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云孤飞 去留无迹
——姜白石咏物词的意象微探

2017-04-13李倩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咏物姜夔词人

李倩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

野云孤飞 去留无迹
——姜白石咏物词的意象微探

李倩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

姜夔生活在南宋王朝与金朝南北进行对峙,民族矛盾处于尖锐时期。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使姜夔感到极其痛心,凄凉的心境表现在他的词创中。这期间他大量创作咏物词,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咏物词占有较大比重,其创作的咏物词有25首之多,占词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姜夔咏物词具有清空含蓄,幽韵香冷的风格,这是通过他独创的审美意象和丰富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文章介绍和分析姜夔的咏物词,以梅、柳、荷、红芍的审美意象为例,分析这些意象的审美特征,从中可见姜夔的性情志趣与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姜夔;咏物词;意象

1.姜夔咏物词的内容及审美特征

在其咏物词的内容创作上,姜夔咏物词既讲究实用,又有清雅的审美特点。说它实用,一方面是词中有很多平常生活景况的描写,如“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和“露湿铜铺,苔侵石井”等;另一方面,词中以清雅之特点写促织的悲鸣,“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词中看不见促织之形,只听得促织之声。姜夔更把愁赋声同机抒声融合起来,成为悲秋的呜奏曲,又体现出时代生活的现实意义。

梅、柳、荷是姜夔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意义的意象。他的《卜算子》八首咏梅词,组成了完整的篇章,既写了梅花外形之美,又表现出梅花神情中动人之美,同时写了咏梅人对梅的寻访、爱恋和惋惜的外在及内心活动,并展现出惜花人的雅趣,赞美了各种不同处境和意态下的梅花:有一枝独秀的(《卜算子·月上海云沉)、雪压冰肌的(《卜算子·家在马城西》)、萼蕊瘦弱的(《卜算子·藓斡石斜妨》)等等。作为传统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物体,“柳”“梅”是常被文人吟咏的意象,姜夔也爱托此二物来抒情。姜夔不仅多以柳和梅寄予情怀,同时他能在同一首词中既写梅又写柳,这更体现了他的独特之处。姜夔把它们揉合得十分密切,既体现幽香冷清又表现出柔情与高雅。

姜夔的咏物词不只停留在形神兼备的层面上,而是遗其貌取于神,笔墨之处常在于表露神韵又赋予人格化的品性。形神之外、借物抒情,即咏物之意不在物,在物象之外,从而达到朦胧的审美效果。物中有我、物我统一,更加突出其词清虚的风格特征。

宋代张炎在他的《词源·清空》中提出了他对姜夔词的看法:“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他的咏物词作十分讲究含蓄,并追求语言不俗、句意深远和韵度飘逸,使得他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言外之意,在词中展现出意趣高远的意境,余味无穷。

2.姜夔咏物词中的梅、柳、荷、红芍的审美意象

2.1梅花——孤傲人格与西湖情结

姜词的梅花具有深刻的内涵。唐圭章在《词话丛编》中就指出“词家称白石曰‘白石老仙’,或问毕竟与何仙相似?曰:藐姑冰雪,盖为近之。”又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梅花是姜夔的象征,因为,梅的品性和姜夔的人格追求有共性。姜夔清高孤傲的个性、幽洁贵雅的品格与梅花最为契合;另一方面梅花与姜夔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它象征着词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所以在姜夔笔下,梅花总是表现出一种崇高的品德和情结。她傲立雪中,凌寒独开,“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疏影》)。

在姜夔作品里面与咏梅有关的作品有二十八首。词人在作品中,曾多次采用“梅花”这一意象,并非偶然现象,作者本意是想借“梅花”自喻,抒发自己的内在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是作者孤傲与高洁人格的象征。

