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策略
2017-04-13钊马思睿
□马 钊马思睿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策略
□马 钊1马思睿2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越发突出,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相应促进了学校体育学科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就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高校体育教学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普通高校;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 高中体育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比较分析
1.1 课程性质比较结论分析
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中,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的定义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及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对于高中体育课程的定义如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对比二者的课程性质,可以发现虽然二者都是必修课程,但前者的要求要明显高于后者,高中体育课程学习可以视为大学体育学习的铺垫和基础,大学体育课程重点突出了学生体育素养教育方面的要求。
1.2 课程目标比较结论分析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分析,高中体育课程和大学体育课程均在传统的课程目标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二者以体育课程基本特点和三维健康观为基础,结合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分别围绕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点要求,进行了课程目标的构建。“健康第一”是高中体育课程和大学体育课程课程目标构建的基本思想,二者均侧重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课程设置比较结论分析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中,对于高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有着较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进行。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田径运动、球类云顶及民间体育活动为主。高中课程总学时198学时,总学分11学分,每一学分对应18学时,其中田径和健康教育分别占据1学分,是学校必须完成的学分;对比高中体育课程,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更加灵活和多样。根据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在一、二年级中开设体育课程,四学期体育课程总学时为144学时,且体育课程为必修项目,是学生毕业及获得学位的基本和必要条件。普通高校三年级(含研究生)以上设置体育选修课。
2 基于课程比较的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策略分析
2.1 加强终身体育教学
通过课程性质比较可以得出,大学体育课程应以高中体育课程为基础进行构建和开展。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体育教学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控制着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相应忽略对学生主观学习需求的重视和关注,尤其在大一、大二阶段,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和发挥,相应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健康发展。因此,大学体育课程需重点发展终身体育教学,由简单的“教与学”扩展至学生思维和素养教育层面,重点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与学生专业相挂钩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多以公共必修课和体育选修课程的形式存在,侧重于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地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对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相关体育发展需求,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应在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教学基础上,促进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相融合,以进一步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医学、地质等专业为例,受行业特殊性影响,以上专业在学生招聘及就业阶段,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标准要求,大学体育课程应增加对此类要求的关注,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给予学生专业化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束语
本文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三方面入手,就高中体育课程和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课程对比分析结论,高校体育课程应从终身教育和专业化教育两方面入手,提高体育教学的专业性和实效性,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文斌.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实施[J].科学导报,2015(24).
1004-7026(2017)17-0119-01
G633.9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