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7-04-13胡慧远
胡慧远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女性与社会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胡慧远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女大学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比男生,她们面临的就业环境更加复杂,就业呈现出质量低、录用门槛和求职成本高、就业观念矛盾三大突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从男女平等、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发现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努力:社会层面,应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家庭层面,父母应树立男女平等意识、提高素质、给予孩子关怀;学校层面,要重视性别平等教育,适当发展女性教育;个人层面,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性别教育;女大学生;就业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简单地说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妇女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具体而言是指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1]。其核心内容一般包括:
(一)男女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某一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明显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2](P7)明确提出妇女的解放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直接体现社会文明程度。
(二)阶级社会的不平等是男女不平等的深层原因
原始社会的男女关系是平等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凭借体力优势逐渐在社会财富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分工慢慢侵入这种生产过程,它破坏生产和占有的共同性,它使个人占有成为占优势的规则”[3](P174)。随后私有制的确立,直接使妇女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沦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从属地位。妇女在家庭中从事的无偿家务劳动又不被社会生产所认可,妇女逐渐处于被奴役、被歧视的地位。恩格斯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与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3](P63)男女不平等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阶级社会的不平等是男女关系不平等的根源。
(三)参加社会劳动是男女平等的前提条件
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点,要求个体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3](P72)。恩格斯还认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生产的劳动之外,而只局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平等,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2](P52)明确指出,争取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是妇女积极参加公共劳动和社会生产,只有这样妇女才能获得经济和人格的独立,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尊严和社会地位。
(四)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恩格斯提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3](P2)“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4]这些论断都明确肯定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对男女平等重要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出私有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将男女平等视为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高度肯定妇女在历史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中的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一方面要求全社会正确认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鼓励男性和女性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另一方面也要求女性增强自信,努力参与社会分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有助于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使妇女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沦为从属地位,所从事的无偿家务劳动又进一步使其经济上丧失独立,完全处于被奴役、被歧视的地位。这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经济学的宏大视角。比如现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男女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支配上存在着不平等性。比如,出于经济效益考虑,用人单位更愿优先雇佣男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考虑生产效益,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使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和男性享有同等的机会。
(三)有助于从劳动分工角度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起源》中系统论述了劳动和妇女地位变化间的关系。如在古代的共产制家庭中,妇女和男子的劳动都是一种公共劳动,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后来母权制被推翻,一夫一妻制建立,女性家务劳动变成不被社会认可的私人劳动,妇女经济上丧失了独立,在地位上沦为家庭的仆人。同时他还指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劳动,而家务劳动只占有她们极少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2](P152)现阶段的社会分工中,女性仍然难以摆脱繁重的家务劳动,因此只有改革家务劳动,逐步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才能破除女大学生就业和事业发展的枷锁。
三、女大学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
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在校女大学生的人数占比已达50.36%,尽管各个专业的男女生比例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推断,2016年全国76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少有382万的女大学生群体。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有一些突出问题:
(一)就业质量偏低
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女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60%,比男生低10%。在高校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女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从工资薪酬上,有数据显示,男生从业第一年的税前收入平均为33670元,女生为30164元,男生高于女生11.6%。从就业范围来看,女生择业空间更狭小,多以办公内勤、小公司秘书、教师及餐饮美容业为主,同时女生担任重要岗位的比例也明显低于男生,整体就业质量水平低于男生。
(二)录用门槛和求职成本偏高
女性的就业领域并未随着其学历和能力的提高而有明显扩展,原因在于不少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录用男生,同时有意抬高女性就业门槛,如常对女性提出身高、年龄、形象气质等限定性条件,更有甚者对女性恋爱、生育问题作出不成文的限定。为此不少女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形象包装,甚至推迟结婚、生育时间,使得女大学生在求职中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均高于男生。
(三)就业观念上矛盾重重
1.渴望成功与惧怕成功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事业成功的巾帼英雄,如女政治家、女企业家、女科学家、女高管等,她们的个人魅力和工作成就激发着女大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但同时女大学生又存在“恐惧成功”心理,害怕因事业成功而造成家庭矛盾或失去女性魅力,这极大地制约了她们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成就动机。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与一般女性相比,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她们发展和追求的自由空间一般更大,独立意识更强。 但整体上女大学生的依赖心理仍强于男生,部分女生自我期望值偏低,社会抗压力低,甚至存在不劳而获、寄希望于他人、逃避就业等消极心理。
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经济增速减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45%, 2015年为6.9%,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压力增大,从而导致用工整体需求下降。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减缓,使得我国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就业形成制约。据调查,有56.7%的女大学生认为职业发展瓶颈的主要来源是孕产期,但我国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等不健全或尚未建立,女性生育期内的工资福利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使得用人单位使用女大学生的人力资源成本加大,并因此极力排斥女生。
3.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使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斯坦福大学理姬薇(Cecilia Ridgeway)教授在其“互动理论”中指出:人们对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 从而造成了制度化的不平等, 形成了两性间显著的差异, 造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地位[5]。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我国女性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外女内”观念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同等条件下,男生更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更容易被安排在重要岗位。
(二)家庭原因
1.家长对于稳定工作的偏好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有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容易受家庭观念的影响,更加看重父母意见。但不少家长对稳定工作存在强烈偏好,认为女孩最好是找份轻松稳定的工作,以腾出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和老人。“在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中,37.8%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26.2%选择国企,仅 36%选择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6]女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工作相对稳定的政府机关和学校等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远低于男大学生。
