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莲花落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017-06-12樊宇红
樊宇红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太原莲花落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樊宇红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太原莲花落植根于三晋文化大地,它的艺术特色独特鲜明,旋律优美、语言丰富、节奏灵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种说唱艺术,借鉴融合了相声的艺术手段。其中也使用了很多重叠语句,因为这些独特的语言使其诙谐幽默、风趣,常以讽刺的口吻叙述故事,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将生活中碰到的各类故事编写成曲目,风趣幽默的表达出来,带给人们无限欢乐。
太原莲花落;历史沿革;传承
南宋时期佛教流行,在宣传教义时,往往以诵答佛教做背景,又因为缘由是在佛祖的莲花宝座前场唱,所以被称为“莲花落”或“莲花乐”(有“一朵两朵莲花落,莲花开时众生乐”之说)。后来,莲花落这种说唱的形式不仅仅在佛事中运用,民间艺人也借鉴这种形式讲唱民间故事,他的功能逐渐从宣传佛教教义演变为一种民间艺术。最早于北宋期间艺人有不断演唱的清朝中后期这种曲艺逐渐成熟,并且在北方的某些地方尤为兴盛。
一、太原莲花落的产生
据记录清朝道光年间,河南遭逢水患,很多灾民逃到山西省文水、交城一带。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并将莲花落这一曲艺品种带入了山西。此为史上莲花落进入山西的最先记录。后来,莲花落深得晋中一代百姓的喜爱,他们与当时流浪艺人(原河南灾民)一起传唱,并且结合当地现实的情况,改革了原有的莲花落,变成了以晋中方言为语言的特色的莲花落,称“晋中莲花落”,又称“晋中落子”。
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市曲艺联合会相声演员曹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挖掘山西的地方曲艺,开启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艺术探索之路。万事开头难(莲花落的唱腔、曲段零碎,曹强遇到很多困难),他走访各位民间艺人,并且虚心让他们赐教。收集到了珍贵的资料,又经过不断地创作与实践,曹强熟识了晋中莲花落的魅力,并以其为基础,改革了晋中莲花落。尤其是语言方面,从本来的晋中话改为了具备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并融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汇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让其语言更加性情化、易懂化、群众化,也适合莲花落的艺术风格特色和使人欢愉的宗旨。通过以上大量的实践和开拓,创就了此时土乡土色“太原莲花落”。曹强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莲花落。曹强通过多年的摸索、探究、实践、创新,终于在1963年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的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晋太原》。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太原莲花落走向成熟。太原莲花落能够如此盛行,这也离不开山西曲艺相声演员尹海鹏对太原莲花落这一领域的参与、贡献。随着时间的累积,太原莲花落这一新兴曲艺在40多年发展中,创作演出了100多首作品,主要作品如下:
年份 名称 备注1963年 《三进太原》 标志着太原莲花落正式创建1980年 《儿子造》 山西省曲艺调演优秀创作、表演奖年份有待考证《夜捣孔巢》 有200多句,最长的段子同上《窦仙姑》 表演最频繁的段子同上《打喷嚏》 表演最多的段子同上 《卖花生》 共20句,最短的段子同上《立竿见影》反映最强烈的段子,经典作品1984年起名字》《晋阳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1988年 《万水千山总是情》 晋冀鲁豫“山河杯”表演一等奖1988年《雷雨之后》 获14省保险文艺征文一等奖2009年《快如飞》 近期的段子
随着2006年太原莲花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2007年,太原举办了第一场“乐之缘”曹强太原莲花落曲艺专场文艺晚会。2009年在建国60周年文化大礼上,曹强举办了第二场太原莲花落曲艺专场文艺晚会。太原莲花落从创立至成熟兴盛,离不开曹强等老艺术家对太原莲花落的呕心沥血的研究与创作。
二、太原莲花落的艺术特点
