到长效缓释。

2 固体分散体

由于龙血竭中黄酮难溶于水,易溶于95%乙醇[2],为提高黄酮在水中的溶出度,2007年,乔淑娟等[13]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将龙血竭制成了固体分散体。固体分散体[14]是指将一种或多种药物以分子、胶态、无定形物、超细结晶等状态分散于某一固体载体中,使药物达到纳米级高度分散状态,以此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溶解度、溶出速率、稳定性,从而使药物具有缓释效果。乔淑娟[13]在实验中将龙血竭与pluronicF68以1:4(质量比)的比例通过物理混合后,以溶剂熔融法制成固体分散剂,保证了龙血竭的有效成分以分子状态在适宜的温度下与辅料充分混合,使其分散程度大大提高,最终发现溶出度比龙血竭与载体的物理混合物增大了近五倍。

3 环糊精包合剂

β-环糊精是由7个葡萄糖残基形成的环状低聚糖化台物,由于包合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口服无毒、并且能将药物分子以物理方式包合进它的空洞中,从而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及味道,降低刺激性,改善药物的口感,增强制剂的稳定性,大大增加药品生物利用度及患者服药的顺应性,因而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15]。由于龙血竭有涩味,韩彬彬等[16]将龙血竭研磨成细粉和B-环糊精以质量比1:4投料,常温下加约为环糊精质量3倍的水,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半小时,加热60℃下滴加稀NaOH溶液至pH 10.0,继续保温搅拌1 h,冷却至室温后,缓慢滴加稀酸至中性,继续搅拌数小时,50℃以下减压除水,室温真空干燥得到红色龙血竭β-环糊精包合物。再将龙血竭含量约为20%的龙血竭β-环糊精包合物与常用辅料按比例混合,过100目筛混匀,用75%乙醇制软材,过20目筛湿法制成颗粒,然后在60℃烘箱中干燥5 h,过20目筛整粒,在干颗粒中加入处方量的硬脂酸镁(200筛)混合2~3 min,用7 kg左右压力压片,最终制成龙血竭包合片。龙血竭包合片在体外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试验中结果显示:达同等效果时,所需包合物的剂量约为龙血竭的1/2;同等剂量时,包合物在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药物疗效大大高于未经包合的龙血竭,证明其生物利用度和药理活性比龙血竭均显著提高。

4 缓释滴丸

由于缓释滴丸具有能够在控制药物释放的同时增加药物溶解度,从而增加药物吸收,稳定血药浓度,达到长效和高效并存的特性。因此,2010年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固体分散技术,以硬脂酸为骨架材料,以聚乙二醇-4000为致孔剂,将龙血竭药材粉末和适量的基质,置于85℃的水浴中,加热使其充分熔融,然后将熔融液倒入滴丸制备机中,保温15 min,然后以20滴/分钟的速度滴入冷凝剂液体石蜡,滴口直径定为0.6 mm,等待成型后,收集滴丸,滴丸表面的液体石蜡用滤纸吸收掉后,在干燥器中放置24 h,制得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龙血竭缓释滴丸[17]。研究证明龙血竭滴丸能使龙血竭2 h累积释放量达到50%以上,10 h累积释放量达80%以上,这就做到了服用后既能够使龙血竭的血药浓度快速达到治疗范围,又能持续维持一定时间的药物浓度[17]。郑焱江等[18]的研究也证实了龙血竭滴丸的作用,他将龙血竭原料药组及龙血竭总酚滴丸高、中、低剂量组对比,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测定梗死体积。结果发现龙血竭总酚滴丸各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5 超微粉

由于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细胞在完整无损的情况下,其有效成分只能通过细胞壁释放出来。但经过超微粉碎后,粒度变得均匀细密,并可破碎细胞壁,增加了药材的表面积,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加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度,既保留了传统饮片的优点,又具有了良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吸附性和化学反应活性等[19]。2013年,鹿丽丽等[20]将龙血竭80目细粉(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Z110801)用FDV型原泰奇气引式粉碎机(佑崎有限公司)粉碎后制成不同粒径的龙血竭超微粉,并且实验发现:随着粒径的减小,龙血竭粉末越加细腻,颗粒感消失,吸湿性变强,体外溶出度提高。这个实验为龙血竭的超微粉入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6 龙血竭乙醇液

