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7-04-14夏吉中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偶发事件霸凌高考作文

许多同学在进行了大量作文训练之后依然对写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大家对在高考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没底。虽然要想提前预知高考作文题目无异于痴人说梦,但高考作文命题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每年进行高考备考之时,全国各省市的重点中学都会命制大量的作文试题对高三学生进行训练,而命制这些试题的老师极有可能会参与本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工作。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些重点中学命制的作文试题与本年度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了一种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特开设“名校金题”栏目,每期对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作文备考试题与优秀例文进行展示,并邀请该校的语文名师对试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读,以期让大家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本年度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校园霸凌”事件日渐成为社会热点之一。近日,北京某名校一名10岁男童的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被其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后孩子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失眠、易怒、恐惧上学,家长也质疑校方处理不当。但有老师认为家长对此事多有夸大,将其定性为“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属恶作剧。校方认定其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行为,并主张让校园问题回归校园处理。此事经互联网传播发酵后,引发公众强烈关注。

对此事件,你有何看法?请围绕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写作导引

本题材料设置的情境是真实事件,因此属于时事类材料。该材料非常切合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要求。“校园霸凌”或者校园恶作剧常发生在学生身边,所以,以此话题写作文,他们定有话可说,关键是“怎么说”和“说什么”。这就需要好好审题立意了。

本则材料一共六句话,分四层。第一句交代事件,“校园霸凌”成为社会热点。第二、三句交代事件缘起,北京某名校一男童家长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受霸凌,并出现严重后果。第四、五句交代事件发展,老师、校方认为家长夸大其词,此事只是孩子间的“恶作剧”,是“偶发事件”。第六句,事件发酵,引爆舆论。材料核心是一起在校园内发生的学生之间的行为(姑且称为“伤害”)所引发的双方(多方)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受害”学生家长认为行为恶、后果重、处罚过轻;“施害”方家长、老师以及学校认为此事只是熊孩子的恶作剧,是偶发事件,至多算作过分的玩笑。媒体和广大网友意见不一。意见分歧处,恰恰就是我们思考的落脚点。

因此,要写作本篇文章,需先确定主旨观点。对本材料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多元立意。学生、家长、学校、媒体等都可以作为立意角度。如何界定“校园霸凌”,它与玩笑如何区分?学生之间如何相处,家长的做法及态度,校方的作为,媒体的作用等等,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可以做如下立意:

从事件认知角度:向“校园霸凌”说不;莫把欺凌当玩笑;玩笑有度,欺凌有罪;玩笑不要开过头。从学生成长角度:和谐共处,用爱育花;保护未成年人,讲爱,也要讲规矩。从学校管理角度:立德树人也要立规树人,事后“撇清”不如事前“分清”,不要用和解掩盖病灶。

以上立意应该说都是切题的。而以下立意,如“爱学生就是爱未来”“孩子无知和大人无智”“名为爱,实为害”“矫情的家长與不负责任的学校”“推波助澜与推动立法”等,要么偏离材料,要么观点偏激,应视为偏离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

名校简介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03年,是安徽省教育厅唯一一所直属的省示范高中。1955年,被定为安徽省第一批重点中学;2000年,又被定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坚持积极实施“人文和科学双轮驱动,教师与学生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高考和竞赛成绩保持高位运转。2016年高考理工类一本上线率为82.61%,文史类一本上线率为85.92%。2016年的学科竞赛共有51人次获安徽省一等奖,获全国金牌8枚。

夏吉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教学、科研上齐头并进是夏老师不懈的追求,不仅所教班级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安徽省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而且参与了“活动式教学”“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实验”“‘督导式主体读写实验”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多篇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学语文》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名师简介

佳作展评

勠力同心,向“校园霸凌”说不

文/ 凌 晨

近日,北京某名校一男童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长期遭受同班同学的霸凌,后来发展到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但老师认为这只是“过分的玩笑”,校方也声明只是“偶发事件”。此事件一经发酵,立即引发公众强烈关注。

如果这位家长所述情况属实,那么这的确是比较典型的“校园霸凌”事件,学校、老师、欺凌学生的家长就不能用“孩子之间的玩笑”或“偶发事件”等说辞来进行解释、教育和开导。“校园霸凌”层出不穷,我们必须要对其说“不”!

首先,需要家庭教育参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应该只注重孩子的学业。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养却更重要。道德素养不高的孩子成绩再好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变为暴力的施行者,在学校也更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主角。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时时为孩子播种下善良和感恩的种子,引导孩子去“恶”向“善”。

其次,需要学校积极参与。学校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引导者,是学生的人生规划师。学校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传播者。现在很多学校都成了培训机构、高考工厂,或者竞赛孵化器,只负责学生考试,其他一概省略。一旦出事,能捂则捂,不能的话也多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积极应对,着手解决。在对待“校园霸凌”的问题上,学校的态度必须旗帜鲜明,积极干预,向欺凌者亮剑,亮法规。

再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校园霸凌”事件并不是“偶发事件”,我们要真正认识到“校园霸凌”事件的社会危害性,推动国家立法,尽量避免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我们不能因施暴方是未成年人而对其加以纵容,“未成年”三个字不是护身符,更不是“免死金牌”。我们不能让“恶”者扬“恶”,让“弱”者变“恶”。

最后,还需要我们青少年自己的努力与参与。我们在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对自己在道德素养和品德培养方面提出高标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提醒自己,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美德,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避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成为德行和学识并举的新时代好少年。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携起手来,勠力同心,向“校园霸凌”说“不”。

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说理全面。第一段引述材料,第二段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向校园“霸凌”说不。论证时层层推进,“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收束处再次重申观点,加以强调。整篇文章完全不像我们以往见到的“学生体”说理文,往往论证不足,只能靠事例来凑,或阐释不清时干脆不做分析。可以说这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一类文。

猜你喜欢

偶发事件霸凌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逆转人生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如何巧妙化解美术教学中的偶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