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园诗稿》所存袁枚佚诗考

2017-04-14孙利政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袁枚

孙利政

摘 要: 《随园诗稿》是袁枚部分诗作的手稿,不仅展现了袁枚一些诗作的最初状态,而且保存了一些佚诗。该文试图确定手稿中袁枚佚诗的数量和篇目。

关键词: 《随园诗稿》 袁枚 佚诗 考订

《随园诗稿》,又名《随园主人呈雅雨公诗册》,是袁枚部分诗作的稿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第四册收录此稿本的影印本。

这份手稿是袁枚呈现给卢见曾(号雅雨)的诗集,与其生前便刻印成书的三十七卷《小仓山房诗集》(以下或简称“《诗集》”)及《补遗》二卷不尽相同。王顺贵、王英志等先生先后撰文对《随园诗稿》(以下或简称“手稿”)中不见载于《诗集》的袁枚佚诗进行了校录或考释①。王顺贵认为手稿存诗共34首,佚诗22首②,王英志认为手稿存诗共61首,佚诗亦是22首,然篇目有别。

据笔者统计,手稿收袁枚诗作17篇,共62首,其中16首不见于《诗集》(包括《补遗》,后文同),可定为佚诗。

《随园诗稿》因是手稿,不免要进行辨认、誊录。王顺贵的录文错讹较多,王英志竭力匡正,多有可取,然亦不免疏漏,失于繁琐,对手稿印证不足。本文兹以王顺贵录文为底本,选列王英志之说,并加按语进行辨析。

一、《随园诗稿》见存篇目考

《随园诗稿》诗作见存于《诗集》者,共46首,它们是:《种梅》4首(共6首)、《看梅》8首(共9首)、《折梅》2首(共3首)、《菩提场古梅歌限“大”字與周兰坡学士分作》1首、《〈赠吴将军〉并序》4首、《骗马歌为傅总戎作》1首、《山居绝句十四首》9首(共14首)、《丁巳冬,仆与郭凤池侍讲为车笠故事,其三人则邓元长、谢伟人、李傅天也,今邓、谢均已化去,余与侍讲别十二年,见于秦淮亭子,侍讲赠诗四章,严催和韵,会闻有杜牧寻春之语,故有第三首》4首、《春雨楼题词为张冠伯作》1首、《八月二十九日同沈补萝、潘筠轩、李晴江探桂隐仙庵,归憩古林寺》2首、《送秋四首》4首、《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2首(共4首)、《北魏孝静帝移宫处》1首、《登华山》1首和《马嵬》2首。

《诗集》在收录这46首诗作时,只有极少一部分诗作只字未改,如《种梅》“十丈春山带雪量”首、《登华山》等。但绝大部分诗作的诗题、字句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如《种梅》“镇日寻春出凤台”首,《诗集》卷十改作《买梅》,且首句改作“为买梅花手自栽”;《折梅》“要把疏疏密密分”首,《诗集》卷十《折梅》首句改作“为惜繁枝手自分”,又将下文“四顾”二字改作“细想”;《北魏孝静帝移宫处》、《骗马歌为傅总戎作》等诗都有改动,而《〈赠吴将军〉并序》中的诗句则变动最大。篇幅所限,不能悉举,姑举三例:

(一)《丁巳冬仆与郭凤池侍讲为车笠故事,其三人则邓元长、谢伟人、李傅天也,今邓、谢均已化去,余与侍讲别十二年,见于秦淮亭子,侍讲赠诗四章,严催和韵,会闻有杜牧寻春之语,故有第三首》

按:王顺贵认为此四首为佚诗,失检。王英志已指出此组诗见于《诗集》卷九,题为《与郭凤池侍讲秦淮话旧作》。第一首尾联“临水角巾应从倚,六朝春在水晶帘”,《诗集》作“料得凭栏定含睇,六朝春在水晶帘”;第四首颔联“领略鸾花辞白下,安排环佩侍青宫”,《诗集》作“垫角风标传白下,唾壶恩宠极青宫”。王英志校改“从倚”作“徙倚”等几条,均与手稿合,然亦有未尽处。③