向金莲等[21]研究已证明:对家兔“急性血瘀症”模型,龙血竭能明显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刘芳等[22]研究也表明龙血竭能抑制体内外凝血酶活性,调节凝血和抗凝血的动态平衡,具有活血化瘀的药理作用。鉴于龙血竭的这一作用,余德文等[23]用龙血竭粉与75%乙醇以1∶2的比例浓度调制涂敷急性软组织损伤处,发现龙血竭乙醇溶液能使瘀血的吸收速度、肿胀及疼痛的消退速度加快,从而引起创伤组织的修复愈合加速,尤其是瘀血、肿胀的快速消退吸收,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7 乙酸乙酯提取物

屠鹏飞[24]等从龙血竭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黄酮类化合物,即龙血竭的总黄酮,它具有强大的抗炎镇痛作用。而陈素等[25]通过研究发现龙血竭总黄酮的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因为龙血竭总黄酮的镇痛作用不能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阻断。随后,陈玉立等[26]观察到龙血竭总黄酮的主要镇痛机制是阻滞神经传导,干预痛觉信息传导。龙血竭总黄酮对初级感觉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放电活动的抑制作用[27-28]干预了痛觉信息的传导过程,对中枢和外周痛觉信息传导起阻滞效应。并且龙血竭作用于牛蛙坐骨神经可使动作电位幅值明显下降,不应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

陈洪涛等[29]研究了龙血竭不同提取物对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龙血竭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并且提取物的降血糖效果能够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并可上调糖尿病小鼠GLUT4m RNA的表达,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另外,在给药时间较长时,氯仿溶剂也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说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存在黄酮-降血糖的主要成分。

8 软膏

由于软膏有较好的附着性、涂展性、使用及携带方便等优点,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龙血竭具有增强创面免疫细胞活性,促进创伤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创面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和组织修复的作用。为更好的发挥龙血竭的作用,于浩飞等[30]自制了含0.5%龙血竭粉末、40%乙醇提取物的PEG乳化型软膏。且将龙血竭软膏用于大鼠急性创伤实验,表明该软膏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无感染等不良反应,且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好。

9 固体分散体胶囊

谈增等[31]采用溶剂法研制龙血竭固体分散体粉末,在无水乙醇中将龙血竭粉末与PVP K30按1∶4配比后充分溶解,混合均匀后旋蒸除去有机溶剂,真空干燥、粉碎即可。同时用0号胶囊填充龙血竭固体分散体粉末,实验表明谈增所制成的分散体胶囊药物溶出度可高达至80%,是市售的龙血竭胶囊的溶出度的44倍,大大提高了龙血竭的溶解性能,改善了血竭的利用率。随后石雷等[32]的研究也证明了龙血竭固体分散体缓释胶囊60min累积溶出度为81.21%,而市售的龙血竭胶囊60 min累积溶出度仅为13.86%。

10 优化龙血竭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一般包括药材粉碎、溶剂提取、碱溶解和酸沉淀,屠鹏飞等[33]以总黄酮的含量为检测指标,对工艺中的提取溶剂、碱种类和浓度、pH值等进行试验,考察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物质的提取效率,最终发现采用8倍量的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1 h,用0.35%NaOH溶液溶解、搅拌,结果黄酮类成分提取率最高,可达50%以上。

为提高龙血竭产品质量并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2015年,王少兵等[34]以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10倍溶剂70℃下回流提取0.5 h,提取1次,获得提取物中总黄酮质量百分比为54.61%,相对其他工艺,由于提取时间偏短、提取次数偏少,避免了黄酮类成分的热稳定性比较差,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氧化或分解。

11 涂膜剂

宋美芳等[35]经过实验发现:将聚乙烯醇-1788与聚乙烯吡咯烷-k30按4:1的比例混合在龙血竭乙醇溶液中具有较好的成膜性,且涂膜质地均匀、光滑、容易脱膜,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用。

药物涂膜剂没有首过效应、毒副作用较小,制备工艺简单。并且涂膜能使药物在局部持续、缓慢并且高浓度地释药,增强药物疗效。涂膜剂干燥后不易脱落,药物可长期与患者接触。同时涂膜剂覆盖创面后,能有效地保护创伤组织。且药物成膜后还可以避免弄脏衣物,使用方便、药效持久,特别适用于疮疔、浅表性创面、外伤等[36]。