词人在西湖边岸上,居住十年之久,常常驻足观赏西湖的山水美景。姜夔词中大量歌咏梅花的作品,都时隐时显地体现出他的西湖情怀。词人着重笔墨写咏梅作品,不仅因为词人常年定居杭州,,更与词人心目中所隐藏的“西湖情结”有着密切关联。在杭州西湖湖畔与梅花丛边,是词人与其恋人曾经的欢会之处,也是他们分手离别的地方。介于此,词人在自己作品中写下“……江国正寂寂。吹寄兴路遥,夜雪初积。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常记携手处,千枝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暗香》)可见词人对西湖的眷恋达与执著。以至于词人晚年期间仍执意旅居于嘉兴、金陵之间,最后卒于西湖边,并且埋葬在钱塘门外的西马塍之地,很可能是为了缅怀曾经美好的情感。

姜夔笔下的梅花更具有某种特殊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据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姜夔在年轻时,在江淮之间来往与其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息息相关。词人深深思念、牵肠那位美丽可人的情人。词人以真挚的情感去赞美他们的爱情,也抒写了爱情的美好以及别离的痛苦。对于往事的追忆,逐渐抚慰了词人因早年孤寒、仕进无望而受伤泣血的内心感受。其中,最著名的《暗香》与《疏影》,寓意深刻,更能隐喻内心或实或虚哀婉凄怆的爱情。

2.2柳——黍离之悲和羁旅之苦

柳,是姜夔咏物词中另一个情景交融并寓意情思的典型审美意象。“柳”之意象已经成为诗歌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也是众多作家在他们作品中的原型意象。柳,因谐音“留”,常常暗喻别离之情,同时折柳相送寓含有惜别留恋之意。堤柳堆烟,因能触发往事,也经常用来抒发历史兴亡的深意。此外,以柳来编织情思,对于白石而言,不只是因为文学传统的因素,更具有另外一层缘由。

从夏承焘先生的考证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夔曾在二十余岁客居合肥,在合肥遇见了两位善弹琵琶的女子,并与她们有过一段美好悱恻缠绵的爱情。但是由于种种不得已的苦衷,有情人不能够厮守终身,这段美好的情感也使得感情执着的姜夔难以忘怀,并刻骨铭心。在其咏物词中,词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合肥女子的真挚感情。合肥有很多垂柳,同时他所思念和怀恋的琵琶女正巧就住于垂杨夹道的赤阑桥畔之中。所以,姜夔便把自己对美好往事的一腔深情赋予这袅袅的垂柳上。夏承焘先生也在《合肥词事》中指出,合肥巷陌多种柳树,因而姜夔词中怀人的词作,都是借柳寄托情思。在姜夔的词中,“柳”就具备了那位恋人的象征和化身意义。姜夔把深厚幽怨的恋情离思倾注在对琵琶女的满腔眷恋之中。在《点绛唇》中有写到“金谷人归,绿杨低扫吹笙道。数声啼鸟,也学相思调。”作品中写到曾经和恋人在绿杨垂柳中一起吹箫,他们把树上的鸟儿也感动,唱起了相思的曲调。“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杨柳在寒夜中独自飞舞,鸳鸯因为风儿不能入眠,而作者自己却也被浓浓情意而困扰。在这里,用柳树来引发自己因为相思而感受到的痛苦。“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眉妩》)这首词是作者赠给友人,咏朋友在情场艳遇的作品。在一派垂杨,毗连芳草满岸的地方,与心爱的人约会。虽然只是写友人艳遇之事,作者仍然把约会的地方安排在“垂杨满岸”之地。

在这些词中,“柳”不仅是合肥之地的特征代表,也已经成为姜夔相思情感的一种符号。

同时从另一方面词人又用柳来感时伤事,寄托自己在颠沛流离时的羁旅之苦。如其著名的《淡黄柳》,全词用柳起兴,意境凄冷。飘泊者的焦虑不安和无尽的羁旅忧愁沉浸在碧水无言的寥落之中,以此营造出一种清空词境。“柳”本是无情之物,因为作者的羁旅之情和国事之悲,它便成了残柳——没有了生机活力,“残柳”既表现了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更是漂泊他乡无依无靠的真实写照。