(二)《送秋四首》

按:此四首王顺贵、王英志皆定为佚诗,失检。第一首与《诗集》卷九《送秋二首》的第一首诗实同,其余三首均见于《小仓山房诗集补遗》卷一,题为《冬日作》(共4首),除了第二首首句“满背驮红叶”,《诗集》作“满背飞黄叶”;第三首末句“飘然一杯酒”,《诗集》作“残书理几回”外,其余字句几乎全同。兹录第一首诗为证:

《随园诗稿·送秋》

弹琴送秋色,问欲去何方。树影一帘薄,虫声彻夜忙。

月高风渐定,水近意先凉。趁此水丝冷,因之秦履霜。

《诗集·送秋》

秋风整秋驾,问欲去何方。树影一帘薄,虫声彻夜忙。

花开香渐敛,水近意先凉。从此冬心抱,弹琴奏履霜。

按:王英志认为尾联“水”、“秦”二字当作“冰”、“奏”,是。《履霜》即《履霜操》,乐曲名。然二字手稿本不误,乃王顺贵录文有差。

细玩二诗,除了一、五、七、八四句经过润色外,其余全同。历来作诗属文,数易其稿者实为平常,二诗虽有改易,但实为一诗的痕迹仍然比较明显。

另外,第二首颈联“树秃长江逼,松青百草分”的“逼”字,《诗集》改作“近”,于平仄、诗意更胜一筹。王英志云第三首“月中鸿爪去”中的“月”、“山深无宿家”的“家”二字当作“目”、“客”;第四首“江上面面收”的“上”字当作“山”,皆与《冬日作》合,然手稿本不误。

其余三首仿此,类似于今之“初稿”和“定稿”,皆非佚诗。

(三)《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

按:此四首王顺贵、王英志均定为佚诗,其实四首中只有两首为佚诗。《诗集》卷九《凤池侍讲与兄某北上同卒徐州。闻讣惊骇,为诗以吊》二首,与其中两首内容一致。仅录手稿二诗如下:

其一

自敲湘竹写哀辞,准吊徽之与献之。一别便传人永诀,百年从此事难知。

朝天孤凤凌风去,半夜红兰带雪垂。惆怅浮生真草草,不如落叶有秋期。

其二

如此人难过四十,可怜官正要三迁。都非意料真为命,但怕伤心不是天。

南国琴书谁嗣续,东宫环佩亦潺湲。羊昙苦常桓伊挽,招得残魂月一船。

第一首,王英志认为首联“准”字当作“双”,是。下文将另作探讨。第二首,王英志认为尾联“常”当作“唱”,是。手稿本不误。

第一首,“朝天孤凤凌风去”,《诗集》作“两行孤凤朝天去”;第二首除首联基本一致外,《诗集》作“骤闻死信还疑梦,不解伤心最是天。两代芸香谁嗣续?九原花萼转联翩。想他风雨彭城夜,错把长眠作对眠”。第二首诗虽然字句改动较大,但因袭关系依旧清晰,情况与例(一)相似。

二、《随园诗稿》所存袁枚佚诗考

《随园诗稿》所存袁枚佚诗共计16首,它们是:《赠抱孙先生诗》4首、《种梅》2首、《看梅》1首、《折梅》1首、《山居绝句十四首》5首、《别家孝廉蕙櫋》1首、《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2首。

《赠抱孙先生诗》共四首,题目为笔者所拟,原诗无确切题目,诗前有一段极似小序的文字:

“抱孙先生再领两淮转运之任,枚江左末吏,靡由识荆。门人王梅坡来自扬州,道先生问枚甚悉,并诵其壁间题句。枚窃喜自负,恭赋五言四章,渡江求教。知己之感,情见乎词。”

“抱孙”为卢见曾的字。王顺贵失收,王英志已指出,并全录其文,然其三篇文章录文不全同,如“皇皇尧舜术,敢责夔龙身”句中的“龙”字,其最初文章误录成“隆”字。除此,王英志的录文有三个错字,在其主编的二十册本《袁枚全集新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亦未校正。今订讹如次:

