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特殊句式的修辞理据

2017-04-14汪佳许亚云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修辞

汪佳 许亚云

摘 要: 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对于句式的择取、排列、组合极具个人特色,本文将从它对于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这三种特殊句式的选用,具体分析《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修辞理据。

关键词: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修辞

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用真实自然的文字书写19世纪60年代末,知识青年陕北农村的插队经历。小说对于句式的择取、排列、组合很有特色,一方面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另一方面使文章意味更加悠远绵长,令人回味无穷。本文将从特殊句式的选用具体分析《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修辞理据。

1.宾语前置句

1.1这样的牛,别要。

正常的语序应为:别要这样的牛。原句强调宾语“这样的牛”,在文中指的是“疲牛”。前文内容是:“拿根鞭子,一甩,‘嗖的一声,好牛就会瞪圆了眼睛,左蹦右跳。这样的牛干起活来下死劲,走得欢。疲牛呢?听见鞭子响准是把腰往下一塌,闭一下眼睛,忍了。这样的牛,别要。”将好牛和疲牛对被鞭子抽的反应作对比,把“这样的牛”提前,正好和上文“这样的牛”在前后位置上相对应,显得规整,对比更为强烈。而在未读到下一句“别要”时,对于作者的态度,读者在阅读心理上也会增加一丝好奇和期待。“别要”和上文“忍了”同处于句末位置,字数恰好都为两个字,这样的排列,也给文章增添了节奏感。

1.2我半天半天地看着那些牛,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意味着什么,我全懂。

正常的语序是:我半天半天地看着那些牛,我全懂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意味着什么。原句突出强调了牛的一举一动,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牛叫这一举动埋下伏笔。正因为有牛的“一举一动”可以被“我”看,所以“即便剩我一个人也并不寂寞”,这种强调很好地解释了上文我不寂寞的具体原因。从句式的排列组合看,原句前两句为长句,后一句为短句,由长句突然变为短句,给人“头重脚轻”之感,读来别有一番戛然而止的余韵,而且长短结合,别有一种错落之美。如果换为正常的语序,两个长句并行,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2.定语后置句

2.1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

正常语序是:从洛川再往北,全是绵延不断的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原句可以明显看出作者想要强调“绵延不断”这个修饰成分。“一座座”和“一道道”只写出了山的数量之多,而“绵延不断”则把这种多,一个个地排列出来,突出其跨度之长,更写出此地的广袤,并使其更具立体感和形象感。同时,这样也更直观地呈现出了清平湾贫瘠的生活环境——“只有黄土”,营造出一种寂寥的余味。

2.2.1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

正常的语序应为: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红的阳光照在崖畔上。

2.2.2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正常的语序应为: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红的野花,叫山丹丹,年年开。

這两句都强调了“红的”这个修饰成分,且恰好处于文章的一前一后。作者在此选用相同的句式别有用意。第一句,突出“红”,是为了和下文破老汉唱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相照应,借此说明“崖畔上红”之“红”是最后一缕残阳的红。第二句,突出“红”也和上面提到的“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有关(原文: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但在这时,作者刻意突出“红”,则是为了解释小说开头所刻意突出的残阳红并非老汉所唱的“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之“红”,真正的“红”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红的野花,叫山丹丹,年年开。这种前后文的互相呼应,不难看出作者选用同一句式的匠心。而且,这突出的“红”别有着一番寓意,它象征着希望——庄稼人(“受苦人”)对未来过上美好生活(“好光景”)的向往与憧憬。此时的“红”也给小说末尾营造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氛围,那年年开的红的山丹丹也象征了一代又一代淳朴农民坚韧乐观的品格。

2.3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照着吃草的牛,四周的山显得更高,黑魆魆的。

正常的语序为: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照着吃草的牛,四周黑魆魆的山显得更高。火光的亮反衬出了夜色的黑,“黑魆魆的”放后,意在强调在此夜幕下人的心理感受,突出四周高大的山在夜幕下的鬼魅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幽深寂寥的氛围。同时也表现出在这厚重的夜幕下,“我”、破老汉、留小儿三人身影的孤单、冷清,暗示当时喂牛生活的艰苦。

2.4“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

正常的语序为: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淡蓝色的雾蒙蒙的野花,一丛挨着一丛。从内容上看,原句显得很有层次感,先强调野花的颜色,接着是野花的长势,最后强调野花给人的感受,十分直观。相比之下,改句则显得太过冗长、平淡。从句式上看,长句变为短句,使句子更加灵活多样。放入整个景色描写的段落里看,长短句的结合,使语句里流淌出缓缓的节奏,整个段落似被一曲优美的旋律环绕,给这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更添了一点灵动诗意。

2.5老汉说,过去不是这样,过去人少,山里的好柴砍也砍不完,密密匝匝的,人也钻不进去。

正常的语序是:老汉说,过去不是这样,过去人少,山里密密匝匝的好柴砍也砍不完,人也钻不进去。作者为了突出“密密匝匝的”这个修饰成分,表现过去清平湾优裕的生活环境,使其更具画面感,就让它作为定语后置。这样便把过去山里柴的数量之多强调地更加自然、有力,影射出当时时局的混乱给清平湾带来的无法挽回的创伤。这种好坏的强烈对比也隐含了作者对于当时混乱时局的嘲讽与不满,表达了他对如今清平湾穷苦现状的惋惜。

3.状语后置句

3.1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

正常的语序是:一行人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若维持正常的语序,不免让人觉得状语有些过长。原句将状语后置,突出吆牛声音拖的时间之长,格外吸引读者对“吆牛声”的注意力,为下文紧接着描绘吆牛的调子(“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给整个行走的情景笼上一层悠远深长的韵调,注入作者的深情,而这悠长的吆牛声似乎也把一行人原本就缓慢的行走延滞地更慢了。

3.2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正常的语序是:对她来说,北京的神秘不亚于那道银河。强调北京在留小儿心目中的地位,突出了穷苦的孩子对大城市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作者也想借此表现出清平湾困苦的生活环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3.3那两个人是瞎子说书的,从绥德来。

正常的语序是:那两个人从绥德来,是瞎子说书的。作者突出强调这两个瞎子“从绥德来”,强调“绥德”这个地方,是因为绥德是破老汉的家乡。由前文叙述可以得知,破老汉对从绥德来的人都特别关心照顾,这就为下文破老汉如何招待、帮助这两个穷苦的说书人埋下伏笔。强调“从绥德来”是为了暗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

由此可见,作者在构架整篇小说时,有目的地选用了不同的特殊句式。而这种特殊句式的选用,非但没让人感到拗口、晦涩,反而让人觉得新奇、有趣。这种选用不仅使得小说的句式灵活多变,极具个人特色,还使小说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悠悠的情味,赋予小说音乐的节奏感和美感。而且也使得小说读来有味,在意蕴上更显悠远绵长。作者语言上的这种独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运用,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2]王希杰著.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张娟.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J].汉语学习,2013(2).

猜你喜欢

修辞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修辞与“高师教师口语”的研究报告
浅析在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