12 凝胶剂

凝胶剂作为一种新型制剂,具有透气性佳、生物相容性良、局部作用快、药物吸收好等特点,可长时间作用于患处、发挥缓控缓释作用[37]。石聪等[38]将卡波姆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丙二醇、聚山梨酯-80,充分搅拌后加入龙血竭粉末,充分溶解后加入凝胶基质,用三乙醇胺调节pH值,制成龙血竭凝胶剂。制成的凝胶剂成型性高,性质稳定,涂敷后皮肤舒适度好。另外,小鼠创伤实验表明了对于开放性伤口,龙血竭凝胶制剂的创面组织修复作用强,结痂时间短、愈合速度快。修复毛囊或者是真皮部位的创面作用较强。凝胶剂在治疗创伤的同时还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激活白细胞,增强创伤部位的免疫力,加速创面愈合速度。而对于闭合性创伤,龙血竭凝胶制剂同样易于透过皮肤发挥活血化瘀作用,使皮肤下的瘀血快速散开,从而加快伤口愈合速度,副作用小。

13 巴布剂

“复方龙血竭”由龙血竭、黄连、冰片组成,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化瘀止痛,做为临床经验外用药方,疗效确切。余晓玲等[39]利用巴布剂载药量大、生物利用度高、敷贴舒适度好、剥离方便、自然透气、保湿性好、对皮肤无过敏、无刺激、不易污染衣物等优点的特性,将传统龙血竭散剂制成巴布剂。复方龙血竭巴布剂的制备方法为:称取适量龙血竭加入溶剂中充分溶解,将溶解后得药物加入溶胀的卡波姆中,搅拌均匀,为A相;此外,将聚维酮、水、酒石酸充分溶解,为B相;取聚丙烯酸纳、甘油、氢氧化铝置搅拌锅中搅拌均匀,为C相。将B相与A相混合后加入到C相中后,搅拌均匀至无颗粒感,涂布,并在过程中适当延长交联搅拌时间、放慢涂布的速度,最终得到的巴布剂膏体光洁、细腻、表面平整、无颗粒感、气泡明显减少、粘附性良好。这种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仍有颗粒感、涂布时有气泡等。因此,需要在此基质配比基础上对搅拌时间和涂布速度再进行探索。

巴布剂的体外释放度和透皮吸收量是巴布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药物能否从基质中充分释放是保证药物透皮吸收率的前提。李争艳[40]等实验证明:复方龙血竭巴布剂(昆明市中医医院提供,批号140527,140603,140605)具有良好的释放度和透皮性能,其中主要成分:龙血素A、龙血素B在2h的释放度分别为94.53%、90.27%,透过立体大鼠皮肤72h的透皮率分别为35.01%,44.60%。

14 总结

随着对龙血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龙血竭剂型的研究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而常规制剂经多次给药后易产生较大的峰谷波动现象,且口服后在肠胃道中迅速崩解溢出,对肠胃刺激较大,缓释制剂则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减少每天用药次数,维持血药浓度,因此,龙血缓释制剂的研究开发,符合临床应用的需要,而近年对龙血竭剂型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对释药速度、释药过程、释药规律,以及缓释制剂的体外、体内释药过程。本文主要讨论了不同龙血竭剂型的研究进展,为龙血竭新剂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王兰珍,王继永,张燕.血竭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1017-1019.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6.

[3] 张荣平,王兴红,程先睿.圣药—龙血竭[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6:1.

[4] 罗宇东,吴玉强,李萍,等.不同人工诱导方法产生龙血竭的镇痛抗炎效果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5):87-90.

[5] 郑晓霞,官常荣,陈敏华.龙血竭联合磺胺嘧啶锌涂膜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疗效[J].海峡医学,2012,24(17):117-118.

[6] 贺玲玲,陈芳.乙醇、芦荟联合龙血竭外敷治疗Ⅱ期压疮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26):113-115.

[7] 任戈.龙血竭胶囊联合跌打丸治疗运动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31):159-160.

[8] 贺选玲,王莘智,黄政德.龙血竭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实验研究[J].新中医,2011,43(8):144-147.

[9] 姜健,徐少华,朱海文,等.龙血竭胶囊联合替硝唑治疗宫颈炎的疗效分析及其对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4):74-76.

[9] 林梅芳,李炳花,贺晓连.龙血竭外用于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肛周溃疡的疗效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36(6):270-272.

[11]洪宗国,童惠娟,钟益声.初生态微晶法制备纳米龙血竭微胶囊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23(10):40-41.

[12]井乐刚,赵新淮.交联明胶为壁材制备复合维生素微胶囊[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1):888-893.

[13]乔淑娟,金描真,杨亮.龙血竭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溶出效果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3):263-265.

[14]Verma S,Kaul M,Saini S,et al.Solid dispersion:a strategy for solubility enhancement[J]. Int J Pharm Tech,2011,3(2):1062-99.

