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特色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要素机制

2017-04-13广州市番禺区石碁教育指导中心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深度特色融合

文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教育指导中心 林 惠

学校特色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要素机制

文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教育指导中心 林 惠

一、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

深度融合是区别于过去一般意义的整合,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统的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实施,核心是通过调适与创生,将两者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融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深度推进。

(一)基于目标的融合

学校特色文化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是学校面临多元文化价值观,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和重构,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转化为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期待和素质要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目标的首要选择。学校在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时,要尽量对学生成长方向和目标做个清晰、明确的描述,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不会偏离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以特色文化的视角,对各类主题、活动进行安排和引导,形成课程实施主线。

(二)基于内容的融合

在学校特色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融合中,学校文化不断作用于师生的思想、思维、行为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也不断生成,创生各种各样的现实性、综合性探索主题内容对内容的融合,重要的是要关注地方优秀文化。地方文化蕴藏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资源,也是激活生命课堂的重要路径。从逻辑上讲,强调地方味是解决本土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育生活化,催化有意义学习,影响文化化人,调节国家课程与地力一文化的互动进而促进知识学习。从空间上讲,国家课程政策层面的 “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体验性,淡化学科性,需要扎根本土联结地力一知识,以满足学生兴趣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主动接纳地方优秀文化,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使学校特色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得益彰。

(三)基于实施的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来,在取得实效的同时,也存在 “浅化”、 “泛化”等现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为什么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准备的资源,学生会无动于衷呢?笔者在学校听了一节关于“中学生人生规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后与学生聊天,学生说这课有点无聊,像上政治课。重新翻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和理念,我们就会发现,课程实施必须立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活动并学以致用。调适与创生是是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要以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旨趣,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并将之融入课程实施的动态课程变革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不能把综合实践课上成学科的知识传授课。

(四)基于评价的融合

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对学校认同的评价,学校认同是学校师生员工在心理上对学校文化的接纳、肯定和欣赏。在评价中,提倡使用档案袋评价、研讨评价等质性评价方法等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开放性、宽容性、无限性、不确定性等思维方式,以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为视域,以人格品质的发展为目的的,既关注教育的结果,又重视实践活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文化课程与教学情境,通过多元化的质性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结合量化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适切性,共同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二、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

下文,以 “碁道育人”文化为切入点,在区域内学校特色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案例,从 “四步策略”和 “三化原则”纵横两个维度探讨探讨两者深度融合运行机制。

(一)基于 “四步策略”的运行机制

第一步是认识深度融合的价值意义。学校特色文化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深度融合在理论上,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程改革来实现。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形成的支撑。组成由校长参与的研究团队,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认识学校特色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作用。

第二步是开发区域 “碁道育人”系列活动。石碁成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方水土曾养育著名书法家麦华三、一代宗师黄啸侠等人,为后人留下了 “孔子诞”“鳌鱼舞” “龟如石”等丰富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厚重的文化对石碁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几年,石碁教育人立足石碁教育源流,挖掘石碁的精神实质,提出了“碁道育人”的构想,以锻造智慧教育为目的,构筑石碁教育特色与品牌,形成区域内课程的顶层规划。各学校借助系列测试工具或调查访谈理解学校文化状况与层次,分析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与环境,为学校特色文化深度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顺 “三个机制”:内在机制、发生机制、运行机制。包括石碁中学的 “棋道课程”、石碁小学的 “润心教育”特色课程、沙涌小学的 “鳌鱼文化”等。

第三步是构建学校特色文化的活动课程体系。石碁中学致力于棋艺活动的普及和推广,形成了 “棋道育人”学校特色文化,并依托棋文化打造了获广州市重点立项的“智慧人生”特色课程。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以棋启智,形成 “懂规矩、守规则、寻规律”的能力,从而奠基智慧人生。学校把象棋推广普及工作写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并由校长亲自主抓。把象棋课列入学校的常规课程,基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象棋课,并与广州东湖棋院和石碁棋协签订了合作协议,聘请相关人员作为学校象棋专职教师。

第四步是探索课程实施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联性。学生发展与课程教学日益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的价值取向、内容定位与方式方法需进行变革,以便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匹配。有研究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具体体现为综合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交往协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数字素养等。在 “碁道育人”区域内学校特色文化和综合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后,学生的人文底蕴、责任负担、实践创新等核心能力均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

(二)基于 “三化原则”的运行机制

综合化原则。国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当前学科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学校的课程是被分科来组织的,这些分科的课程就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然而,学生的个体经验是不按学科来分类的,学生通过学习所形成的经验不是按学科分类来存储的。课程深度融合就应该更多地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也就是说,应提倡综合化的教学,包括学内容的综合化、学习方式的综合化。在与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下,课程内容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学校、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世界,每个方面、每个领域、每个主题都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例如在 “润心文化”中,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润心故事课程的主题中,不是以分割的拼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融合的整体的形式出现,从而实现各科知识的整合,消除学科的隔阂,增强学科间的沟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整地理解润心文化,形成基于学校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题化原则。 “碁道育人”重视地方文化主题的规划和选择,根据学校所在石碁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况和发展需要来确定的,从学校师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密切关注学校师生生活的社区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顾及时令、节日及政令,尽量就地取材,突出社区实际,体现岭南地方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 “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概念有别,它是师生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生活活动的总和。石碁小学 “润心文化”认为:教育从 “心”开始,“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润心”载体,好的教育必须是 “润心”的教育,通过 “管理暖心、环境舒心、课堂悦心、活动养心”,滋润学生成才,培育出上品的社会圣人。在教育实践中,挖掘了石碁本土历史文化中孝忠、信义、创业等主题故事,通过故事 “润心”立德树人、达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自觉。

微课化原则。结合综合实践学科特点和主题活动实践,微课化课型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创新课型的一种尝试。石碁小学在围绕润心的善文化主题,组织 “看善行、辨善行、演善行、悟善行”四节微课教学,每节课在 20分钟,分别从阅读方法、辩论方法、课本剧和国际视野等深化学生对善的深刻体验,从本身边的善、本土的善,到国际的善,层层深化实现对善的深度理解。微课化是以简短、完整微型教学形式,针对某一主题内容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情景化,可动态生成与交互的课型主题教学。微课化不是把45分钟的一堂课压缩在20分钟以内,而是对一个主题的深度解析,从教学内容来看,内容相对较少,但聚集在突出问题主题。与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简单,没有像正常课堂那样大容量地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选课题内容和构建完整的课堂结构,教学过程要精炼。切入主题要新颖迅速。对素材力求创新,亮点耀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 “学生的课程”,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普遍问题 “课型”解决。基于知识类型的问题:生活情境知识、主题关联知识、方法体系知识、活动规则知识——基于能力类型的问题:规划设计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展示答辩能力——简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问题体系的课程、能力发展的课程——回归问题原点,就是课程深度开发实施的起点。当然,微型课对深化主题活动有的独特作用,但仍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深度特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特色种植促增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中医的特色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