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外文学作品中人际关系的探讨
2017-04-14彭卓琳
彭卓琳
【摘要】从文化经典中探寻人际关系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对我们高中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笔者自幼喜欢国内外文学作品,基于此,根据自身经历,通过对孔子与老子、戏剧《禁闭》以及《人间失格》作品中人际关系的分析,希望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着新的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文学作品 人际关系 人生观
国外知名学者哈里德将人际关系定义为行为方式,主要的含义就是说话人以及文学作品的作者由一定的语言表达给读者提供一些行为上的指导。综合来说,人际关系就是让人们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其他人加以交流从而到达维持、或者建立一个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对个体的行为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加以改变或者是高度的关注,这就是人们使用语言交流的本质。基于此,笔者通过以下作品中人际关系的分析,对人际交往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論语》与《老子》:要学会尊重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对尊重的渴求则属人的高层次需要,这不仅是理论界的共识,而且也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所证明。谁做好了尊重人的工作,谁就能够团结人,取得成功。同样,我们高中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必然要把对人的尊重置于重要地位。首先,只有尊重人并始终围绕着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互助合作和全面发展而展开人际交往,才能搞好人际关系。《论语》描述孔子的言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孔子在同本乡人一起饮酒的仪式结束后,要等老年人都离席了,才能离席;在托人向身居其他诸侯国的友人问好送礼时,一定要向被托付人拜两次再送行。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察到,孔子把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始终是置于一个优先地位的。其次,只有尊重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胸怀坦荡,才能搞好人际关系。《老子》指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其大意为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下为基础的,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是其卑贱的根本吗?不是的,所以招致更多的赞誉就反而没有荣誉,故侯王最好不要表现自己,不要像珠玉那样尊贵华美,宁愿像石头那样坚实无华。其实,老子的观点是告诉我们要有一个“处下”的理念和智慧,但“处下”并不是无能,“处下”的目的不过是希望人们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待人,进而达致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与老子对尊重的深刻见解和身体力行,不仅深刻影响着他们所处的时代,而且对当代高中生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正处于拼搏奋斗的阶段,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激烈的竞争并不妨碍彼此的尊重,只要在平等条件下以礼相争,互相学习,不善妒,无论结果怎样,都不会破坏和谐的氛围和导致相互之间关系的紧张。
2 戏剧《禁闭》: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
戏剧《禁闭》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是罪人,都是败坏与他人关系的罪魁祸首,生前也都给他人造成过痛苦,其中提出“他人即地狱”这一问题,就是期望人们学会自省。加尔森评价埃司泰乐:“你这个浑身湿漉漉、软绵绵的东西!你是一条章鱼,一片烂泥塘!”。加尔森不但没能事先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没能在事后勇敢的面对事实,没能勇敢承担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最后遭受自己营造的精神地狱之苦,与其说是他人给加尔森造成痛苦,不如说是他自己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当加尔森承认自己坏时,伊奈司认为加尔森不坏,加尔森是另外一码事,她说“我,我才坏呢。我是说,我活着就得让别人受痛苦。”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我们在遇到困难或是出现问题时,往往很容易去找客观原因和他人原因,看不到自己的原因,学不会正确的对待自己,总是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他人身上,甚至埋怨父母。而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我们才需要反思自己,这样才能避免陷入自己设置的精神地狱之中不能自拔,才不会造成自己学习的痛苦,也不会给他人带来痛苦。
3 《人间失格》:不要让信任感缺失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婴儿如果在该阶段受到来自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获得足够的、持续的、一致的爱,就会产生基本信任感,并由此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反之,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可能会给婴儿内心带来巨大的震动,进而使其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过度紧张、恐惧和逃避的倾向。
亲子关系是《人间失格》中大庭童年时期所出现的重要关系,也是理解主人公对人基本信任感缺失这一问题的关键。书中描写到年幼的大庭正是在目睹了父亲的政党同僚在父亲面前与背后的不同表现后,才感到世上充斥着互不信任的虚伪氛围。基本信任感的缺失,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根源性的影响,从那时起,他就感到“人们对名叫叶藏的我,紧紧地合上了信任的外壳。”个体的人际信任程度越低,越倾向于采用欺骗或说谎的方式来减少因此造成的恐惧与焦虑。大庭因害怕真实的自己不能得到世人认可,便通过扮演滑稽的角色,费尽心思取悦他人,他将这种方式视为自己要提供的“服务”,努力扮演好“小丑”的畸形角色,同时又害怕被人识破,怕不能满足他人,在亲近与恐惧、信任与不信的矛盾中纠结的大庭,藉由“小丑”的人格面具暂时“忘却人的可怕性”,逃避人与人之间可怕的不信任感。
4 总结
综合上述,对文学作品中人际关系的赏析主要是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相关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等等表达出来的,这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人际沟通离不开信息交流,实现有效沟通,以真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同、赞美、感激乃至幽默,就能够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当代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我们不但要在人际交往中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并要在言行一致的基础上,建立持久、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詹雨芹.文学作品基本人际关系赏析研究[J].祖国,
2016(17).
[2]潘建华.文学与人性[J].飞天,2009(16).
[3]臧传永.《论语》体现的人际关系准则对营造和谐人际关
系的借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