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2017-04-14谢华森
谢华森
【摘要】 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走一条“立足吟诵、创设情境、添趣加新”的教学之路,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巧设导语 立足吟诵 学会归纳 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149-0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文言文在新教材篇目中占了一定的份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画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积极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情感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走一条“立足吟诵、创设情境、添趣加新”的教学之路,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收到了一点收获,今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中去。导语设计,有的可以从题目入手。例如:教学新教材七年级(上)《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由于该文内容较为简单,而且主要人物就在题目上。所以,开始上课时,我就问学生:从这个题目,你会想知道一些什么?学生马上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有的可从体裁入手。例如新教材初二下册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写作年代久远,内容深奥,无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没有合适的导语,很可能使学生敬而远之。上课开始,我问: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书信的写法,古代书信跟现代书信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的好奇心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有的可从文章的主要人物入手。例如教学新教材初三上册的《出师表》时,我就直接提问:《三国演义》你爱看吗?你最喜欢的人物是哪位?你喜欢诸葛亮吗?开门见山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去。
导语的设计可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来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吟诵,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教师的吟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得来,兴趣是从吟中产生,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點。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去理解作品。
三、教给方法,学会归纳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学会归纳,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
四、弘扬个性,尊重独特体验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很大。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发现”和“吸收”,而是一种创造。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形成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方法与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与看法,对同一事件的描写与说明,对同一情境刺激反映与表现,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地体现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尊重他人的独到之处,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张扬外性、塑造个性的过程。有个性才有创造,与众不同才可创新,创造的过程就是个性的展现过程。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