2.3荷——迟暮之悲与怀人之苦

高洁清雅的“荷”也是中国历代词人喜好吟咏的意象之一。姜夔作品中也有多处描写红莲、秋荷的。“荷”的意象,没有咏梅词数量多,但姜夔笔下的“荷”意象也有清雅而衰颓的独特韵味。姜词笔下的荷意象,包含了他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思考,具有属于他自己独特的情感意蕴。

姜夔一生没能进入仕途,除了卖字谋生之外,大多是依靠他人的周济生活。他的友人赠诗曰:“姜郎未仕不求田,依赖生涯九万笺。”姜夔把这种客居四处、寄人篱下的飘零之情表露在咏荷词中。在他的《霓裳中序第一》中写道:“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此时词人已经三十二岁,旅居于湖南,秋日抒怀,一眼望去残败乱落的江莲呈现在眼前,词人借此抒发自己如同秋荷一般多病浪游的处境,表达自己客游他乡的飘零之痛。

姜夔笔下的秋荷也表现了自己恐年华老去的慨叹。如《念奴娇?闹红》词上片中的荷花荷叶是热闹美丽的,但是词的下片转而写荷的由胜转衰。这时的词人已经三十四岁了,虽对仕途有所期盼却过着客居他乡的浪游生活。所以词人虽爱荷之清雅与灵动之美,也忍不住联想到秋天将要来到,秋荷也要随之凋零的情境,不由得产生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此同时,四处浪游的清士生活,使姜夔不得不面对一次又一次离别,他笔下的荷也饱含和寄寓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2.4红芍——韶华易逝与忧国情怀

写芍药,不得不提起扬州二字,正像写牡丹离不开洛阳一样。如姜夔的《侧犯·咏芍药》就是一首吟咏芍药风情,描写扬州景物的咏物词。开头“恨春易去”四字笼罩全篇,是命意所在。“甚春却向扬州住”,用疑问的语气表现出对比之意和咏叹之情。暮春时节,花事渐阑,别的地方已是春色无多,而在扬州,春意独多,春天好像对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故而迟迟不愿离去。扬州的风流名胜二十四桥,桥边芍药弥望。“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然而扬州风物虽好,无奈自己已两鬓斑白,置身于粉红黛绿之间,显得是多么的不相称。白石布衣清客一生,多依名公臣卿,但生性孤傲,不合众流。故词中每于众人欢乐之际反写己之清苦寂寞。

北宋时扬州芍药就极为繁盛,苏轼有诗:“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当时每年扬州举办芍药万花会,官吏搜聚绝品十余万株观赏欢宴,一时热闹非凡,扬州芍药就此名闻天下。后来苏轼见太过扰民,曾一度废止了这种行为,但只禁得一时,扬州芍药还是“佳种年深亦多变”,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

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南下洗劫扬州(1161年)后,城破人亡,芍药也无复往日之景。姜夔重过扬州时又写下了我们熟知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著名词句。

清人宋翔凤认为:“词家之有姜石帚,犹诗家之有杜少陵。”(《乐府馀论》)清人张祥龄《词论》也说“姜尧章,杜少陵也”。评论家把姜夔词与杜甫诗相提并论,可见对其词忧国情怀的赞颂。作为一名江湖游士,姜夔抒发家国之慨有其独特的视角,擅长在冷静的叙述中表达深沉的忧国情怀。

3.姜夔咏物词的审美价值

在南宋词坛中,姜夔是、辛弃疾、吴文英是同期的大词人。他以自己高雅的审美趣味以及伟大理想,使词坛发生了新变化。由于生活境遇的不同,姜夔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之慨与辛弃疾完全不同,他在唯美情调中表现出清空,骚雅的审美追求。宋张炎的《词源》中说姜夔的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从“清空”的内涵而言,“野云孤飞”当指“清”,孤飞的野云是脱离陈俗之气的孤高不群的象征;“去留无迹”当指“空”,云卷云舒,随所变灭,空灵一气。

