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7-04-13曹均学张运鑫
曹均学 张运鑫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曹均学 张运鑫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区域发展、设备结构不均衡,农机服务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只有深化农业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开辟农业机械化的新渠道,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建设新型农民队伍,才能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
纵观世界农业强国,高素质的农民、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机械化的生产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尽管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提出许多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政府和学界也十分重视农民持续增收问题,但“三农”未出现根本好转,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尚未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高强度农业生产导致大批农民弃农务工,从而使我国农业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因此,实现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使用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农业科技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提高。据统计,从1957年到2014年全国机耕面积由174.6万公顷增长到了11741.77万公顷,机播面积由1530万公顷增长到了8395.63万公顷,机收面积由435.4万公顷增长到了8327万公顷,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农机设备方面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农用机械总动力由1957年的12.1亿瓦增长到了2014年的10805.7亿瓦;大中型拖拉机由1957年的14674台增长到了2014年的5679500台;联合收获机由1957年的1789台增长到了2014年的1584600台。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机械化程度使用出现较大差异,呈现出不同特点。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使用特点。
1.平原地区使用程度较高,山地丘陵地区使用较低。据统计到2014年末全国农业机耕面积为117417.7千公顷,其中北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机耕面积为14844.9千公顷,占全国机耕面积的12.6%;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机耕面积为23164.4千公顷,占全国机耕面积的19.7%;东部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微、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机耕面积为57736.9千公顷,占全国机耕面积的49.2%;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机耕面积为11311.7千公顷,占全国机耕面积的9.6%;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机耕面积为12720.0千公顷,占全国机耕面积的10.8%。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以平原为主的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占有全国近70%的机耕面积,而以山地丘陵为主的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只占全国机耕面积的20%,机械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
2.机械种类较少,功能单一。虽然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在数量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也主要集中在功能单一的小型设备。据统计,2014年末全国主要农业机械设备中小型拖拉机有1729.8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有568.0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有3053.6万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有889.6万部,联合收割机有158.5万台。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国主要农业机械设备中占有较大比重的是功能单一的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养殖类机械等大型高效多功能机械设备依然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3.农作物间的机械化程度差异较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也仅仅集中在少量的粮食作物生产上,其中小麦的机械化水平最高,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尤其是水稻。据统计我国有0.25亿公顷水田,稻谷产量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水田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水稻生产仍然主要以手工作业为主,机械播种、插秧仅占种植面积的2.2%,机械收获只占全部产量的2.5%,这样的生产水平只是全国平均机播水平的1/10和机收水平的约1/5。另外在农产品保鲜、储存和深加工等方面,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甚至在许多方面的机械化生产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但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均衡。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在全国不同区域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业生产水平低。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表计算各大地区的农业用地面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牧地及其它农用地。)发现:我国农业用地面积比重较小的中、东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机械设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相反在农业用地比重较大的西部、西北地区,农业机械则占有较小的比重,凸显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均衡。
2.农机设备结构分布不均衡。一是现有的农机设备中,绝大部分为中小型机械,而大型农机设备拥有量很少;二是现有的农机设备中,大部分为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辆等运输机械,像联合收割机、农用灌溉机等农田作业机械却很少;三是现有的农机设备中,低档次、低性能的农机设备居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高性能、新型农机设备数量较少;四是现有的农机设备中小农业机械种类多,大农业机械种类少,即种植业机械多,适合牧业、林业、渔业作业的机械少;五是农业机械功能简单,很多机械都是只能完成单一的机械作业,机械利用效率很低,作业效率也不高。一台普通小型拖拉机所能承担的作业仅仅是运输,需要加上配套的农机具才能完成另一项耕种作业。而发达国家多采用的是功能全面的复合式机械设备,一台拖拉机能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多项作业。
3.农机服务系统不完善。我国农机化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推广任务艰巨;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还存在科研创新能力不强、设备后续保障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农机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灵活、农机与农艺融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速度慢的问题。农机推广出现断层,许多乡镇将农机站和农业综合站合并,仅配备一名农机专管员,遗留问题难以处理,国家新政策难以落实,服务需求难以满足。部分乡村虽然有很多动力机械,但却缺少配套的农机具;大中型农机具供不应求,设备服务单一,范围较窄;服务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缺乏;农机维修点设备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复杂的地理条件和落后的农村经济。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土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但广阔的土地,复杂的地形环境也成了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山区面积广大,各种地形交错分布,其中,山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丘陵约占10%。占地面积较广的山地高原,一方面不利于农作物的耕种,另一方面也存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因素。
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实现机械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然而农村落后的经济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农民收入过低,无法承担高昂的设备费用和油料费用;另一方面,在一些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都是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2.以户营为主的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我国虽然土地面积很广,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且农村耕地以户营为主,土地较为分散,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它的前提是要将土地适当集中,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家庭为主的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户营为主的小规模生产,这与农业机械的高速化、社会化、规范化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改善甚至变更以户营为主的承包责任制。
3.劳动力流失和劳动力素质不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少,直接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农民辛苦一年看不到效益或者与预期效益不相符时,他们就会少种甚至不种地,再加上本来就落后的农村经济,光靠种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近几年,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的现象变得非常普遍,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谈农业机械化也变得遥不可及。
另外,除了劳动力流失,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大因素。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5.30人,小学程度的有26.07人,初中程度的有53.03人,高中程度的有10.01人,中专程度的有2.66人,大专及大专以上的有2.93人。这样的条件下怎可奢谈农业机械化。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深化农业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一是优化农业机械化结构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不同地域要切实结合本地区的地形气候等条件,走适合本地域的发展模式;二是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增强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农业生产中需求量最大的大中型农机具的发展,加大高新复合型农机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兼顾发展种植业机械设备的同时,着力发展牧业、林业、渔业机械设备,全面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植力度,比如减少乡镇企业的税收,让企业将这笔资金用于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和电气建设,带动周边农村富裕起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开辟农业机械化的新渠道。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农村的土地变得分散,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下开展机械化生产成本高、难度大、效益低。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就要改变这种经营方式,进行土地拼整,实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当招商引资,鼓励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发展农业企业,让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让农民从传统的种地人转变为企业劳动者,带动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一方面投资者可以在农村建立大型农场,采取租赁的方式,即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土地的使用权租赁给经营者,由经营者集中起来经营。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拥有在农场就业的权利,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和稳定的生活。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可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股份有限公司,将股份制引入到农业生产中,采用入股的方式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股份纳入公司与投资者联合经营,入股的农民可以参与经营,也可以只享受公司分红。
(三)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建设新型农民队伍。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强有力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政府应当结合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增加农业机械相关技术的科研投入,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研发,新设备的生产。同时高校应当增加相关课程的开设,培养农业机械方面的人才,为实现全面的农业机械化增强软实力。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除了要完善学校硬件方面的建设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给予农村教师相应的福利补贴,让农村的孩子也跟城市的孩子一样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有所成,回报家乡。
政府可以组织和派遣农业机械方面的专家组成宣讲团,定期到农村进行宣传和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建设新型农民队伍,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现代农业,走进现代农业,适应现代农业。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30-39.
[2]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3]杨敏丽,白人朴,刘敏,等.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7):68-72.
[4]李岳峰,刘汶.论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18-521.
[责任编辑 刘金荣]
F306.3
A
2095-0438(2017)05-0026-03
2016-12-31
曹均学(1964-),男,四川武胜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和职业教育、经济政策。
四川省教育厅2014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研究”(14SA006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