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囧”字的古今词义演变

2017-04-14朱圣洁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本义

朱圣洁

摘 要: 网络的交流催生了网络流行文化的繁盛,互联网上不断涌现出新词新语,“古为今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囧”就是其中之一。古汉字“囧”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光明、明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囧”的意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语言中被赋予“郁闷、无奈、悲伤或尴尬”等新含义。

关键词: 囧 本义 网络新义 词义演变

在电子信息时代,网络特有的丰富性、快捷性、交互性和自由性给人们带来多种信息交流模式。网络的交流催生了网络流行文化的繁盛,互联网上不断涌现出新词新语,“古为今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囧”这个字就是现在网络用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作为一个古老的汉字,“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甲骨文时期。

一、“囧”字古代形音义考释

“囧”字在《古文字诂林》、《甲骨文编》和《金文编》等古籍文献中均有记载,它源于甲骨文“■■”,是窗户的样子,圆形的窗户中间的三撇是镂空的装饰。金文为“■■”,形体结构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只是中间装饰笔画有所变化。小篆“■■”形体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整改,形状与现在网络文字的解读——一张沮丧、哭丧的脸更加相像。而汉字隶变以后,隶书对小篆的笔画进行了横竖撇捺的改进,可以看出“■■”是古代原始窗户的象形,外面的“囗”相当于窗户,“八”和“口”如窗户的雕花和结构。

蒋瑞在《甲骨文“囧“形义新证》对“囧”字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其形义目前主要存在四种说法①:

1.窗户说。许慎《说文·囧部》:“囧,窗牖丽廔闿明。象形。”

2.仓廪说。屈万里:“囧字,当为仓廪一类之物,于此则作动词用,‘米囧,意谓新米已入仓廪也。”

3.祭名说。于省吾先生:“囧为祭名,契文亦作,通盟。即《周礼》诅祝盟诅之盟……囧米连文,盟谓要誓于鬼神。”

4.地名说。李孝定于囧字取形赞成窗户说,于辞义则认为是地名说:“卜辞囧为地名,且多与米字同见。”姚孝遂、肖丁先生意见类似:“卜辞囧字正象窗牖丽廔闿明玲珑之形,而均用为地名,无例外。”赵诚先生则说:“囧。构形不明。甲骨文用作地名。”

传世文献中有不少“囧”字用于人名、地名的例子。如《史记·周本纪第四》:“孔安国曰:‘伯囧,臣名。”《世说新语·方正第五》:“齐王冂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囧咨事。”《魏书·志第七》:“阐熙郡太和十二年置。领县二。山鹿,新囧。”蒋瑞经过考证得出“‘囧取形于大明之日,在甲骨卜辞中用作祭祀地名”的结论。他认为“囧”字的几个原始形态都是圆形,取形于圆形物体,“囧”中的勾和曲,都呈现流动状,可解释为“火焰”,以此认为囧为大放光明之日。据此,“囧”字在古代多用于人名和地名,意思是“光明”。

许慎《说文解字·囧部》:“囧,窗牖丽廔闿明。象形。凡囧之属皆从囧。读若犷。贾侍中说:读与明同。俱永切。”前人根据“声训”、“因声求义”的研究方法,通过语音分析来解释词义。他们认为因“广”的音既定,“广”有开阔之义,而“囧”字为原始窗户的象形,其义训“光明,明亮”,光明、明亮的窗户往往给人视野开阔之感,二者意义相近,因此与“广”相关的“囧”一类的词都读作“guǎng”。后来反切注音法的出现,给“囧”注“俱反切”,和今音“jiǒng”一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丽廔双声。读如离娄。谓交疏玲珑也。闿明谓开明也。象形,谓象窗牖玲珑形。”“读若犷”下注曰:“犷古音如广,囧音同也。臦读若诳,臦声之臩为古文囧字,可以证矣。古音在十部。今音俱永切。”“贾侍中说,读与明同”下注曰:“贾侍中说读若芒也。”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解释到:“读若明同,既以明说其义,而复言此,是贾侍中直谓囧明一字矣。”《玉篇·囧部》:“囧,大明也。”《廣韵·梗韵》:“囧,光也。彰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模拟窗户之形,随体诘诎,造出“囧”字,因此,造字之初,“囧”的本义为窗户,而由窗户引申出明亮,光明之意。这可以通过“朙(明)”、“烱(炯)”等字反映出来。“囧”在古文中又写作“冏”,《篇海类编·人事类·口部》:“囧,或作冏。”《汉语大字典》:“囧,明亮貌。也作冏。”“烱(炯)”字的含义是火光明亮、光明的意思,这里就是取了“囧”的意义以及读音。成语“炯炯有神”就是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其中“炯炯”就是“明亮的样子”。“明”在《说文》里小篆写作“朙”,甲骨文表示“光明”之意亦作“朙”,这就表示“囧”与“光明”义密不可分。几部重要辞书都对“囧”的“光明”义做出了解释:

