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县三交镇吕家焉村的调查与思考
2017-04-13贺光华
□贺光华
(临县三交镇吕家焉村 山西 吕梁 033000)
对临县三交镇吕家焉村的调查与思考
□贺光华
(临县三交镇吕家焉村 山西 吕梁 033000)
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农业厅统一部署,笔者于2016年12月1日到临县三交镇吕家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扶贫工作对我来说还很陌生,任职一个多月以来,利用各种时间学习,了解基层民情,深感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省、市、县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与村里广大干群一道,紧紧围绕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大局,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扎实工作,为民解忧,经过多方了解和入户走访,对吕家焉村基本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就吕家焉村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谈几点看法。
精准扶贫;脱贫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情况
吕家焉村距离临县25km,距离三交镇政府5km,地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介于6.5℃~11.3℃之间。无霜期平均为160d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8.8mm,在全年降水中,季节差异很大,春季占14.4%,夏季占58.2%,秋季占24.7%,冬季占2.7%。
1.2 人口及土地情况
吕家焉村由两个村(一个行政村,一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720人,233户,全村土地面积153.33hm2,耕地102.67hm2,人均耕地0.15hm2,无林地和草地。土地全为旱地和山地。全村劳动力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外出打工及随家外出的人占到总人口的1/3。
1.3 班子建设情况
全村目前有3个村民小组,村支委6人,村民代表3人,党员15人。两委班子主要人员配备齐全,近年无上访、刑事等群体性事件发生。
1.4 经济发展情况
吕家焉村无集体经济,以农业种植业、零散养殖业为主要产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薯类、豆类,养殖业主要以山羊为主,全村4户养羊,240只。16~60岁劳动力302人,常年外出劳动力245人。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 300元。
1.5 贫困户情况
吕家焉村当前有贫困人58户,共计172人,2014年脱贫18户,43人,2015年脱贫户21户,44人。2016年无脱贫户。五保户5户5人,低保户71户,80人。
1.6 居住交通环境情况
吕家焉村依山而建,四面环山,住房方面受地势影响新建在建房屋较少,当前仍有多数农户住传统窑洞,少数存在危房情况的都得到了妥善处理。二是通往村外的道路唯一只有一条山路,虽然已经硬化,但是遭遇较大雨雪天气则有滑坡现象,严重影响正常通行;村内主要交通道路为砖头硬化路面,因后续养护不足导致部分路基塌陷;三是生活垃圾和家畜粪便露天堆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2 致贫原因分析
2.1 立地条件差,资源匮乏
吕家焉村气候干旱,靠天吃饭,土壤贫瘠,缺乏水资源、无灌溉条件,以山坡地为主,没有矿藏资源,资源严重匮乏。吕家焉村耕地全部为旱地、山地,水资源匮乏,且多数坡地倾斜度达到25度左右,没有成片农田也不能进行机械化耕作,农作物种收只能通过人力,无法规模化生产,土地也无法流转,也没有人愿意承包土地,农民从土地资产无法获得收入。
2.2 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村村通工程修建了道路,但遇雨雪天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对交通造成严重损坏,每年重新修建的道路费用高。全村饮水存在安全隐患,至今村里没有自来水,许多农户挖雨窖、吃雨水,遇到干旱天气只能几公里以外的山沟打水,不卫生、不安全。村委没有办公条件、没有通网络,电线老化。
2.3 缺资金、缺产业、缺技术、缺带头人
至今全村没有增收致富产业,只能以种地打粮维持生计,种植业年收入一户不过6 000元。村里没有能人大户,大多数外出务工。
2.4 因学致贫
吕家焉村没有学校,所有适龄求学儿童全都在县乡一级学校上学,且单个家庭大多数子女都为两人以上,父母陪读和租房成本日益增大,部分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是依靠雨露计划的助学款和民间借贷才能完成学业,此类家庭帮扶效果明显,在学生学业完成后负担降低,脱贫效果可逐步显现。
2.5 因病致贫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落后,医疗卫生观念淡薄,很多大病都是由于当事人人为延误造成,或是在有病发症状初期多使用三无产品药品进行治疗,结果反而加深病情导致长期患病,各项治疗费用已经成为此类农户主要的债务支出。此类农户因病丧失劳动力,并背负大额欠债,脱贫难度较大。
2.6 脱贫意识滞后
缺乏有效的产业指导,市场敏锐度极低,文化素质不足,都是以传统的农业收入为主,辅助零散打工补贴家用,所有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甚至不足,无力开展新产业新项目。
3 开展的主要扶贫政策措施
3.1 着力建立健全帮扶机制,不断加强攻坚合力
