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2017-04-13王玉英
□王玉英 温 晶
(禹城市农业局 山东 禹城 251200)
试述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王玉英 温 晶
(禹城市农业局 山东 禹城 251200)
农业一直都是我国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根基,尤其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做好农业经济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经济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基于此,本文就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农村土地的规范流转,以及农业经济的提升提供借鉴。
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
1 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土地流转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帮助农民节约开支,实现了农村效益的增加。土地流转推动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使种植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在农规模经营中,土地流转是基础,加上政府权益的保障作用,农民在承包土地上可以进行平整土地、打井修渠道投资活动。政府政策及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使种植大户不断涌现,伴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民在管理庄稼的闲暇时间,还可以与种植大户之间形成有效的劳务关系,促使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升。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土地流转都与农业经济关系紧密,其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2 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打破土地细碎化,整合土地流转规模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的生产经营情况比较分散,大多以条块化的形式存在。在种植方面,大部分农户都是条块化的种植,在土地方面,整片土地发展情况匮乏,导致农村土地细碎化的情况比较严重。这种土地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效益,对土地的流转效益产生了极大制约作用,使得我国农村土地的流转,无论是在土地的流转规模,还是在土地的流转面积,都处于起步阶段之中。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大力推荐与实施,各地应当认真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研究,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高效、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使土地细碎化的瓶颈予以顺利打破,在加快农业土地流转速度的同时,不断扩大农业土地流转的规模。关于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可以通过专项财政基金的设立来促进工作的开展,政府也可以成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各乡镇土地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土地细碎化生产成本的真正消除,在提高农业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加快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2.2 消除土地社保功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未建立起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且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诸多不公平因素,城乡居民和农民不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我国还未大范围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使得农民的权益难以得到根本保障,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拓展。作为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贯彻并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国家政策的统筹领导下,建立与土地流转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和制度。例如,可以采取利用土地换社保等政策方式,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进行完善,消灭土地社保功能,使农户的切身利益得到保证。除此之外,在土地的流转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本地企业或引进对应农产品生产企业,来完成对接工作,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增加大量工作岗位,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加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更多保障。
2.3 推进中介组织服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土地的流转速度较慢、土地的流转规模较小、土地的流转质量较低、流转效益不明显,中介机构和服务缺乏等,都是造成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土地的流转中介机构建立和服务提升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对于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来说,其主要工作就是完成信息整合和交易的对接,针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而言,其主要工作就是完成流转过程和价格的确定机制。作为各地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并认真开展土地交易流转平台和中介组织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的主体方面,可以选择相关企业作为主体,也可以由乡镇政府派出机构作为主体,搭建相关土地交易流转平台,逐步开展土地流转平台和中介服务的建立,使乡镇土地流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升。
结束语
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更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要求,是推动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相关人员也要积极探索更好地方式,促进农村土地科学规范流转,切实保证农民权利及利益,通过土地流转的科学化、合理化达到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我国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新的台阶。
[1]孙华美.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7,(02):26-27.
[2]马珺.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11-12.
1004-7026(2017)09-0053-01
F321.1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