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

2017-04-14刘潇雨

商情 2016年52期
关键词:资产管理监管

刘潇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业务也不断创新,最近几年银行的理财业务更是受到广泛关注。银行理财业务的膨胀促进了融资的增长,但同时也提升了银行业的整体风险,加大了整个市场的波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银行理财业务的深入剖析,详细分析其利弊,并探讨了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银行理财 资产管理 监管

一、银行理财业务综述

1.1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

按银监会年颁布官方文件,银行理财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投资顾问等专业化服务,以及商业银行以特定目标客户或客户群为对象,推介销售投资产品、理财计划,并代理客户进行投资操作或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在业务层面,银行理财业务又可细分为两大类:一是,理财顾问服务,仅为客户提供理财、投资组合建议;二是,综合理财服务,主要是理财产品的设计与销售。而第二部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综合理财业务中,客户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参与服务,服务确立之后,银行就相当于接受了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产品合同约定的方案进行投资等相关业务活动;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由客户和银行按协议约定的方式承担,投资管理取得收益按协议分配给投资者,而银行则收取相应的管理费。从定义和规定来看,银行理财属于资产管理业务,而不是存贷款业务。

1.2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银行理财业务开始于2004年,早期的银行理财业务资金主要投向银行间市场的高等级债券。所以,投资者通常会觉得银行理财几乎无风险,类似于货币基金。

其产生的背景是利率差,个人存款利率与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之间的差异。当时,个人存款利率受管制,利率水平较低;而与此同时银行间市场利率市场化,利率相对较高,但个人不能直接参与。差价的存在,导致了套利机会的出现,而工具就是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个人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然后再有基金头像银行间市场,赚钱中间的差价。起初只有公募基金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后来银行也放开。而且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的参与还有不同,按规定公募基金的管理者只能收取管理费,而银行理财的收益分配则可以通过双方协定,一般我们看到的就是,银行按约定给投资者一个固定的收益率,而余下的都属于银行的管理者。

但后来,银监会监管越来越严,2010年开始监管层不允许银行理财投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强周期过剩产能行业。为尽量摆脱监管束缚,部分银行开始通过把表内资产转移至理财产品,实现资产出表,从而实现规避监管。于是,就有了银行理财将非标准债券纳入了其投资范围,即市场俗称的“非标”,使得银行理财业务的性质进一步脱离了其本质的资产管理,逼近于存贷款业务。非标, 本质上是银行向企业发放的贷款,但不同于标准化的合约,贷款的条件由双方共同协商决定。但早期银行的理财资金被规定还是还严,投向有限,为了规避监管,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开启了银信合作模式。最先,有信托公司设立一个信托计划,向融资方放贷款,然后再有银行理财去购买这一信托计划,从而实现了银行理财资金的变向放贷,而信托在这一链条中充当了通道。当然,信托不仅仅可以把资金投向贷款,还可以投向资本市场,股市和债市等。而作为资金来源的银行理财,约定给投资者以高额收益,一般高于存款利息才会吸引投资者购买,在刚性兑付预期下,银行理财明显优于存款。综上,不难看出,银行理财本质上就是存贷款业务,虽然利差小于正规的存贷差,但表内转表外之后,暂时脱离了监管,可以在规模上膨胀,形成了典型的影子银行。

2012年券商的创新大会,又为银行理财提供了新的通道。证券公司资管、期货公司资管都可以成为银行理财的通道,运作模式和上述银信合作类似。后来监管层发现之后,开始转变监管,从总量入手,限制银行理财的投资比例。2013年,银监会发布8号文,规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不得超過理财规模的35%。

1.3银行理财业务的本质

前文说过,银行理财业务的本质是资产管理业务,而不是存贷款业务,这里做详细描述。为什么如此清晰的划分,会导致业务的交叉混淆,导致银行和监管层的不断博弈,吸引市场的强烈关注与讨论。