《康熙字典》:“囧,〈唐韵〉〈集韵〉〈韵会〉俱永切,音憬。〈说文〉:窗牖丽廔闿明,象形。又伯囧,人名,周太仆。正本作囧,俗讹作冏,见〈书·囧命〉。又与烱同,〈韩愈诗〉:‘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注:‘囧囧犹烱烱也。烱从火囧。”

《辞源》:“囧,jiǒng,俱永切。上,梗韵,见。窗牖,窗透明,引申为大明。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五《心明经》引《仓颉篇》。”“囧囧,光明。囧,同‘冏。”

《辞海》:“囧,作形容词,像窗口,通‘明。引申为有光貌。”

《汉语大词典》:“囧,jiǒng。同‘冏。窗透明,引申为明亮。”

后来,“囧”不仅仅指窗户的明亮,延伸到表示一般事物的明亮、透亮。传世文献中有不少例子,如《晋书·卢循传》中记载:“双眸囧彻,瞳子四转,善草隶,奕棋之艺。”其中“双眸囧彻”是说两只眼睛明亮透彻。”《文选·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张廷尉杂述〉》:“囧囧秋月明,凭轩詠尧老。”李善注引《苍颉篇》:“囧,大明也。”是说月亮非常皎洁明亮。

综上所述,“囧”字是一个象形字,其构形与“明”有关,即“取象于大放光明之日”。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的发展,“囧”的意思由最初的“窗户”义发展到后来的“祭名、地名”义,其中用得最多的还是“光明、明亮”义,历代文人作品中多有体现。

二、“囧”的网络新义、用法及文化内涵

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古老的汉字都失去了它们的使用价值,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变得鲜为人知。在网络语言兴起以前,“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一个生僻汉字,但自从在2008年成为最火爆的网络词语之一,人们对“囧”字就再熟悉不过了。不仅在网站、论坛、报纸新闻、商业广告里随处可见,还被做成生动的表情和漫画,甚至还拥有自己的专门网站和论坛。

(一)“囧”字的网络新义、新用法

虽然最早在网络中使用“囧”字的人已经无从可考,但“囧”字用于网络语言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却可能是谁都没有料到的。不可否认,网络文化环境是“囧”字复活不可缺少的土壤。在网络语言中,“囧”字不再是那个被人们遗忘的生僻汉字,它是一个全新的存在,可以看作是一个新词产生的新义。“囧”字的网络文化内涵与本义“光明、明亮”毫不相干,已经融入了现代视角并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用法,但也是从象形来解读的。现代的窗户结构已经和古代原始的窗户完全不同了,因此很难由“囧”字的字形联想到窗户,网民们发现,“囧”字更像一张人的苦瓜脸:将“囗”想象成人的一张脸,方框内因惊愕或无奈、慌张而张大的“口”上耷拉着由“八”表示的两条下垂的眉毛,生动地展示出一副悲伤沮丧的表情。这可以看作“囧”字“网络象形”的“本义”,在“囧”字苦瓜脸字形的基础上,人们将其引申为与人的面部表情有关的含义——“尴尬”、“愁眉苦脸”,之后又引申表达“郁闷”、“悲伤”、“惊诧”、“哭笑不得”等不可、不便、不想言说的情绪或者“真受不了”、“被打败了”的感叹,再引申指“无可奈何且无法言说的事情”。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申符合人们普遍的认知规律。“囧”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不同,如在“我驾照科目二考试考了三次都没有通过,很囧。”一句中,“囧”表达的是“很无奈”的意思。而在“唱歌比赛中,我竟然中途忘词唱不下去了,真的太囧了。”这个语境中,“囧”则理解为“尴尬”。

“囧“作为流行的网络语言,它的表意功能和用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形容词,这是“囧”的基本词性,所以使用频率也最高。

(1)“囧”形容人的郁闷、悲伤、尴尬、窘迫、惊讶、无奈等情绪。例如:

这部电视剧很囧很雷人(“囧”表示吃惊,惊讶)。

想起那场非常囧的经历,大概每个人的记忆都非常深刻(“囧”表示让人无奈,无语的)。

最近的处境,让我觉得很囧(“囧”表示郁闷,压抑,沮丧)。

(2)形容事物或人的行为的怪诞和奇特。例如:

十种囧囧的电脑密码设置方式(“囧”表示事物的奇怪、不常见的)。

他这么囧的服装搭配遭到了所有人的吐槽(“囧”表示人行為的怪诞、奇特)。

2.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指因受到外部事件的影响而导致内心的惊吓、尴尬、窘迫与无奈。例如:

你在舞台上这么做的话,肯定会囧死观众的(“囧”表示使……难堪、尴尬)。

你囧到我了(“囧”指吓到,做出惊吓或无聊的动作、事情)。

3.形容词活用做名词,特指让人惊讶或无可奈何的事。例如:

一日一囧;