姜夔咏物词创作境界高远且独具匠心。白石咏物词避免了把咏物词仅停留在咏物的基础之上,而是从虚处着笔,遗其貌取于神形。他的作品,不会受客观意象实物具体性的拘束,而是“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读其咏物词更多的是获得情感的共鸣,能够触发读者的联想,体会到某种思想意趣,产生空灵之感。这正是白石咏物词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的所在。

叶嘉莹认为所谓“骚雅”就是词里面要表达出你内心最幽深,最含蓄的一种哀怨的感情。这种“幽怨”没有办法说出来就是“骚”;原本有很丰富的内涵,却只表现出一点点来,而读者能从这一点窥见很多东西,这就是“雅”。“清空”,“骚雅”的审美特点正是姜夔咏物词所表现的独特风格。

姜夔咏物词中的审美意象是结合了自己的生平、性格来抒写,具有属于自己的独创性,其词中用“月色”、“疏花”、“清寒”、“寒碧”、“香冷”等词语,描绘出冷寂清幽的词境,又用“红萼无言”、“翠尊易泣”等词语,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完成了以冷为美的审美独创。对后世诗词的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白石咏物词,在继承李清照、周邦彦等人的创作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侧面描写与遗貌取神的手法。他的咏物词对客观物象的形体,做正面具体的摹写的不多,大部分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注重于表现所咏之物的神韵特点。其笔下的事物与创作主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往往是摆脱所咏之物自身形象的客观性,从而使“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种创新在文坛上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为后世词作家所学习和摹仿。

4.结论

姜夔一生的经历都是在江湖中游走,他是具有代表性的江湖词人。在合肥的经历和一段美好的恋情,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漂泊江湖的悲凉与忧郁,无处归依的遗憾与焦虑,凄婉悱恻的恋情,是姜夔咏物词中重要的情感底色。以此投射到他在咏物词的创作中,咏物也成为他感情寄托的方式。姜夔咏物词多数以咏花为题材,梅、柳、荷、红芍皆成为描写的主要意象。在南宋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姜夔的咏物词也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具有其专属的人格化特征。姜白石咏物词中的审美意象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通过对他咏物词这一词类的分析来探讨词中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同时以此观其人的性情志趣与内心丰富的情感内涵,这正是姜夔咏物词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所在。

[1]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宋]姜夔.《姜夔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张炎.《词源:卷下·用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5]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7]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8]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叶嘉莹.《姜夔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1,1.

[10]程杰.《梅文化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夏承焘.《白石诗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2]李雪峰.《试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荷花意象》[J].山东文学,2009,(1).

[13]唐圭章编.《词话丛编(第5册)》[M].中华书局,1986.

[14]杨海明.《唐宋词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A preliminary study of Jiang’s object-chanting poems

LiQian

(Anhui Xinhua University,College of culture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AnhuiHefei230088)

Jiang Kui lived in an age when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were in mutual confrontation and ethnic tensions were very sharp.The disaster of war and the pain of the people make Jiang pained and his works showed a desolate mood.During this time he wrote lots of poems,more than 80of which now exist and about25poems are object-chanting,which account for a third of his extant poems.Jiang’s object-chanting poems show a vacant and implicit style,which are created by using original aesthetic imagery and rich art skills.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Jiang’s object-chanting poems,using aesthetic imagery of plum,willow,lotus and red peony as examples,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esthetic imagery,from which we can see Jiang’s temperament and rich inner emotional experience.

Jiang Kui;Object-chanting poem;Imagery

I222.8

:A

:2095-7327(2017)-02-0166-03

安徽新华学院素质教育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IFQE201527。

李倩(1981—),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咏物姜夔词人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词人的职业
陆明君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姜夔,你咋这么牛
比兴、咏物辨说
林逋梅妻鹤子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