经过曹强等老艺人的不断努力,太原莲花落的艺术特色独特鲜明。总体可归纳为:旋律的韵味足、语言俏、节奏灵活。此时,太原莲花落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说唱艺术,而且借鉴融合了相声的模拟、“抖包袱”等艺术手段。
(一)旋律韵味足
太原莲花落的旋律韵味十足,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太原莲花落讲究合辙入韵,在撰写曲段时,要精心设计其韵脚和唱腔的统一。韵脚就犹如诗句中讲究的平仄;唱腔是灵活的,但又不会偏离,区重点风格与要求。这比我们学习一首美声或者民族的歌曲难,因为没有谱例的引导与规范,没有良好的乐感和优秀的老师指导,太原莲花落的韵律还是很难把握的;其二,太原莲花落起初只是一种说唱艺术,只有说唱的形式单调乏味,快板的加入使得太原莲花落成为一种独特的板式艺术。当然,这也使得太原莲花落的节奏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十足,并且丰富了太原莲花落的艺术形式。
(二)语言俏
太原莲花落的前身是晋中莲花落,重在语言上进行了创新。那时的老艺人都是用本地晋中方言演出的,因曲种韵味混乱,所以难以遍布各地。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莲花落,曹强以太原话为实践基础,结合普通话的民间词汇韵律,在语言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太原莲花落也因其浓郁的乡土语音而使得这一曲艺颇具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一点也秉承了太原莲花落的艺术风格和给予人快乐的宗旨。
太原莲花落中使用了很多特殊词汇,例如在《看车祸》中“nia”是人家的意思,在《立竿见影》中的“圪踢奎”是膝盖的意思,等等,这些词语使太原莲花落更加亲切;太原话中常在句末添加一个语气词,具体在太原莲花落中体现在《看车祸》中的“算咯哇”、“压的真惨了”、“这咋办呀”,这些语气词的运用使太原莲花落更具地方特色;太原莲花落中也使用了很多重叠语句,例如在《卖花生》中的“掏票票”、“核核小”、“小仁仁”等。恰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语言使太原莲花落诙谐、讽刺,因此太原莲花落至今仍然深受太原大众的爱戴。
(三)节奏灵活
传统的莲花落也是说段与唱段相结合的形式,但比例的安排是以唱为主、道白为辅的结构。晋中莲花落是七言四句构成一段,多言按七句的情况处理的。太原莲花落在语言结构上比较灵活,在唱腔保持的情况下,场次的设计比晋中莲花落宽泛。尤其是山东快板的融合,使太原莲花落说唱更加灵活。由原来的七言四句变成现在的自由句式,这样更有利于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表达。
太原莲花落的取材即兴,记在生活中的新奇趣事,有生活化的特点。太原莲花落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将生活中碰到的各类故事编写成曲目,风趣幽默的表达出来,带给人们无限快乐,使太原莲花落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太原莲花落最大的特点就是表达方式调侃讽刺意味十足。这种“丑”的表达形式类似与相声中的“抖包袱”,其形式简便,一人饰演多角,战斗性强。通过太原莲花落反映生活中人们的不良习惯,以讽刺的口语抨击不良的社会现象。太原莲花落在赢得观众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其意义双关的作用也使太原莲花落这一曲艺艺术得到升华。
三、结语
太原莲花落从创立至今,从不成熟至兴盛,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半个世纪,但面临着艺术形式与传承方式单一,无人传承,难以延续的现状。莲花落是太原方言与普通话的结合,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太原话已不再被新生的一代接受,加之太原莲花落是曲艺艺术,现在的孩子对其兴趣少,所以太原莲花落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状。总之使之具有多元性与多样性,并且结合时代新生的音乐元素使之更具时尚性,更快地、真正地被大家接受,使之平民,从而回归太原莲花落“取之于民、乐之于民”的本质。这样,才能使太原莲花落成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艺术瑰宝,欣而往之地守护和传承它,并将其发扬光大。■
[1] 陈军.莲花落音乐研究[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2.
[2]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 韩晓丽.拯救太原莲花落[J].艺术评论,2007,05.
[5] 曹彬.太原莲花落艺术研究[J].沧桑,2009,06.
[6]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7]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