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现象研究
2017-04-13王明刚
王明刚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现象研究
王明刚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应当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应坚持知行合一,积极践行道德活动,将其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然而,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行为过程中,受到了道德本身、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道德知行背离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结合当代大学生知行观的道德诉求和现实表现,力求提出解决道德知行背离现象的可行性对策,促使大学生知行合一,以提升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促进高校德育效果的积极达成。
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
知行理论贯彻到道德领域,即为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贯穿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知行关系作为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就有深入的研究,主要有知先行后、知行合一、行先知后三种观点,其中,“知行合一”强调真知真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1],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可见,在伦理道德方面,我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大学生在道德上还存在着认知和行为相互背离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剖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积极寻求应对这一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1.当代大学生知行观的道德诉求与现实表现
近年来,“小悦悦事件”、“该不该扶老人”等事件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一度使高校的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一部分人觉得人们普遍道德下降,几乎不能谈道德;另一部分人则对这些“道德冷漠”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积极呼吁全社会形成合力来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象。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军,理应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培养当代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对个人和对社会而言都十分有利。
1.1当代大学生知行观的道德诉求:知行合一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果仅从道德认知水平上来评价他们的道德水平,结果无疑是非常好的,但是一旦将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的时候,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大学生如果只掌握一些理论性的道德知识,而不懂得学以致用,必然引起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互背离的现象,而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中实践,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近年来,各高校也积极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1.2当代大学生道德的现实表现:知行背离
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品德是健康的、积极的。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善待他人是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最好阐释。从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来看,孟佩杰、洪战辉等人,他们自强不息、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甘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优良品德。不难发现,多数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上都能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保持一致,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背离现象,他们对于理论的认识与自己外在的行为表现的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知而不行、知善行恶、自己不行却要别人行。
2.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表现中可以看出,道德知行背离现象在高校中仍有较大比例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五个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1道德本身的知易行难性
人的道德形成需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几个阶段,其中知是基础,引导着行,对培养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和意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充当中介和桥梁,起推动作用。行是对知的强化和外在表现,这五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要素贯穿于道德知行转化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在从知到行的转化中,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那么即使道德认知再正确,都不可能达到很好的转化结果。同时,如果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中介作用,或者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转化结果。
2.2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
首先,目前大学生多为“90后”,且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人在价值观上存在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凡事“我”字当头,说话办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非常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其次,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并未完全成熟,比起许多提前步入社会的同龄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比较先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速度都比较强而且快,但是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辨别对错的能力。最后,在当今经济政治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外来文化和复杂的思想传入我国,特别是一些腐朽和不健康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使知与行相背离。
2.3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性
学校德育的不完善性加剧了知行背离现象的严重性。近年来,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的优先地位被忽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进而忽视了德育的优先性;高校教育者的素质需要提高,比如:一些教师希望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自己却迟到早退,或者随便说一些不符合身份的话等,教师不能成为学生的好榜样,自然会引起学生的知行背离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陈旧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偏向传统的灌输式的说理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不切合学生具体实际,从而导致德育的效果不理想。
2.4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在家庭里,父母的教育理念、榜样示范作用均对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塑造孩子具备良好的品格有很大的关系,它的片面性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的缺失,一些家长教育孩子要懂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而自己却为所欲为,做出一些与道德要求相违背的事情;(2)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行,其他的不必在意,平时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分数提出要求,一些家长认为如今经济条件好了,“不会苦孩子”,会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即使他们有不道德的行为,家长也不去进行教育或是责备,这种放任式的教育方式无疑会造成孩子在进行道德选择时缺乏社会责任感,出现知行背离现象。
2.5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仍然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对价值观的不同判断、对道德行为的不认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3.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对策
为了实现“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目标,就需要遵守道德认知规律,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形成合力,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现状,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解决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现象的可行性对策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遵守道德认知规律
学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保证知行转化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够有效运行,发挥行的引导作用,保障中间环节的高效运转,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育者要确保传授的知识确实是学生所需要的,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实事求是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引导他们从实际的道德行为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进而做到知行合一。
3.2大学生要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结合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要想改变道德知行背离的现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层面抓起:学习道德知识,促进道德认同因为人们的大部分行为是受认知支配的,只有认识深刻,情感体验才会丰富强烈,才能知道为何行动、怎样行动,并把道德行为坚持下去[3];加强社会实践,强化道德认知,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行合一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其必须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感强的人,会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在实践过程中,会使学生深化对道理的认识。身体力行,达到知行合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多参与实践,多接触社会,亲身感悟生活,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不断增加经验,丰富阅历,逐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出现了注重物欲的现象,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这件事情能够带来什么报酬,而不去想做这件事情对提升能力有什么帮助。因此,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知行合一目标的快速实现[4]。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并不是说学校教育要重德育轻智育,而是要求学校在注重对分数的考核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例如:学校可以成立督导组,由督导组的成员不定期的检查或听课,并对教师进行评价,课下与教师进行探讨,帮助其改进;健全对教师师德的监督体制,可通过交流、考核或学生评价的方式,及时了解教师在教书和育人等方面的情况,同时高校还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帮助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培养知行合一的大学生的典范;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要把灌输式的说理教育改为启发式的教育,避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运用暗示、启发等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促进知行合一目标的实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为大学生培养广博的兴趣爱好,激发其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3.4发挥家庭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为了实现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目标,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来改变道德知行背离的现象,家庭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应该发挥积极作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尊重、善待和理解他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应重视实践理念,认识到良好的道德行为比掌握书本知识更加重要,从而培养出道德知行合一的孩子。
4.总结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就很难有大的成就和作为,更不可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用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同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其道德认知能力。
[1]于睿,汪晓莺.高校学生德育中知行背离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9).
[2]焦荣华,刘晓东.回归自然:大学生德育的根本路径[J].现代大学教育,2016,(02).
[3]陈均土.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生成机制及其培育路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5,(02).
[4]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G641
:A
:2095-7327(2017)-02-0093-02
王明刚(1984.3—),男,汉族,贵州盘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