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2017-04-14方晓珍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伦理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方晓珍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庆,2460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方晓珍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庆,2460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与时代特征、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无论是其中国特色含义还是对世界的积极影响,都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形成,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精髓,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最新成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伦理探析,既是深化对价值观的认识,也是推进价值观实践的必然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和根本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大跨越的特殊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局而作出的战略决策。这既是一项重大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对我国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具有目标引领、价值引领和内容引领等重要作用。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创立实现了人类伦理史上的伟大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指导地位的确立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伦理学的研究和道德建设的实践,标志着中华道德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出发点,也是价值出发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正是以毛泽东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与时代特征、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在中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伦理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观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道德风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成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了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毛泽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十分重视伦理学的研究,从中外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他早期的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讲堂录》《体育之研究》《〈伦理学原理〉批语》等读书笔记、听课笔记、论文以及他给师友的书信中,是以现实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为基本框架,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崇高道德理想。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德作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是根本一致的,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但是,毛泽东过分强调精神、道德作用,在实践中忽视发展生产力和个人利益的倾向,影响和妨碍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正确贯彻和坚持。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在中国的发展,其次表现为经过几代伦理学理论工作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体系。这一学科体系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史与论相融会、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特色,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在中国的发展,突出表现为重视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道义和功利、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及其相互关系。邓小平辩证唯物地处理义利关系,确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针对“四人帮”的谬论,他不仅在理论上作了拨乱反正,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果断采取物质鼓励政策,主张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质利益,并从道德上肯定物质奖励、追求实际利益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必然要与时俱进。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认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强调伦理观的发展要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道德追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2006年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人生观精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建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2]核心价值观24个字,实际上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2]习近平强调:“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要加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在中国的传承和创新,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就是这些价值的伦理化。它具有宏大的战略眼光,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无论其中国特色含义还是对世界的积极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发展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精髓的基础上凝练和形成的,其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所以它是中国价值观区别于西方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乃至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标志。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发展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性、科学性、创新性,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唯物”与“辨证”的统一、“时代”与“特色”的统一。

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和高度信任,很大程度上是以党的道义形象和力量为基础的。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最为自豪的精神财富之一。

毛泽东伦理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突出了“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

邓小平伦理观科学地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价值原则、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基础,保证了正确的前进方向。邓小平伦理观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运动与邓小平本人所具有的优良素质相结合的产物;是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同时也是使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更加开放、民主和文明,新品质不断产生并得到强化的伦理观。

江泽民伦理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体现和反映,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当代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刻伦理思考的结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创新成果,是对毛泽东伦理观和邓小平伦理观的继承和发展。

胡锦涛伦理观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伦理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价值准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人民性、平等性、道德性、整体性、系统性。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价值目标。其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其中人民幸福又具有更终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集成创新的综合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吸收了世界文明中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期待和要求,又体现了在新的历史阶段上社会发展本身的客观趋势和要求。其主体与客体内在的有机高度统一,正鲜明地显示了内在蕴涵的科学性及其培育和践行的可能性。“培育”就是要在理论上使其完善,并将它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心信念,转变为个人的价值观;“践行”就是要在实践上加以实施,并使之转化为社会的原则、制度和文化,转化为社会的价值体系。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引导性,提出和回答了一系列事关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出高度的伦理自觉。

毛泽东伦理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观分别指导不同时代主题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伦理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梁漱溟先生认为:“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其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三大根本关系,这三大关系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逻辑地一一呈现的,首先呈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然后历史逻辑会把人和人的关系呈现出来,再接着会逻辑地把人与其精神世界的关系呈现出来。”[4]这一理论观点对1978年以来我国的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说服力。这里所讲的精神,核心是价值观。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更新、文化嬗变,利益调整、矛盾凸显。新任务、新要求,新变化、新常态,在某些领域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带来无法回避的疑惑与道德困境。如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变形、控制机制弱化等问题相对突出,由此派生出种种与社会主义性质相悖离的现象,以权谋私、以职图利、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奢靡等腐败现象成为社会公害;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绝;吸毒、赌博、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甚至连历来被称为“净土”的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这一切强烈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缺乏足够的自信;一些人出现价值观迷失,热衷并吹捧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一些人物质富有但出现精神懈怠,“钱多人傻”“土豪”“拼爹”等现象充斥于社会;等等。这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特别强调“中国精神”,要求激浊扬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解决人的精神懈怠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形成了紧密联系、相互递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理论,突出体现了“三个有机统一”,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党执政本质的有机统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有机统一,历史发展、时代精神和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从基本内容、理论诠释、宣传教育、语言形式等方面系统推进,更需要从法理支撑、制度设计、政策导向、实践转化等方面逐步确立。唯此,社会结构才会不断趋于优化,走向严密、高效、有序。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整合性,对全球化时代的全球伦理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7]迎接全球化发展的挑战,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来说,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道德建设中的世界眼光与本土意识的关系。现在面临两个相互冲突而又同时并存且影响相当大的基本潮流:一个是全球化现象——无论是通过市场、科技、企业、旅游,甚至是从疾病和环保等方面看,都有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另外一个是本土化现象——族群意识,语言、性别、地域、年龄、阶级乃至宗教差异性。既是全球化,又是本土化,造成了当代文明内部的一种矛盾和张力。这两股潮流不只是发展中国家才碰到,而是任何发达国家也都会碰到。因此,既不能只把现代化当作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也不能把现代化当作一个同质化的过程,更不能把全球化当作一个西化的过程。正是全球化的意识,使得根源性意识越来越强。然而,当前世界上却又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主张: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贡献了中国方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历史和现实要求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要符合世界道德文明发展的总趋势,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吸收世界各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道德文化因素,在道德建设的创新实践中,突出民族特色的独立品格和鲜明个性,铸就民族进步的灵魂,开掘中华道德文明复兴的不竭动力,从而使我国在世界道德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确立应有的文明大国地位。同时要从全球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人类潜能开发、个体精神满足、科学技术伦理等带有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精神性的问题,更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要以中国胸怀与世界眼光,推动中华道德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世界道德文明的进步。

针对目前复杂且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如何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艘“船”或架设这座“桥”,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应该视其为一盘大棋局、一篇大文章来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统筹谋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前途指明了方向,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增添了实际可行的内容。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和根本举措。只有每个人都把核心价值观自觉作为自己知行的价值准则,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合力。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4]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8.002

D64;D61

A

1673-2006(2017)08-0005-04

2017-04-28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教学建议》重点选题(16JDSZK026);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6-32)。

方晓珍(1965-),女,安徽枞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和区域特色文化。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伦理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
探析《佛教格言》中的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