(一)间之奉华台,隔以九霄云。

按:奉,手稿实作“章”。章华台,楚宫名。此联互文,“章华台”与“九霄云”对举,描写两人相距之远。诗前“小序”云“恭赋五言四章”,“章”字字形与之吻合,可为本证。

(二)商贾不与齿,《周官》有令言。工商靳锦绣,汉制垂明文。

按:官,手稿实作 ”,即“服”字,释为“制度”。“齿”为“录用、收纳”之义。此两联对举,约言为周、汉时期法制规定商贾不得为官吏、不得衣錦绣,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的“抑商”思想。

(三)不愿为韦皋,月尽徒纷纷。

按:尽,手稿实作“进”。月进,《汉语大词典》谓“唐德宗时地方官吏为买宠而逐月进献财务”。《旧唐书·韦皋传》:“皋在蜀二十一年,重赋敛以事月进,卒致蜀土虚竭,时论非之。”此二句乃袁枚阐述为官之道在于勤政爱民,莫要像韦皋那样为了一己私欲而横征暴敛,惹人非议。

此外,《种梅》之一首联云:“玉佩明珰重重加,半披霜影半横沙”,王英志已指出录文“重重”为“岁岁”之误,手稿《看梅》之一“春早长留好岁华”句的“岁”字字形与其吻合,可证王英志之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园诗稿》是袁枚部分诗作的手稿,在陆续编入《小仓山房诗集》并刻印成书的过程中,袁枚对其中一些诗作做过不同程度的修订。《随园诗稿》所存袁枚的佚诗共计16首。

三、馀论

笔者还想就两个问题,并结合《随园诗稿》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随园诗稿》诗作的创作时间

《小仓山房诗集》中的诗作每一卷下都会标明具体年份或一段时间,一般认为是诗作的创作完成时间,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从手稿到刻印成书可能会经过一段比较漫长的时间,诗作最终完成的时间肯定也有偏差。这些诗作主要散见于《诗集》的卷一、卷七、卷八、卷九和卷十,卷十所标年份为乾隆甲戌年(1754),而开篇的五首《赠抱孙先生诗》应当稍晚一些,故王英志认为《赠抱孙先生诗》写于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复调两淮盐运使之后,这是可信的。卷一所标年份为乾隆丙辰年(1736),故手稿中的大部分诗作创作于1736至1754年之间。

(二)整理《随园诗稿》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整理《随园诗稿》至少应注意三个问题:

1.注重对《随园诗稿》文本的校读

王英志先生虽然纠正了王顺贵录文的不少错误,但疏于对手稿原文的查检。如《看梅》“钩帘扬帐总先闻”句,王英志认为“扬帐”当作“揭帐”,且引袁枚《子不语》为证,详加论证。其实,只要核对一下原稿,就会发现是王顺贵的录文有误。

王英志校改王顺贵的文字还有很多是正确的,但都犯了对手稿原文避而不谈的毛病。且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手稿和《诗集》的相关篇章,正如上文所举例证,不难发现很多诗作都是有承袭关系的,实际上是一首诗的不同稿本而已,绝不能以佚诗视之。

此外,《山居绝句十四首》之一的“澹澹春阴暝色迟”首“野田冲过半桥雨,惊起一双白鹭鸶”句,王英志录文将“雨”字作阙文空格,未详何因。检手稿正作“雨”,清晰明了。

2.掌握一定有关校雠、书法的知识,这对校理《随园诗稿》这类手稿类的古籍十分重要

王英志已经强调了具备书法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掌握一些校雠学的基础知识也十分必要。如《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其一首联“自敲湘竹写哀辞,准吊徽之与献之”,王英志认为“准”是“双”之形误,云“草体字‘双貌似繁体字‘準,但含义迥异”,并详举《晋书》中“人琴俱亡”的故事,略显繁琐。

“准”字确为“双”字之讹,检之手稿,知与书法并无关系。其实,手稿中是在“隻”(只)字的左上角有个“两点水”,并非“三点水”,而这个“两点水”实际上是重文符,表示“隹”或“隻”字,则此字实为“雙”字,即“双”的繁体字。《诗集》正作“双”。

手稿《菩提场古梅歌限“大”字与周兰坡学士分作》“我闻其言弹双指”、“巨灵双手掘梅根”、《骗马歌为傅总戎作》“或亸双鞚超阵过”、《登华山》“绝壁纳双踵”等句中的“双”字都用了重文符,均与草书无关。