[15]谢小丽,王凯,庞玉新.正交试验法优选艾粉β环糊精包合方法及其工艺[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3):348-352.

[16]韩彬彬,裴会娜,孙海松,等.龙血竭-环糊精包合作用研究及其片剂的研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066-2069.

[17]张晓燕,高菲,马伟,等.龙血竭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261-264.

[18]郑焱江,梁楠,廖诗平,等.龙血竭总酚滴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华西药学杂志,2014,29(1):45-47.

[19]申玲玲,杜光,郭俊浩.超微粉碎对中药活性成分溶出度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4):1213-1214.

[20]鹿丽丽,萧伟,徐连明,等.不同粒径龙血竭粉的物理性质及体外溶出度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0):14-16.

[21]向金莲,程睿,张路晗,等.血竭的活血和止血作用研究[J].华西医学杂志,2000,15:430-431.

[22]刘芳,戴荣继,邓玉林,等.龙血竭总酚活血化瘀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及初步活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5,35(2):218-220.

[23]余德文,杨宇,杨海捷,等.龙血竭乙醇液与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J].Chin J Health Care Med,2013,15(2):181-182.

[24]屠鹏飞,陶晶,胡迎庆,等.龙血竭黄酮类成分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3,1(1):27.

[25]陈素,吴水才,曾毅,等.龙血竭总黄酮抗炎镇痛作用及其镇痛机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030-1032.

[26]陈玉立,陈素,刘向明.龙血竭镇痛和阻滞神经传导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446.

[27]郭敏,陈素,刘向明.龙血竭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诱发放电的药效物质[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8,38(12):1130-1142.

[28]马全顺,尹世金,张凡,等.血竭总黄酮对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电流峰值的浓度依赖性抑制:血竭镇痛效应的有效部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08.

[29]陈洪涛,刘源焕,覃学谦,等.龙血竭不同提取部位对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9):2077-2078.

[30]于浩飞,张兰春,莫娇,等.龙血竭软膏促进大鼠皮肤创伤愈合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2):91-93.

[31]谈增,吴秋平,冯海.血竭固体分散体胶囊的制备研究[J].海峡药学,2015,27(7):20-22.

[32]石雷,陈晓芳,徐俊,等.龙血竭速释胶囊制备及体外溶出度测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6,30(4):41-45.

[33]屠鹏飞,王钰芳,邵杰,等,龙血竭中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2011,17(6):30-32.

[34]王少兵,田兵,操冰冰,等.龙血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5):58-61.

[35]宋美芳,陈曦,张忠廉,等.龙血竭涂膜剂的成膜材料筛选[J].医药导报,2015,34(11):1480-1482.

[36]金玲,王锦玉,仝燕,等.涂膜剂研究概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8):277-279.

[37]张宁,徐艳明,祁永华,等.外用凝胶剂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0,23(10):93.

[38]石聪,张兰春,余晓玲,等.龙血竭凝胶剂的制备及对创面组织的修复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156-160.

[39]余晓玲,袁小淋,李雷,等.复方龙血竭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7):63-65.

[40]李争艳,袁小淋,张荣平,等.复方龙血竭巴布剂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94-96.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form of Dragon’s Blood

Ma Nai-rong,Chen Mei,Jiang Ting-ting,Cao Zhi-wei,Liu Ying,Chen Chen
(The First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Endocrinology,Huaian,Jiangsu,223300,China)

In recent years,dragon's blood is applied more and more in the clinical,but listed Dosage forms are only powder,capsule and tablet formulations.At present various sustained-release dosage form has been developed,it has been shown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ssolution of dragon's blood,but many is in the stage of animal experiments.t has not been applied to clinical practice.The controlled-release dosage forms of dragon's blood hav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it i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which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In this paper,the preparation of a variety of dosage forms,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about extract,solvent,dosage 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ragon's blood efficacy were summarized.

Dragon’sBlood;Dosage form;Total flavones extracted from Dragon’sBlood;issolution rate;Extraction process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1.087

猜你喜欢

血竭微胶囊黄酮
两种血竭凝胶抗炎抗菌效果比较
血竭三七接骨膏超微粉碎工艺的优化及其粉体学性质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MIPs-HPLC法同时测定覆盆子中4种黄酮
DAD-HPLC法同时测定龙须藤总黄酮中5种多甲氧基黄酮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及在饵料中的应用
聚砜包覆双环戊二烯微胶囊的制备
一种用于橡胶材料自修复的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正交试验优化麒麟血竭中血竭素的超声提取工艺
瓜馥木中一种黄酮的NMR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