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离孩子有多远
2017-04-13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小学
文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小学 徐 舫
创新,离孩子有多远
文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小学 徐 舫
“创新”,并非一定指科学家那样的 “新发明、新创造”,而主要是提倡一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向问题敢于质疑和挑战的意识、勇气。落实到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案例描述]
这节课学习 《语文园地二》,“读读想想”栏目中有六个词:张贴、一张画、东张西望、开张、张爷爷、张开嘴巴。这道题要求学生体会 “张”的一字多义。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之后,同学们用 “张”组了很多词:张罗、慌慌张张、一张床、张灯结彩……我认为已水道渠成,该是点睛的时候了: “同学们,这个 ‘张’在各词语中的意思一样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一样。”嗬,如此一致,居然没有一个不同的声音!我琢磨着,如果继续问: “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刚才还信心满满的孩子们一定会面面相觑。因为,即便是让我来解释 “开张”的 “张”,一时半会儿也难以表述清楚,更何况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运用,如果他们会运用这些词了,不也达到学习目的了吗?
“那谁能用这六个词中的一个来说一句话?”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举手,惟恐老师不叫自己。
“我画了一张画。”
“上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不能东张西望。”
“张爷爷总是很严肃。”
……
孩子们对组词造句之类的练习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笑声不断,动静有序。我满意地环视一周,目光落到彭瑜祥身上时,蓦然想起:他今天怎么没发言呢?我不禁有点纳闷,造句对于他这样聪明的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啊,以他好胜的性格怎么可能放弃这大好机会?正寻思着,他的目光恰好与我对接了,他的眼神忽闪着回避了一下,把正要举起的手犹豫着又放下了。这可是了解个中缘由的好时机,于是我试探着问: “彭瑜祥,你也试着说一句吧!”他迟疑地缓缓起身,小心翼翼地问: “我可以用三个词吗?”噢,原来这个小家伙又不按常理出牌了。
“当然可以,你试试吧。”
“星期天,隔壁张爷爷的小店开张了。我一走进店里就看见墙壁上张帖着一张画。”
他的话音刚落,我还来不及评价,持久热烈的掌声已然响起,个别细心的孩子叫了起来: “老师,不是三个词,他用了四个!”
其实三个词、四个词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多有灵气的孩子啊!这样的创意不正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吗?我不由得暗自庆幸:一个细心的留意,一个适时的鼓励,让欲言又止、徘徊犹豫的他在瞬间获得了说的勇气,也使他站在了创新的起跑线上。对其他同学而言,这不仅是学习的好榜样,也是鼓励他们创造和挑战的好契机啊!
“同学们,彭瑜祥敢于和别人不一样,他一口气能用上其中的四个词,还有谁能像他这样?”小脑袋们都高速运转起来,教室里雅雀无声。不一会儿,喻湘同学说:“张爷爷张开嘴巴和别人说话,他一边说一边东张西望”。李泽铭同学说: “邻居张爷爷的小店要开张了,他正张开嘴巴吹气球呢!”虽然,他们俩都只用了三个词,但同学们仍然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感慨地说: “老师也想挑战你们俩,我能把六个词都用上,编成一个小故事。信不信?……”
[案例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是课程改革以来专家与教师们最响亮的呼声,同时也是大家的困惑所在。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其实,创新的幼苗就在学生心里,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老师们谨记,时时向学生渗透 “敢于标新立异”的思想,事事鼓励孩子 “和别人不一样”的行为,我们就给予了创新火花闪现的机会,就给予了创新滋生成长的土壤。
在上述案例中,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其他学生均毫无异议地认真执行,唯独彭瑜祥同学没有“惟命是从”,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拓展,想到可以用其中的三四个词编具有简单情节的一段话。这本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好事,但由于他毕竟只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在传统的惯性和至高无尚的老师面前还是有些惶惑不安、踌躇不前。这时,老师一句及时的鼓励顿时令他信心倍增,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创意。试想,如果老师没有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发现这难得的教育契机吗?如果老师认为该同学的想法是异想天开, “不会走,就想跑”,那么瞬间他或许就会否定自己,就会倍受打击。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内心真正尊重学生,尊重他们表达的愿望和自由,相信他们有无限的可能,给他们提供宽松的展示自我的环境,否则,孩子们的创造火花就会稍纵即逝。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