再如《赠抱孙先生诗》“民力亦巳屯”一句中的“巳”字,若按本字解则文义难通。但当我们了解了古人己、已、巳不分,均随文而定时,则知此字实为“已”字,文义畅通。

3.要充分运用工具书,如辞书、地方志等

阅读、校理古书,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若是能够利用好工具书,有时不仅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很有可能连带着解决其他一些问题。

如关于《丁巳冬仆与郭凤池侍讲为车笠故事,其三人则邓元长、谢伟人、李傅天也,今邓、谢均已化去,余与侍讲别十二年,见于秦淮亭子,侍讲赠诗四章,严催和韵,会闻有杜牧寻春之语,故有第三首》、《郭韵青侍讲与令兄进士某同时北上,忽然讣至,寄挽四章》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问题,王顺贵根据诗题推断前一首的创作时间是嘉庆丁巳年(1797)冬,即袁枚(1716—1798)去世的前一年;后一首则难以判断,王顺贵承上首“丁巳冬”的时间,推断此诗定当作于袁枚生前,故创作时间为1797年到1798年之间。

且不云上文根据“卢见曾复调两淮盐运使的时间”推断整部诗稿的完成时间约在1754年左右,亦不云卢见曾是否能够活到嘉庆年间,只题目中“今邓、谢均已化去,余与侍讲别十二年”一言,便可断定此诗作于“丁巳年”后的第十二年。所以这个丁巳年绝不可能是指“嘉慶丁巳年”,只能指乾隆丁巳年(1737)。此或可解决第一首诗的创作时间问题,第二首则仍悬而未决。

笔者想要换个角度,即通过对诗中提及的人物稍作考察,很多疑问便可迎刃而解。以第二首诗中的郭韵青为例,王英志疑其为郭运青或其兄弟,未作深考。通过查检《安徽省全椒县志》、《清代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等书,我们认为郭韵青、郭运青以及第一首诗中的郭凤池实为一人,名肇鐄,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乾隆十八年(1753),字运青(又作“韵青”或“韵清”),一字凤池(又作“奉墀”,或云“奉墀”为其号),江南全椒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兄弟五人,先后登第。今存《佛香阁诗存》五卷。其字号诸书记载不一,盖有音讹,在此不必深究。

当我们查实了诗中郭凤池这一人物及其生平,尤其是生卒年,那么这两组诗的创作时间也基本可以坐实:前一组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后一组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

注释:

①详参王顺贵《袁枚诗歌辑补二十二首》(《文献》2012年第2期)、王英志《〈袁简斋手札〉所收诗作献疑》(《文献》2014年第3期)。另王英志撰有《袁枚零散集外诗51首考释》(《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袁枚零散集外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二文,此三文录文、考释等有相通处,个别录文亦有改动,本文征引时择善而从,统称为王英志之说,不再一一标明篇目,读者可自行查阅。

②王顺贵原文将《随园诗稿》误作《袁简斋手札》,王英志已指出,不赘。

③王英志校正王顺贵录文误字详参其《〈袁简斋手札〉所收诗作献疑》脚注,然亦有疏漏。胪举如下:其二颈联“酒雨更无知己赋”,王英志已指出“酒雨”是“旧雨”之误,另“更”字据手稿当作“竟”,与《诗集》同;其三颔联“日日长看隔水青”的“看”字,据手稿当作“眉”,与《诗集》同;其四颔联“领略鸾花辞白下”的“鸾”字,据手稿当作“莺”。

参考文献:

[1]袁枚.随园诗稿[M].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

[2]袁枚.小仓山房诗集[M].袁枚全集新编.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3]王顺贵.袁枚诗歌辑补二十二首[J].文献,2012,02:148-151.

[4]王英志.《袁简斋手札》所收诗作献疑[J].文献,2014,03:170-172.

[5]王英志.袁枚零散集外诗51首考释[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47-53.

[6]王英志.袁枚零散集外诗[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03:49-52.

[7]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9]张其浚.安徽省全椒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10]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袁枚
袁枚养生:随园有“五不”
一百顶高帽子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
才子袁枚
春风
才子袁枚缘何富得流油
从张问陶的爱情诗看其节烈观与爱情观(下)——兼与李白、杜甫及袁枚比较
袁枚也曾被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