一是成立了以“三支”队伍帮扶为中心的责任帮扶组织机构。我村帮扶组织机构包括以临县环保局5名同志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1名乡镇包村干部和1名驻村第一书记为三支队伍。二是加强村两委扶贫攻坚领导。成立以村支书、村主任、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村民代表、村党员等20名同志为主要责任人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帮助“三支”人员宣讲国家政策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实。
3.2 着力开展精准脱贫、贫困户建档立卡、退出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精准识别、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我们严格按照贫困户精准识别流程主要开展了入户摸底调查、详细测算收入,录入数据库,住户对比核查,村内民主评议、公示、复议、报乡政府公示等,严把贫困户入列关。
3.3 着力推进各项扶贫政策措施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要求,在省、市、县、乡、村各级政府推动下,围绕本村实际着力开展了以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产业等为主的攻坚脱贫措施。本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从2014年开始建立,主要依据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 800元。截止目前,本村贫困人口172人,贫困户58户,2015年实施的扶贫项目有:一是雨露计划。享受雨露计划的有3户4人。分别为2个高中生每年每人补贴2 000元,2个大学生每年每人补贴5 000元。二是政策性补贴。粮食直补贫困户杂粮补贴104元/667m2,薯类补贴99元/667m2。三是危房改造。2014年改造贫困户危房14户,每户补贴10 250元,全部改造完毕。此外,一类低保户17人,每年每人补贴2 376元。二类低保户25人,每年每人补贴1 500元。三类低保户38人,每人每年补贴1 100元。五保户每人每年补贴2 600元。四是医疗保障方面贫困户每人交93元,比一般农户少交57元。养老保险每人每年交2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月养老保险金85元。五是重、中度高龄失能老人补贴720元/年。残疾人一级、二级残疾生活补贴600元/年,护理补贴600元/年。六是农村五保、低保户用电补贴85.9元,供煤补贴230元。
4 存在问题和建议
4.1 村民对扶贫政策的依赖性与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之间的矛盾
许多村民等、靠、要、比的思想极为严重,自力更生、自谋生路的动力不足,想尽办法加入贫困户行列享受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而不是积极主动的谋出路、想办法改变现状。许多贫困户进入贫困行列后不愿意退出,把扶贫政策作为终生依赖。
4.2 贫困户心里不平衡容易引发矛盾,造成村干部开展工作困难
由于各家各户情况不一,家家都有困难,许多非贫困户看到贫困户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引起心里不平衡,对精准识别工作质疑,挑村干部毛病,找上级部门上访,有些非贫困户想法设法降低生活质量,提高各项贫困指标,设法进入贫困行列。
5 下一步工作计划
5.1 因户施策,精准扶贫
根据每户致贫的原因,按照脱贫目标,争取全村在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同时,根据致贫原因每户制定不同脱贫帮扶计划。1、因病致贫的,纳入大病救助和争取慢性病补助;2、缺乏技术技能的,组织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和就业技术培训;3、因学致贫的,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或补助生活费得到资助;4、因缺资金的,通过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国家项目得到资助;5、完全没有劳动力和收入来源的以及所有五保户,实行政府兜底,纳入低保救助或五保供养。
5.2 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对居民生活、生产电网进行改造。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对全村每户的照明电进户线进行升级更新,解决生产用电安全问题。加强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建设,以及群众活动场所。加强网络建设,争取网络设施覆盖全村,使各家各户能上网。
5.3 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
拟定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加强与包村单位联系、沟通,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扶贫格局,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
5.4 科学发展,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一是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坚持和完善党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鼓励村民学法、懂法、用法,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1004-7026(2017)09-0024-02
F32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