我们知道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存贷款业务和理财业务,它们从运作过程来看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投资者将资金交给银行,然后由银行找项目去投放;但它们之间也有本质的差异。

首先,我们最熟悉的银行存款贷款业务,就是所谓的表内业务。银行表内业务有两层意思:一是,储户将钱存入银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次关系中,银行要以自身信用担保,为储户提供约定固定的利息,同时保证储户资金可以随时支取或定时支取。而储户并不知道也不在意他们资金的具体投向。二是,银行将储户的存款形成的资金池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从而形成融资方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层运作中,银行留存一部分资金用于储户的流动性支取外,大部分则用于放贷。由于资金与贷款项目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银行能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配置,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在操作中,如果融资方出现还款困难,这信用风险由银行承担不得转嫁给储户,银行要用其利差收入覆盖业务坏账,储户有提现需求时,银行必须满足,自有资金不足,银行需要从金融市场或是央行借款。

其次,就是比较受关注的银行理财业务,是资产管理业务,属于表外业务。这一业务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而是一种委托关系。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银行资产管理者,并按约定支付管理费给管理者,管理费可以是固定约定也可以收益分成,而项目运作的收益扣除管理费之后的利润属于投资者。在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资金的投向必须是按约定的一一对应,但和存贷款业务不同的是,管理者不需要承担信用风险也不需要承担协定之外的流动性风险。

二、扭曲的银行理财业务对市场的影响

2.1 银行理财业务的积极影响

首先,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直接融资服务。根据统计数据估计,剔除低风险稳定性的同业理财、现金保本类理财之后,投向其余项目的理财规模大约为14万亿。也就是说银行通过理财业务模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这么大量的直接融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促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体量不断增大,政策指引很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必然会有遗漏。比如,有些有竞争力有盈利前景的项目,需要融资,但这个行业暂时不在政策或资金扶持之内时,就会有聪明的资金在盈利的驱使下流向它,如果有监管,也会采取应对绕过监管。银行理财在某种意义上会弥补实体融资的需求。

2.2银行理财业务的消极影响

首先,银行理财的膨胀会提升整个经济的无风险收益率,导致整体融资成本的提升。因为,银行理财有部分是银行为规避监管主动将表内转表外的,所以,风险是由银行承担;同时理财为吸引资金承诺的收益高于存款利率,从而带动整个市场融资成本的上升,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其次,银行理财表内转表外脱离监管,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规模不断膨胀之后,会提升银行整体的系统性风险。

三、监管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首先,在监管的强制干预下,银行理财业务的收缩最先冲击的必然是银行的利润,银行的盈利会收到冲击,我们也注意到在监管文件出台之后,银行股大跌。

其次,银行理财的收缩,必然也导致原本能提供给实体的融资规模压缩,虽然整体体量不大,但还是会影响实体经济。

但也不得不承认,最近几年快速膨胀的银行理财,脱离监管,将资金引向风险高的项目,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定时炸弹,一旦风险引爆,会对整个银行和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在监管之下的收缩,有助于降低银行整体的风险,维护经济的稳定。

四、银行理财业务可能的发展方向

1、银行理财业务可能向资产管理业务本质回归。根据最近几年银行与监管层的反复博弈来看,监管层的意图很明显,遏制银行理财业务的肆意膨胀,严防系统风险。全局考虑,我们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业务会逐步向其资产管理业务本质回归。

2、银行理财业务可能成为银行内部独立部门。银行的主业是存贷款业务赚取息差,而银行理财业务是资产管理业务,但其主要投向仍是非标、债券,类似于贷款业务。因此,某種意义上,两者会存在利益冲突的可能。为了整体控制风险,剥离可能的风险波及,银行可设立专美的子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参考文献:

[1]易纲:《货币银行学》,格致出版社2013年版

[2]弗雷德里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3]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版

猜你喜欢

资产管理监管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实施科学监管 增强治理效能
论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浅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探讨
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建设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