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研究
2017-04-13许静静
许静静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研究
许静静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过程中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员的广泛关注。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的构建而言,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仍存在部分问题制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难以积极有效的提升高校大学生心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为主要出发点,从自主预防和协同预防两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发展策略进行重点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机制;构建策略
0.前言
近年来,高校校园大学生自杀事件、他杀事件、暴力事件等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尽人意,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则会对大学生、社会、家庭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路径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机制,成为相关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学生在于他人相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行为特征、稳定的情绪走向、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学生的行为指标、心理动态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学术上被称为心理亚健康或者心理不健康[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逐渐进入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一发展进程之中,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转型认识不足,难以积极有效的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在家长、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期望之下,学生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此外,部分大学生由原先的优等生转换为普通生,心理落差大,进而导致情绪消极、自信心不足等现象,长此以往,则会演变成心理健康问题。第二、关系处理、生活态度等方面认知不足。在大学受教育阶段,部分大学生难以与周围人群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认同感较差,进而产生人际关系淡漠的情况。在多元文化理念的影响之下,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攀比思想、享乐主义的影响,生活学习态度存在偏差,无法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对生活学习等失去信心,导致负面情绪的滋生,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部分家庭优越的大学生,在挫折和困境之中以一种消极懈怠的态度应对问题,意志力不坚定,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第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当前大学生所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而大学生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不良风气的滋生,同时容易出现叛逆、反社会、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危害大学生生命健康[2]。
1.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解决当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而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过程中,首要问题则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要从外部因素和大学生自我因素两方面入手,实现归因分析,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
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由直接关系。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逐渐强化,但是由于大学环境的变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难以积极有效的掌握两者的交往尺度,主要表现为处理能力、人际关系保持能力等方面较差。同时,在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之下,绝大多数难以有效处理各方问题之间的矛盾,极易导致心理失衡问题的产生,现实和理想之间学生难以积极有效调节,两者的差距问题进一步致使大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产生。
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外部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因素,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性时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不良思想进入校园,并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之社会问题、生活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康将势必会受到波及,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第二,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是高校大学生形成稳定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而言,存在诸多不良因素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化发展。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家长盲目追求学生的分数,对学生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加之部分家长对学生过于宠溺、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之下,学生不免会存有抵触、叛逆的心理。第三,学校因素。根据相关阶段,大学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多发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状态、角色的转换会难以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况,同时,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难以积极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4]。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是一个整体性的环节,要从学生自身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入手,构建全面化、综合化的预防体系,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指导。
2.1自主预防体系构建机制
2.1.1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我
高校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我,对自我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大学身要对自我进行科学化、客观化和公正化的评估,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自我发展的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价值的延伸和扩展。同时,高校大学生要从自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克服并改进妄自菲薄的心态,正确认识和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对自我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客观公正的评估,尽可能的接纳自我。此外,大学生要正确处理现实中我和理想中我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自主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2.1.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我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奠定重要的价值理念基础。在学习环境、角色定位的转换过程中,大学生要适当的释放自我压力,切勿给自己太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大学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加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对自我的学习生活、娱乐生活进行合理安排,及时缓解负面情绪。同时,大学生要创建自我教育模式,培养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而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1.3大学生要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大学生要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高校学习生活之中获得自我的认同感与满足感,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和质量。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生与他人拉近心理距离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系的初始阶段,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要准确把握人际交往的时机和尺度,学会感恩、克制和尊重,进一步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有效建立。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善于从他人的有点出发,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的认同感,进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5]。
2.1.4大学生要重视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要重视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自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新的时代发展形式之下,高校大学生要全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学习,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脉络,并不断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对自我的心理健康现状、实践行为进行科学化的评估。同时,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以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公益活动等,在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科学教育。
2.2协同预防体系构建机制
2.2.1社会方面
社会要从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为主要出发点,构建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首先,社会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宣传,鼓励全社会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营造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6]。其次,社会相关管理部门要整治网络环境,着重治理网吧环境,对不良信息的传播、消极资讯的传递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最后,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2.2家庭方面
要重视家庭环境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在家庭环境建设过程中,家人要给予高校大学生最为真切的关心,以亲情为主要衔接点,与高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交流机制,家长要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并尽心及时的疏导,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以民主平等的亲情关系进行和谐沟通,此外,家长要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配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重要基础,进而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有序开展。
2.2.3高校方面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者和教育者,要将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化作用,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实效性。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合理制定各项教育方略,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其次,高校要坚持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符的原则,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兼顾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更好的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服务。最后,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综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体系辅助性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素质教育发展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在注重提升大学生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给予高度关注,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探讨,并构建有针对性的预防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民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李景,闫翔.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实证研究——以某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968-972.
[2]冯刚.狠抓落实 扎实推进 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4-7.
[3]黄智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4,06:124-126.
[4]王群,刁静,林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2:88-92.
[5]刘雨芙,吴长旻.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144-146.
[6]冯刚.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4-7.
B84
:A
:2095-7327(2017)-02-0100-02
许静静(1982.1—),女,山东济宁人,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