此时场上却上演了最有囧的一幕,姚明没拿到球,可球却直接飞入了球网。

这两个例子中,“囧”均为名词,指很“囧”的事情,即很让人惊讶或者令人很无语的事情。

4.作为独立的表情,多见于论坛和网络聊天。一个人叙述一件事情,通常此事比较尴尬,或者结果不太好,另一人给出一个“囧”作为回应。“囧”多义,在不同语境里表达不同含义:认同、叹息,或者“呃……”或者尴尬的意思。例如:

甲:我这次英语考试正好59分。

乙:囧。

甲:昨晚梦到自己掉进大海了。

乙:囧。

甲:我今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地上。

乙:囧rz。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一种感慨时,“囧”字有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意,再加上它本身的象形性,在表达这种深意时就显得尤为传神、生动。

(二)“囧”字的网络文化内涵

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和使用面的增广,曾一度作为语言中生僻字的“囧”逐渐演变成了网络中的“基本词汇”,这时候一种新的文化也就相应地产生,这就是由“囧”引领的“囧文化”。“囧”的网络文化内涵被概括为两点:

1.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

2.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

第一种用法是把“囧”看作“头”,表达沉重的思想,这种用法与“失意体前屈文化”有密切的关联。所谓“失意体前屈”,网络上的解释为“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用“Orz”表示。“Orz”,看上去像一个字母组合,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象形符号,它看起来像一个人低着头朝着左方、俯跪在地上,“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和身体,“z”代表脚,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所以在网络中被网友们广泛用来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囧”字由于像人的脸形,一些网民受到“Orz”的启发,便用“囧”替换掉了“O”,写作“囧rz”,使得“失意体前屈”的头部表意更加形象。后来随着这种用法的普遍性,“囧”字常单用表无可奈何、尴尬等心理状态,并成为失意体前屈文化的代表。

“囧”在第二种用法中被看做脸,表达浪漫和激情,更加形象多样,大多用作表情符号。如:“崮”表示的是“囧”国国王;“囜”代表没有眼和口的脸的“囧”;“冏”是下巴笑掉了的“囧”;“圙”则被认为是老人家的脸;“冂”是打马赛克的“囧”;“囶”代表无话可说的表情等等用法。这些字都属于“囧家族”,它们与“囧”字形相似或相关,但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囧”字。

三、“囧”字古今形音义的联系和区别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囧”字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意义。古“囧”字是一个象形字,根据蒋瑞说像太阳形,表“光明、明亮”之义。而现在的“囧”字虽也是象形字,却与其初始义大相径庭,根据它形状像人的脸部表情,网民们赋予“囧”郁闷、无奈、悲伤或尴尬等新含义。两者的象形特点不同,所以不能说现在的网络上流行的“囧”字是来源于古代的“囧”字,两个字应该看作是同音词。“囧”形象的苦瓜脸字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它今音完全相同的“窘”。以音同作为前提来揭示词源,推求词的命名意义,是基本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训诂中的声训原理,也叫因声求义,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用来解释的词和被释的词往往音同或音近。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来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并指明文字通假。“囧”和“窘”的读音一致,人们将“窘”所表示的“窘迫”、“尴尬”之意赋予“囧”字,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字的新义与旧义之间存在联系,那么判定为词义的发展;反之,如果新义与旧义不存在任何联系,就算创造了新词。“囧”字虽然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作为“光明、明亮”义在古代汉语中曾经通行一时。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在网络语言流行之前,“囧”字基本只存在于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已经消亡的词语,退出了汉语词汇大家庭。网络语言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得它再次得到通行,但经过比较发现,现在的词义和原来的词义毫无关系。现在的“囧”字是一个新词,有着丰富的新内涵,只不过借用了原来的字形和字音。换句话说,“囧”字在从古义向今天网络義的演变过程中,渗透了“六书理论”中的假借原理,古词新用。

通过对“囧”字古代和现代形音义的探析,我们发现它既保持了汉字的原貌又被赋予了与本义完全不同的象形意义。“囧”字古今词义演变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语言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之中,很多词汇随着社会和历史的进步不断被淘汰,不再被使用。其次,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囧”字在互联网中被广大网民积极使用传播,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被社会所认可,顺理成章地扩展到现实生活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人们对象形造字法的巧妙运用,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与延续的桥梁,才使得“囧”字得以传承和复兴。

注释:

①蒋瑞.甲骨文“囧”形义新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63-65.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俊霖,王籽郦.小议“囧”[J].大众文艺汉语言研究,2009(1).

[4]王燕.小释“囧”字[J].嘉兴学院学报,2009(4).

[5]马雯.网络流行语“囧”字的认知解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4).

[6]黄胜兰.谈“囧”[J].衡水学院学报,2009(5).

[7]翟澍.“囧”字乾坤——谈网络流行语“囧”背后的文化现象[J].今日南国,2010(9).

[8]蒋美云.“囧”的认知语义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

[9]马晓晨.“囧”——从汉字修辞作品到网络新词[J].汉字文化,2009(4).

猜你喜欢

本义
甲骨文中的“四”“五”“六”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淑女班”军训有违大学军训本义
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