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可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损害的因素及防范措施
2017-04-14王娟
王 娟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100)
浅谈可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损害的因素及防范措施
王 娟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100)
可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损害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等。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只有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对上述因素进行有效的防控,才能降低职业损害的发生率。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损害;因素;防范措施
职业损害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生的、与工作性质有关的损伤。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是职业损害的高发人群[1]。在本次研究中,笔者论述了可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损害的因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以便为确保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
1 可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损害的因素
1.1 物理因素
临床上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刀、剪、针等手术器械。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之一就是传递这些手术器械。她们在传递手术器械的过程若未加小心,很容易被手术器械割伤或刺伤。有文献[1]指出,我国手术室护理人员每年平均被手术器械刺伤2.9次,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此外,另有文献[2]显示,在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的物理性损伤中,针刺伤排在首位,刀割伤排在次位。
1.2 生物因素
在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其病情复杂,很多患者都合并有乙肝、艾滋病、梅毒、肺结核等可通过血液、体液和唾液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而护理人员在对上述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与其血液、体液相接触,因此被感染的几率较高。有研究结果显示[3],人的伤口仅需接触0.0004ml的乙肝患者的血液,就可能被感染乙肝。另有调查数据显示[4],我们每年有超过100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因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而被感染乙肝、梅毒等疾病。
1.3 化学因素
1.3.1 接触化学消毒剂 手术室使用的消毒剂多为化学消毒剂,常用的主要包括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及甲醛等。这些消毒剂均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护理人员在使用上述消毒剂的过程中若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就可能受到上述消毒剂的污染,长此以往,就可能患上偏头痛、过敏性鼻炎、哮喘和接触性皮炎等疾病。
1.3.2 吸入麻醉废气 麻醉废气是由从麻醉机连接处泄漏的麻醉药物挥发产生的气体。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挥发性的麻醉药为异氟醚。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若经常吸入由异氟醚挥发产生的麻醉废气,就可能出现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其生育能力也可受到一定的影响。
1.3.3 接触化疗药物 近年来,随着肿瘤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有越来越多的医生会在对肿瘤患者施行手术中给其使用化疗药物。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若经常接触化疗药或吸入由化疗药挥发产生的气体,就可出现免疫力下降、白细胞水平降低、月经紊乱等情况,部分怀孕的护理人员还可发生胎儿畸形和流产。
1.4 心理因素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十分繁重,而且需要护理人员时刻保持精力集中。在这种工作强度下,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和不良的情绪,甚至可使患上躁狂症或抑郁症。同时,手术室的护理人员经常存在长时间站立和饮食不规律的情况,这些情况可增加其胃下垂、静脉曲张和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率。
1.5 其他因素
1.5.1 放射性因素 随着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X线机、CT机和核磁共振机等仪器被逐渐地应用到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上述仪器在运行时都可产生放射线。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若长期暴露在放射线中,可出现脱发、白细胞的水平下降和贫血等情况。
1.5.2 噪音因素 目前,我国将超过55分贝的声音定义为噪音。而手术室内使用的很多仪器其产生的音量都在90分贝以上[5]。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若长期处于高分贝噪音的环境中,其听觉系统就可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同时还会增加其发生偏头痛、心律不齐等疾病的几率。
2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损害因素的防范措施
2.1 对物理因素的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地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物理性损害的发生率,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手术过程中传递手术器械的顺序,在向医生传递手术器械时应使用弯盘。同时,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照规定摆放手术用的刀、剪、针等锐器。
2.2 对生物因素的防范措施
1)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手术前,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生化检查。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以注意,并在手术开始前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和消毒措施。2)护理人员在参与手术前,要严格检查自己的双手。若手部存在破损,应及时向护士长提出不参加手术。3)在手术开始后,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戴好手套,穿好隔离服。4)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按照规定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被其血液和体液污染的手术单、敷料。5)在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若不慎被手术器械刺伤,应立即挤压伤口(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然后使用肥皂水和蒸馏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浓度为2%的碘酒和浓度为75%的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若不慎溅入护理人员的眼中,护理人员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并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将自己的伤情报告给护士长,并进行相关的生化检查。6)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定期接种疫苗[6]。
2.3 对化学因素所致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2.3.1 对接触化学消毒剂所致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地减少接触化学消毒剂带来的损害,护理人员在使用化学消毒剂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及时打开手术室的排风系统,使手术室的空气始终保持流动的状态。2)护理人员在使用消毒剂前,应戴好口罩、护目镜和手套。3)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临床上的规定配制和使用消毒剂,并严格按照程序对手术室进行消毒。4)对于未用完的消毒剂,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密封处理。
2.3.2 对吸入麻醉废气所致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地减少吸入麻醉废气带来的损害,护理人员在配合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定期检查麻醉机的连接处,及时更换发生泄漏的导管。2)在麻醉药物发生泄漏后,护理人员要及时打开手术室的排风系统,并在手术室内放置一些二氧化碳吸附剂。
2.3.3 对接触化疗药物所致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参加使用化疗药物的手术前,要严格检查注射化疗药物用的穿刺针和导管,防止化疗药物发生泄漏。对于已经发生泄漏的化疗药物,护理人员可在第一时间使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稀释,并通知医生暂时停止手术,然后在手术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
2.4 心理因素所致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为了有效地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医院的管理部门应增加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数量,合理安排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作息时间。同时,医院的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参加社会活动,以便使其身心都得到放松。对于存在严重不良情绪的护理人员,医院的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的心理医生对其进行治疗。
2.5 对其他因素所致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2.5.1 对放射因素所致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护理人员在参与使用X线机、CT机和核磁共振机等放射性仪器的手术前,可向护士长提出将手术安排在具有预防放射线作用的专用手术室中。同时,在参与此类手术前,护理人员要穿戴防护衣和防护面具,并随身携带放射线剂量报警器。
2.5.2 对噪音因素所致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参与使用噪音较大仪器的手术时,应向护士长提出安排多名护士进行轮换护理操作,使每名护士在手术室连续工作的时间不超过2 h。
3 小结
总之,可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损害的因素多种多样。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只有提高自己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损害的发生。
[1]曾东玲.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4):49-49,38.
[2]周翠琼.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1,26(3):194-195.
[3]崔红,王讯,宫国俊,等.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3):10-13.
[4]金雁,苏妹佃,罗小平,等.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J].医学信息,2014(17):556-556.
[5]哈金玲.手术室护士面临的压力源及应对防范措施[J].医药前沿,2014(22):309-309.
[6]李红姬.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228-229.
R473
A
2095-7629-(2017)18-0204-03
王娟,女,1982年1月出生,江苏省连云港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工作方向:手术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