2.家庭人脉资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有调查表明: 家庭背景越好, 毕业时的就业率、升学率和起薪越高,即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就业结果不同。毕业生父母的身份、学历、职业、收入决定了他们能享用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这些在女大学生就业时往往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家庭人脉资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对女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家庭经济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三)学校原因
1.教育理念上缺乏平等性。学校教育理念上男女平等意识缺失,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在教材中的性别偏见、教师对男女生的不同期待等方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为例,女性在课文中的出现概率只有20%,且全部被隔离在职业场景之外。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自觉地表现出男强女弱思想,比如在教学互动环节中更关注男生。在高校社团活动中,辅导员老师也更倾向于任用男生。在高校的管理岗位中,男性多被安排在重要岗位,这些均在潜移默化中对女大学生产生“男强女弱”的消极暗示。
2.具体工作中缺乏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囿于师资、课时、经费等问题,难以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在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方面,没有能够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来开展心理辅导、素质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有近70%的毕业生认可就业指导对择业成功的重要作用,但却有近50%的毕业生不满意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
3.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培养上忽视性别差异性。女大学生是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女性,与男生相比,她们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长期的社会性别偏见,使她们往往自我评价偏低、竞争意识淡薄、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没有发挥出知识女性应有的效能。加之特殊的生理原因,女大学生往往脆弱、敏感、情绪波动大,更易自卑。
(四)自身原因
1.社会交往能力欠缺。优秀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为企业带来机会,而且也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多数企业会优先录用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者,但现实调查却发现,有65%的女生认为自己欠缺社会交往能力,这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2.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创业单位提供了近80%的就业岗位,国家也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但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仍然没有转变,习惯于在旧有岗位中苦苦寻找工作机会,缺乏创业意识。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2.9%,女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就更低了。
3.被动求职和定位模糊。女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加缺乏主动精神,主要依赖网络和亲朋好友介绍来寻求工作机会,直接和用人单位接触者不到30%。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现实中却有近50%的女大学生表示对就业市场行情不了解,对自身特点、专业前景等认识也相当模糊,很多是在进入高年级后才开始制定职业规划。
五、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及路径
(一)社会层面
1.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据统计,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动70~80万人就业,因此,我国当前还是要将加快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道,通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不断为女大学生就业开辟新空间。
2.建立和完善保障女性就业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为女大学就业保驾护航,如进一步适时降低企业缴纳生育保险费的比例,适当奖励积极吸收女性就业的企业,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录用女员工的积极性。出台切实可行的遏制性别歧视的法规,进一步营造男女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为遭受就业歧视的女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二)家庭层面
1.父母应充分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端正就业观。改变对稳定工作的偏好,鼓励女生扩大择业范围,勇于自主创业。要让女孩了解到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引导她们正确看待男女差异,相信她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尊重她们的就业选择。
2.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给予子女关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观念和行为对子女有巨大影响,因此父母双方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和工作,树立爱岗敬业的价值理念,营造平等、和谐、进取的家庭氛围,为女孩树立好的榜样。此外,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比男生更复杂的困难,容易出现心理波动,也需要家人及时予以关怀和引导。
(三)高校层面
1.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有助于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关系,高校应将性别平等教育视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教材审定、组织管理、社会实践等环节加强性别平等思想的教育和宣传。
2.要适当开展女性教育。性别平等不等于性别相同,高校应站在社会性别平等的高度,从女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整合教育资源,适当开展性别意识的教育,即能成功实现自觉地从性别角度,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用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方法,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的主体意识教育[7]。以良好的女性性别主体意识分析、评价个体所经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以更加公平的态度、观念和方法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个人层面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是 女大学生要树立的观念,要勇敢破除“男主外、女主内” 传统社会分工观念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参与社会劳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只有在岗位上作出贡献才能赢得社会尊重,才能获得相应权利。摆脱依赖心理,改变消极的就业心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勇于到基层锻炼,敢于自主创业。
2.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女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本领,增强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胜不骄,败不馁”,不断磨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同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求职应聘技巧,如了解简历投放、文明礼仪等相关知识。
[1] 江泽民.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N].人民日报,1990-03-07.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71. [5] 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2. [6] 陈婷婷.大学本科生初次就业质量研究——以应届女大学生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62. [7] 李芳.女性主义道德教育评析[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98.
(责任编辑 王 灵)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arxist View of Women
HU Hui-yua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1, China)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social concern. Compared to male students, girls’employment environment is more complicated.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problems in their employment: low quality, high threshhold and high cost of employment, and contradiction in employment concept. 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wom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equalit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econom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mainly comes from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At the social level, we should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women’s employment protection. At the family level, parents should establish gender equality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to care more. At the school level,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qu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ositively change their concept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Marxist view of women; gender educati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2017-01-06
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医学生(女)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6327) 作者简介:胡慧远(1965—),女,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
G647
A
1008-6838(2017)02-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